不卷迭代速度,產品必淘汰?

2 評論 6837 瀏覽 52 收藏 13 分鐘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現在的產品軟件,一部分按照月更甚至周更的速度在進行更新,另一部分則以年更的速度龜速更新。競爭越發激烈,這兩種迭代模式哪種更好?作為產品經理,應該如何控制迭代速度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果你關注一下字節跳動2020年后的產品更新,你會發現它嘗試了很多新的領域,比如悟空搜索、字節翻譯、今日校園、Momoyo、青桃,也快速淘汰了部分產品,比如內涵段子、沸寂、識區等。你會驚訝于類似于字節跳動這樣的大公司的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也會發起疑問,快速迭代、快速試錯、快速淘汰,真的是一種好的新型商業模式嗎?

如果你再關注一下BAT等大廠的產品迭代速度,你會感到驚嘆,淘寶平均每個月會更新一次版本,微信、京東平均每半個多月就會更新一次版本,而拼多多、抖音平均每周就會發一次版本,各大廠的產品,似乎都在卷迭代速度,仿佛一不迭代,就會被淘汰。

然而,事情的B面在于,像是中國農業銀行、云閃付、掌上生活等APP的迭代速度大于一月,難道僅僅是因為企業的性質不同,產品才會不卷嗎?換句話說,慢下來的產品,必定只有死路一條?

一、佛系和卷系迭代速度共存的原因

預對一件事的發展有較為準確的預估,首先需要了解它,只有知道了因,才能知道果。不同產品迭代速度差異如此之大,有如下幾條原因:

其一,所處行業不同。競爭越激烈的市場,產品更新的速度越快。

這主要是因為競品越多,產品的可替代性越強,如果不通過積極響應市場的需求,以及根據趨勢更新功能,產品被取代的風險較大。

比如,根據最近的ai繪畫熱度,某款美顏相機推出了ai繪畫濾鏡,如果另一款功能相似的app,沒有積極響應市場并迭代開發,那其他功能大致類似的情況下,用戶會更偏向于多了一個追隨流行趨勢的功能的相機。

而壟斷市場、寡頭市場則因為有更高的技術壁壘,用戶群體和商業模式也較為穩定,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創新,因此迭代速度會較為緩慢。此外,對于這些市場而言,快速迭代帶來的收益率較低,放慢腳步反而能節省更多的成本。

比如前面所提的銀行APP,因為顧客群體穩定,迭代速度較慢,而且更多的是一些功能的小優化,并不涉及主流程的改動。而像視頻平臺,因為競爭對手多,用戶流動性大,產品需要快速更新來優化服務,吸引更多的用戶,以不斷爭奪市場份額。

抖音迭代記錄

其二,用戶的需求變更速度不同。

對于銀行類app,用戶的主要需求就是存取錢,以及做適當的理財。這種需求幾乎是不變的,比起某個功能優化了,用戶更關注的是存款的安全性、利率等因素,產品的迭代速度慢一點,用戶也對于產品更新慢的感知較低。而對于一些產品,用戶的需求變更速度就會較快。常見的如社交類產品,用戶可能今天喜歡發圖文,明天就喜歡上了短視頻,可能今天還在沉迷于看評論,明天愛上了彈幕。

快速變化的用戶需求,讓產品為了留住老用戶、吸引新用戶,不得不快速迭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畢竟,如果產品不能跟上需求變更的速度,那么這款產品也意味著被淘汰。

一個例子是早期的社交媒體平臺 MySpace。在其最初推出時,很受歡迎,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在線社區來分享音樂、照片和個人信息,屬于社區類軟件的鼻祖。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用戶需求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更加關注用戶界面和設計的友好性,以及即時通訊和視頻聊天等功能。然而,MySpace 沒有及時地適應這些變化,相反,它保持了原始的設計和功能,沒有快速相應變動的用戶需求,導致用戶選擇轉向更先進的平臺,如 Facebook 和 Twitter。這最終導致了 MySpace 的衰落和失敗。

其三,產品在公司的地位不同。

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非核心的產品,會傾向于快速迭代,一方面,慢下來意味著產品線面臨著市場不買單,沒辦法讓公司看到產品價值的風險,公司會更不愿意投入資源,導致產品進入因為沒有資源而無法優化,因為無法優化而更沒有資源的惡行循環;另一方面,相比于邊緣產品,核心產品有穩定的市場占有率和用戶群體,壁壘更高,不用太依賴于快速更新,盲目迭代反而可能會因為沒有做好調研而損害用戶滿意度。

而且站在老板的視角來看,一個業務部門不怎么賺錢,在現金流緊張的情況下,如果這個部門還看起來不那么努力,那更可能被優化了。產品迭代頻繁,一是市場決定,二也是公司內部員工的“自救”。

二、慢下來的產品必死嗎?

