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產品拆解的五宗罪:你可能拆的是假的產品

24 評論 16166 瀏覽 160 收藏 14 分鐘

在每個迭代中,我們通過移情以及整合獲取產品挑戰以及產品洞察,再通過大量的定量以及定性的調研、分析去驗證這些猜想和假設,去獲得一些最有可能的底層邏輯,再可視化和故事化。

大家可能拆的都是假產品

很多產品經理都有過拆解產品的經歷,通常按照一套既定的分析框架和思路來分析一款產品,并期望能借此建立完整的產品認知。當然你也可以通過學習產品拆解報告,來快速地了解一款產品,學習其在產品、設計、運營等方面的可取之處。

不幸的是,我發現絕大部分的產品拆解可能都掉坑里了,我戲稱之為,“拆的是假產品”。

不信?那就讓我們以“喜馬拉雅FM”為例來仔細看一看。

現在,你可以在度娘上搜索“喜馬拉雅FM產品分析”或“喜馬拉雅FM體驗報告”等(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并不針對任何內容平臺或作者)。

也許你也懶得看上面這些文章,那么我可以直接說結論,你能見到的大部分產品拆解報告,基本都遵照用戶體驗五要素(Jesse James Garrett,用戶體驗要素)來結構化和拆解的。而所謂的五要素則是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設計關注點的順序從下往上,具體描述見下圖)。

圖-用戶體驗五要素(來自簡書某網友)

產品拆解五宗罪

有人問,難道你要批評經典嗎?不然,其實大部分的產品拆解報告也只是徒具其表而已。讓我們來列舉產品拆解五宗罪:

五宗罪之一:只(主要)關注產品功能

你會發現80%的產品拆解報告的80%的篇幅用來描述產品的功能,及其產品的相關功能分析,結構分析,流程分析以及交互分析等。

會有什么問題?

頂尖設計專家KOLKO提到過:“…無論是產品功能的數量,或是產品功能的范圍,都幾乎與用戶無關,因為用戶更關心諸如目標,任務和活動這類問題”(JON KOLKO,《交互設計沉思錄》,P22)。

所以,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人只是嘴上喊喊“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而已。所以產品的功能、結構、交互設計等只能是產品拆解的一個維度,而不是全部。

五宗罪之二:幾乎沒有上帝視角

你會發現大部分產品會簡單的描述一下用戶畫像和場景,然后大談特談產品功能。全然不顧用戶的真實細分場景,產品背后的技術以及人文的環境等,更絕口不提產品在整個生態價值鏈中的定位等。

會有什么問題?

對于產品來說,什么是上帝視角?也許你早就聽說過,張小龍可以3秒變小白的傳說。不就是用戶視角嗎?不然,一款產品的興起,流行乃至衰落都與產品之外的競爭對手,行業甚至是社會環境等都有關。以至于,KOLKO在沉思錄里面提到過于上帝視角類似的概念:“一件產品只有放到其社會環境當中時,這件產品的存在才具有合理性和實在性”(JON KOLKO,《交互設計沉思錄》,P12)。有人接著會問:需要這么復雜嗎?請接著往下看。

五宗罪之三:沒有觸及其所在行業的認知和洞察

沒有了更宏觀以及更系統的視角。只關注產品甚至是界面的交互細節。

會有什么問題?

這涉及到產品拆解的深度,試問,產品的成功,僅僅是因為產品功能豐富,界面設計的絢麗嗎?

產品在整個行業生態鏈中的價值是怎樣傳遞的?產品真正的內核是什么?當時有什么樣的行業(還包括其他機會,常見的是使用PEST分析)機會導致產品成功?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如果沒有,還有其他機會嗎?產品成功背后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

五宗罪之四:沒有觸及一些底層思考

大家會隔靴搔癢的提提產品中需要改進的產品細節,比如這個地方不夠人性化,用戶操作不方便,這個按鈕的顏色和整體風格不搭諸如此類的問題。

會有什么問題?

