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產品的思考模型:從3大方向,6個問題解構一款產品

1 評論 9121 瀏覽 69 收藏 12 分鐘

這個行業太浮躁,每個產品都希冀改變世界、顛覆傳統,但基本的常識與邏輯是不能違背的。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個時代的美好在于她千變萬化,日新月異,而這個時代的丑惡則表現得讓人焦慮,讓人迷茫。

初入行業時,面對各種全新的產品,有種不知所措的痛苦,害怕跟不上節奏,害怕被時代拋棄。 對我而言,緩解憂慮并能小有成就的方式便是:快速解構產品,形成認知并輸出結論。

首先聲明:本文沒有做深入的具體分析,也沒有透徹的數據調研,僅將思考模型與大家共享。 不妥之處,還望海涵。

模型:用戶需求、業務邏輯、企業資源

因為共享經濟大紅大紫,就以約單(技能共享類App)這款產品為對象,使用上述模型,帶著問題去解讀陌生的產品。

一、用戶需求

思考1:產品解決的問題

產品為解決問題而生,要了解產品解決了哪些用戶需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表象和界面布局入手,沿著體驗路徑逆推。

我們打開App,呈現在眼前的是“看電影”、“健身”、“享美食”、“玩游戲”等各種各樣的服務信息。

感覺這款App既像淘寶,又像點評,但似乎更聚焦于人。

界面往下翻,展現出更詳細的內容:精美的圖片、商品的價格、商品的描述、個人認證信息等。

那么,作為一名小白用戶,對約單的第一印象便是提供服務的工具。

如果用戶選擇了“健身”,在“健身”這一服務類目下,約單為用戶展現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健身內容。 如:產后恢復、身體塑性、減肥增肌、美體瑜伽、陪練等。

此時,初步的結論浮出水面,約單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思考2:需求的真實存在性

2016年共享單車異軍突起,讓“共享”成為人們激烈討論的話題。?一時間知識共享、廚房共享、時間共享、技能共享等如雨后春筍所般涌現。

約單聚焦于時間和技能的共享,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

我們需要思考:這些需求是否真實存在?如果產品解決的需求并不是真實存在的,或者說定位于偽需求,那么這款產品在創立之初,就已經被宣判了死刑。

約單首頁的核心位置陳列著“看電影”、“健身”、“練唱歌”、“帶跑步”等服務入口,用戶需要這些個性化的服務嗎?

假設個性化的服務是用戶需要的,那么這些需求是不是已被滿足了?

線下的實體店,美團、點評等O2O平臺都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現有的服務不夠好嗎,現有的服務價格太高了嗎?

用戶憑什么選擇你,這是每一款創業產品必須要理清的命題。畢竟在這個產品泛濫的時代,用戶的候選項實在太多。

二、業務邏輯

思考3:「共享經濟 」是什么

知乎中對于「共享經濟 」有一個宏觀的定義:將(閑置的)私有財產或產能的短期使用權通過互聯網交易平臺出售,來為資產所有者獲利的商業模式。

參考這段官方描述,我們對「共享經濟 」這一新物種有了初步的了解。共享經濟的理念是如何落地的,究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何種影響?結合行業內比較火的產品,便能進一步梳理其內在的業務邏輯了。

  • Airbnb:供方提供住房,需方交付住宿費
  • Uber:供方提供私家車,需方為行程費用買單
  • 衣二三:供方提供禮服,需方交付租金
  • 回家吃飯:供方提供私家廚房的美食,需方為美食買單

將我們的視線拓展,沿時間向前回溯。不難發現,「共享經濟 」的業務模式是傳統模式(如租賃經濟)的改良。只是換了方式,以一種全新的形態,全新的體驗,更高的效率呈現在用戶面前。

于是約單的業務邏輯就清晰了,即:供方提供線下服務,需方支付服務費

互聯網的世界異彩紛呈,但背后的邏輯始終不變。理解新模式的便捷途徑,便是將其與現實中已經存在的業務關聯起來。

思考4:新業務是否帶來新價值

互聯網重新定義了連接,將生產要素進行了重組。約單所代表的技能共享能否為用戶帶來新的價值呢?

價值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衡量:高效性、個性化、非標品的標品化

是否更高效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讓用戶更有效率是互聯網產品的核心宗旨之一。

作為雙邊市場,供方和需方都是共享經濟平臺的用戶,供需的高效匹配顯得尤為重要。

供方的核心訴求可羅列如下:利潤高,訂單多,資源復制性高。相應的,需方的核心訴求也可抽象出來:價格低,服務好,距離近。

對于約單而言,表象層面的匹配為服務內容的匹配。我需要找游泳教練,不會為我匹配羽毛球教練。

再深層次的匹配,體現在服務質量的匹配。平臺需要構建優勝劣汰的機制,向需方匹配具備優質服務能力的供方。

是否更個性

工業時代標準化的生產流程造就了標準化的產品與標準化的服務,用戶的選擇是被動的,壓抑了個性化需求。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成本已大大降低。而共享經濟的愿景之一便是充分利用社會閑置資源,滿足千人千面的長尾需求。

這就需要共享經濟平臺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能夠建立足夠龐大的資源供給池,通過海量的資源供給來保證千人千面的需求。

是否將非標品標品化

我們之所以在電商平臺中能夠放心快速的購買衣服、書籍、電器等物品,有一條底層邏輯便是:標準化物品的標準化定價。只要我付出了一筆金額,就會得到與之相匹配的物品。

反觀約單,以陪看電影這項服務為例。

陪看電影是否值得用戶付費?我都掏錢買電影票了,看電影的那2個小時,難道還要收費?

是否值那個價?見下圖,380元/次,300元/次,一場電影以2小時計,每小時用戶需付費150元以上。這個價格非常高了,月薪25K以上的白領,他的時薪才能達到這個標準。

服務的內容又是什么?陪你聊天?讓你歡笑?如果服務只局限于此,那么服務的內容是空洞的。

花了錢,卻不知道能買到什么,這是非常危險的。如果不能為所提供的服務制定標準化內容,那么交易效率是大打折扣的。

三、企業資源

思考5:供應鏈能否支撐企業的業務

Airbnb的房主將房屋共享出來,用戶愿意買單。而如果共享的不是房間,只是房間中的一個陽臺,告訴用戶你只可以在陽臺中享受片刻陽光。

你認為用戶會買單嗎?

要知道,越稀缺的資源才越具有共享價值。

這就需要約單能夠將技能大咖中的大V匯聚到自己的平臺中來,并且大咖資源獨家享有。通過稀缺資源引入,吸引吃瓜群眾的圍觀。

產品是公司戰略的承載,供應鏈所能提供的彈藥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未來的走向。

思考6:融資能力和平臺造血能力如何

經營公司的成本是不低的,水電費用,辦公成本,員工工資,各類稅收等等都需要資金的支持。

融資方面,根據公開的數據,15年5月約單完成了A輪數百萬RMB的融資,快2年了,沒有新的融資信息。

造血能力可以平臺產生的有效訂單為參考,因為沒有一手數據,我們通過表象去倒推。

在上圖中,可以看到評價內容單一片面,沒有真實感,很容易讓人覺得這是內部員工或者是機器人的進行的交易。

讀到這里,產品的分析結論就不言自明了。

結語

以上3大方向,6個問題是作者分析產品時常用的套路。通過問題式的思考,可以快速形成對新模式新產品的初步認知。

身為互聯網人,深深的感覺到這個行業太浮躁,每個產品都希冀改變世界、顛覆傳統,但基本的常識與邏輯是不能違背的。

 

本文由 @點燈的星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同意~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