那么,慢下來的產品,有活路嗎?佛系的產品是不是注定只有死路一條?

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產品owner,應該明白產品不能只看量而不看質,做的多可能錯的越多,且團隊的資源和精力是有限的,需要抓大放小,備足精力解決主要矛盾。

那么,如何在卷系的洪流中,做到既不被卷系文化吞噬,也不因為逆行而沒有產出被大眾拋棄呢?

第一,學會分清主次,構建健康的產品框架。

好的產品從不是什么都做,也不是接到需求就盲目開發。只有好的骨骼,才能撐起后面的血肉。很多產品一年更新了上百個需求,但其實仔細一想,如果砍掉30%的需求,對于最終的結果會有影響嗎?會損害關鍵指標嗎?

很多匆忙迭代的需求,很可能因為沒有調研清楚背景、沒有想好方案,上線后一堆坑,后續反而要占用其他重要需求的資源來填坑,但年度回顧時,好像并未帶來什么價值。

比如GoPro運動相機,相比于普通的數碼相機,它的使用場景僅限于運動和戶外,適用性沒有那么高,而且還需要搭配配件,價格也相對昂貴。但是公司對于產品的規劃分清了主次,并沒有一味地在產品的通用性、低價上下功夫,而是聚焦于運動,在防水性、高清視頻拍攝上加大投入,最終贏得了市場。

可以看出,分清主次,簡化需求量,多花時間做好關鍵需求,適當慢下來,產品可能會更健康和贏得市場的青睞。

第二,學會跨部門合作,產品經理和運營一起走好產品的前一百步。

運營距離用戶更近,因此有的需求是運營反饋給產品經理的,而產品經理在需求調研和方案設計時,也要在運營提供的數據基礎上,想全使用場景,考慮清楚存在的風險,保證功能達到期望的同時,具有可復用性和可拓展性。

這個雙向的過程中,雙方需要明確今年的主要目標,積極收集市場數據,做好前期的溝通以及功能上線的推廣計劃,保證需求的真實、功能的可用與被用。

功能上線并不意味著產研團隊工作的結束,產品真的被用起來,能有效解決用戶的問題,才是上線的價值。

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功能,急急忙忙花費了大力氣做出來,上線后卻無人使用,沒人去推動功能的推廣,上線的那一刻就意味這功能的“死亡”。這樣的功能,即使再卷,累的是自己,對于結果價值沒有任何有效貢獻,最后復盤還會面臨相互甩鍋的尷尬境地。

適當減慢迭代速度,多花一些時間與運營團隊溝通與協作,推進功能的使用與反饋,才能體現功能的價值。好的溝通不僅可以砍掉一些不靠譜的偽需求,讓產品慢下來,還可以讓雙方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推廣關鍵項目,優化這些項目,打造產品更高的壁壘,爭奪更大塊的市場蛋糕。

學會擁抱新的技術。產品不卷不意味著不吸收新技術,恰如第一點所說的分清主次,不要一直用傳統技術堆量卷迭代,花費一些心思吸收新型技術,如果好的技術能一口氣解決傳統思路要花費五六步才能解決的問題,為什么不采納呢?盡量讓產品更聰明,而不是讓產品變得龐大而冗余。

例如Spotify、Apple Music等,這些產品利用了數字技術和云計算技術,使得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訪問數百萬首歌曲和專輯,而不需要購買實體媒體或進行手動下載,解決了傳統隨身聽不能讓用戶隨時隨地聽很多音樂的需求,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物力成本,同時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體驗。

三、總結

綜上所述,產品迭代速度的快慢一是取決于行業不同、產品地位不同、用戶需求變更的快慢不同,二也取決于部門是否能做適當的取舍,分清主次、促進團隊雙向積極合作以及即使采納新技術。

優秀的產品或許會在成長中逐步龐大,但絕不是一口氣吃成胖子的,適當減慢產品迭代的速度,保證需求的質量,及時跟進產品上線后的推廣與優化,才是產品走向成功的正確道路。

專欄作家

Conli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在供應鏈領域搬磚的產品崽。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贊成

    來自安徽 回復
  2. 迭代,快與慢的選擇,本質是對用戶,需求 ,市場,資源,競爭等的綜合認知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