你更需要有這樣的底層思考的敏銳力。

比如研究知乎,在啟動階段,要考慮天使用戶是怎么來的,社區的調性是如何建立的?在快速成長階段,要考慮其運營策略是怎樣的?如何提高問答的質量和活躍度?而在收獲期,要考慮其是如何實現變現的?會有什么問題?

再比如網易云音樂,這樣一個在幾乎沒怎么拼爹的后起之秀,怎么就一夜之間拿到了兩億用戶?如果你再跟我講,它的界面設計得如何好?功能如何得完善?我可能真的認為你是假產品經理了。這時,它需要有這樣的直覺,或是直覺的躍遷來引發你思考,而且是不同的思考(Think Different)。

五宗罪之五:不體察產品背后創始人或產品人的思考

總是假設產品是萬能的,產品經理也是無所不能的。無法體察產品背后的思考和艱辛,包括這里面存在的各種設計約束。

會有什么問題?

因為沒有那樣的場景(我稱之為“天時地利人和”),你永遠做不出一摸一樣的產品。而根據產品經理的實踐體系認知框架,最重要的是學會產品背后那個人的思考方式以及移情的能力。這樣才能對你今后的產品觀有更深遠的影響。

我會怎么分析喜馬拉雅FM?

喜馬拉雅FM在成立短短不到4年的時間里,估值超30億。2016年年底,用戶數過2.5億,幾乎也是國內唯一一家與BAT都有戰略合作的內容平臺。我們可以先看一下喜馬拉雅FM的發展歷程(如下圖):

圖-喜馬拉雅FM發展歷程

這款產品為何會成功?除了在我前面提到的五宗罪的一些思考分析外,憑借著產品經理特有的直覺和敏銳力,我會有以下思考:

假設我就是創始人余建軍,我可能會在不同階段思考以下這些問題:

1)我們是如何找到移動音頻這個產品方向的?可行嗎?

2)我們初期的產品定位應該怎樣?和其他產品有什么不同?有機會嗎?

3)我們如何找到第一波用戶實現平臺啟動?先發展哪一類用戶?主播還是聽眾?

4)不同階段的產品以及運營策略應該是怎樣的?

比如,從2012年成立,再到2013年,喜馬拉雅FM為什么不拿投資,而是專心做產品?而在2014年,為什么卻要加快融資步驟,加大營銷投入?在2015年,該如何構建平臺的競爭壁壘以及2016年之后該如何變現?等等。

5)在整個產品迭代過程中,如何和友商競爭,并能做到后來者居上?

上述這些問題,如果你有足夠的移情能力,你應該也能想到,然后再回頭去尋找各種數據支撐以及證據,去看看作為創始人的余建軍是怎么做的?

具體如何調研、如何分析來回答上述疑問和思考,這里暫不做展開。洞悉產品背后的迭代思路,方法也有很多,比如你大可以用產品版本間的迭代比較來窺探產品背后的演進思路。

通過拆解,我們希望得到什么?

從產品經理的實踐體系認知框架看,能力以及思維模式是最缺乏的,也是掌握之后較為穩定的,有較大價值的。

圖-實踐體系認知框架

比如對于產品拆解這項實踐,除了較為扎實地掌握最底層的方法、工具層面,比如在具體的流程、交互設計上得到一些借鑒外(但因為用戶以及產品定位不同,從別人產品可借鑒的也需要十分謹慎,除非是真的閉上眼睛抄抄抄),我們希望重點打造的能力有哪些?學習借鑒的思維模式又哪些?

1)拆解產品最需的技能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移情力、整合力、洞察力

2)最需要掌握的思維模式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

  • 以移情的方式(以拆解產品背后的產品人的方式)去思考在不同場景不同階段的產品邏輯
  • 以更系統的方式去觀察、洞悉拆解產品所在的行業認知,并整合形成自己的行業機會洞察

寫在最后

這大概又是一項以設計的視角(Design Thinking)去思考產品拆解這項實踐。而這個視角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移情,把你自己還原到產品背后的場景(Context)中,去思考這一切。

你必須要在好奇心(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的驅使下不斷調整拆解鏡頭中視角(這其中包括產品、用戶、環境等)?

你必須要強迫自己向產品創始人那樣去思考,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上下文)中,我該怎么辦?

你必須要切換到上帝的視角去審視產品的若干個使用場景片段的適用性,而不是拿用戶畫像(Persona)來敷衍了事。

你必須要通過一切可以使用的渠道和手段去驗證上述的種種猜測和設想,包括定性的,定量的,甚至需要去做一下演繹推理。

同時,你還必須要在領悟了這一切之后,打破“知識的詛咒”(奇普·希斯,黏住,P248),再切換回用戶的視角,以講故事的方式,向你的拆解受眾去講述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場景。

這就是產品拆解背后的設計思考(如下圖):在每個迭代中,我們通過移情以及整合獲取產品挑戰(Product Challenge)以及產品洞察(Product Insight),再通過大量的定量以及定性的調研、分析去驗證這些猜想和假設,去獲得一些最有可能的底層邏輯,再可視化和故事化。

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

圖-產品拆解背后的設計思考

下一次,也許我會嘗試以簡書或知乎為例,做一次產品拆解?;蚴谴蠹矣惺裁春玫牟鸾鈱ο笠部梢粤粞越o我。

 

作者:田羽,臭鼬實驗室人聯合發起人,微信號:mailvincent

本文由 @田羽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深度好文,值得思考,但對產品新人來說,你提到的這句“具體如何調研、如何分析來回答上述疑問和思考,這里暫不做展開”,其實這個才是大家真正想了解的,能在下次拆解產品的時候大概的講下你的調研,你以什么樣的標準思考嗎???

    回復
    1. 后續考慮做一下展開。

      回復
  2. 大而空

    來自廣東 回復
  3. 好文??!

    回復
  4. 對于做產品折解我一直都更加關心產品的核心玩法、運營手段。

    來自廣東 回復
  5. 難得好文,分析見解很有高度、深度。受益了。

    來自廣東 回復
  6. 既要高屋建瓴,又要深入群眾

    來自河北 回復
  7. 難得好文 分析見解有高度 期待更多干貨

    回復
  8. 戰略高度

    回復
    1. 感謝!

      來自江蘇 回復
  9. 難得好文?。?!

    來自陜西 回復
  10. 拓展了思考的維度,好文!

    來自廣東 回復
  11. 有高度的文章!學習了

    來自北京 回復
  12. 好文,感謝

    來自浙江 回復
  13. 非常有穿透力的分析!以后再分析產品的時候視角要做一下變換了

    回復
    1. 感謝!

      來自江蘇 回復
  14. 期待對簡書的拆解??

    回復
    1. 好??!

      來自江蘇 回復
  15. 1.五要素只是拆解產品的方法之一,除了五要素方法以外還有很多方法。
    2.目前很多新人在拆解的時候,使用的五要素方法(五要素之前一般是SWOT),由于并不具備從業經驗,所以做的并不夠好,并且很難理解戰略層,范圍層的內容。
    3.拆解產品也有目的之分,五要素更多的是從內部看產品從0到1的過程。如果你要從外部看產品的策略那就是SWOT,如果你要看產品定位的轉變和功能的迭代,那就縱向看時間線下的迭代….等等….

    來自四川 回復
    1. 看來你感同身受,共勉!

      來自江蘇 回復
    2. 同意這個觀點!

      初期大家去拆解的時候,都是從產品功能入手的,甚至只是站在用戶體驗的角度來入手的;
      慢慢的,才會學會站在產品設計者的角度去思考為什么這么做;
      而要從產品戰略的高度上來思考,就確實需要更高的視角和更多歷練的才能做到;

      不過,確實喜歡作者的分析方式和拆解的視角;

      來自廣東 回復
    3. 感謝!

      回復
  16. 洞察、移情。很有穿透力的分析!

    來自山西 回復
    1. 感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