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產品同質化現象:沒錯,XXX確實是這么做的。所以呢?
當我們做出決策時,合理性才是需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真的沒有之一。
很多人不愿意承認、甚至避免提及的一點是——移動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已經越來越突出。嚴重到什么程度?
舉個栗子,電商類產品,如果去掉所有的文案和icon,只留一個產品線框圖,我相信絕大部分用戶是根本沒辦法區分出京東、天貓、淘寶、蘇寧、國美的,首頁還是那個首頁,購物車還是那個購物車。
再舉個栗子,被稱為“直播元年”的2016年,數以千計的直播平臺如過江之鯽一般烏泱烏泱的涌入各大應用市場,但是絕大部分直播平臺仿佛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商量好了似的,直播頁面的元素與結構驚人的雷同,甚至交互方式都是一樣嬸兒的。打賞還是那個打賞,發言還是那個發言。
在競品分析、需求分析、需求評審,甚至是研發階段,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人說這句話:
“哎,那XXX就是這么做的?。 ?/p>
我想對所有說這句話的人問一句:
“沒錯,XXX確實是這么做的,所以呢?”
說這句的人有可能是老板、產品、研發,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情景說這句話的目的各不相同。
如果這句話是老板說的,那老板有可能是氣不過:都是500強企業家,憑什么他有我沒有!
如果這句話是產品同學說的,那有可能是為自己的“不思考”而找借口:
你看,行業前三都是這么做的,這么做肯定沒錯。
潛臺詞就是:
別人都做好了,我還費勁設計功能設計頁面干什么,直接抄一個就行,反正人家可是XXX的產品,肯定沒錯的。
如果這句話是研發同學說的,那有可能是研發同學在開發的時候根本沒有看需求文檔,直接看的競品,當測試按照需求文檔提了bug之后,產品同學一看bug,才知道需求比預想的要復雜,跟產品同學說:
“你看XXX就是這么做的。”
潛臺詞是:
“差不多得了,別折騰我們了。XXX的產品都是這么做的,難不成你比XXX的產品經理還牛?”
這句話暫且不論是誰在什么場景下說的,重要的是,在說完這句話之后,還有沒有下文。如果沒有下文了,說完“你看XXX就是這么做的”,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那在我看來這種言論是極度不負責任的。
沒錯,XXX確實是這么做的。所以呢?
所以,我們就要做一個一模一樣的東西?XXX的就一定是對的?是我們要奉為金科玉律的黃金法則?
你怎么知道別人不是在試錯?也許也是在做一個新的東西拿到市場上去檢驗,也許這個模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也許等你照著人家的開發完了,剛剛上線,但是一扭頭發現人家根據埋點數據和運營數據覺這個這個功能是不合適的,已經下線了。你咋辦?多TM尷尬。
你怎么知道別人的XXX功能不是為了人家的產品生態體系量身定制的,也許別人的這個功能只適用于人家自己的產品形態,設計這個功能是與其自身的A、B、C、D功能相互支撐、相互依賴的。你自己的產品里A、B、C、D什么都沒有,只照著人家的某功能設計一個孤立無緣的模塊,上線之后沒有其他功能做支撐,注定了這一定是一次失敗的抄襲。
有句話大家也許聽過: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沒聽過?不要緊,換一句,大家一定聽說過:
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古人誠不欺我,千年前的老祖宗就用他們的無上智慧告訴我們:一昧地抄襲,從不去思考的結果是災難性的,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有可能導致與期望完全相悖的結果。同樣的樹苗,在南方能長出好吃的橘子,在北方沒有南方的水源、土壤、氣候、溫度做生長支撐,最終只能長出又澀又苦的枳。只知道模仿西施皺眉頭的樣子,卻不知道為什么人家連皺眉頭都好看。吃了秤砣鐵了心的模仿別人走路的動作,卻連自己本源的東西都丟掉了。
舉個栗子:之前負責過電商產品中北京市商務委節能補貼項目,在產品中要有一個上傳身份證正反面照片的功能,在圖片上傳示例中,我特地向UI同學和研發同學強調,我們要清晰的跟用戶傳達一個認知:身份證正面,是有國徽的那一面;身份證反面,是印有照片的那一面。這個冷知識與絕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是相悖的(大家可以Google下),于是有同學當場反駁:
不可能啊!某東的身份證上傳示例可不是這樣噠。
說罷,拿出手機,花了半分鐘找到相關頁面舉到我跟前:
你看!對不對?
我看著這位研發同學說:
“你說的沒錯,京東確實是這么做的,其他的產品你都不用看,我可以告訴你蘇寧也是這樣做的,甚至市面上絕大部分產品都是這樣做的,他們是這樣做的,所以呢?他們做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我們為什么要對某些產品進行無理由的盲目崇拜?我們的自主思考能力呢?如果只需要“參考別人”的就可以,那我們在團隊中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我們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如果不思考,跟咸魚有什么分別?!
寫到這里,想起一首歌,吳克群的《將軍令》,歌詞有幾句講的很對:
我知道將軍說的話不一定對
我知道外國的月亮沒比較圓
我知道對或錯我自己能分辨
再舉個栗子(我愛吃栗子):我們的現場互動環節到了哈!現在請大家,拿出手機,打開你們的閃光燈,哦不對,是打開你們的天貓、淘寶、京東、蘇寧、國美在線其中任意一個購物APP,按照我的描述進行如下操作:
- 打開APP,進入首頁,點擊首頁上方搜索框
- 點擊搜索框之后,進入搜索頁面,頁面上有“熱門搜索”區域,我們點擊任意一個關鍵詞標簽。
- 點擊關鍵詞標簽之后,進入到搜索結果列表頁,好,停,這個時候不要再點頁面上的任何按鈕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點擊該頁面左上角的“返回”按鈕,應該返回哪個頁面?不要進行思考,告訴我你下意識的那個答案是什么。兩個選項:
A:你點擊熱門搜索關鍵詞標簽的那個頁面
B:APP首頁
相信大家此時已經有了一個答案,見證奇跡的時刻又到了,現在讓我們回到APP,點一下返回按鈕, 一起去見證奇跡的發生吧!
3
2
1
我點!
哎我去,竟然返回了首頁?。?/p>
What are U 弄啥嘞???
是不是感覺很突兀?
是不是感覺:不應該?。?/p>
是不是一下比較不愛馬云爸爸了?
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盡量符合用戶的“心理預期”,什么叫心理預期?心理預期就是,我咬了一口蘋果,吃了下去,這時候再看蘋果,順理成章的,蘋果應該是少了一口,這是符合正常的心理認知的。那么什么叫不符合心理預期呢?我咬了一口蘋果,吃了下去,這時候再看蘋果,發現被我咬了一口的那個位置出現了一個異次元空間一股強大的莫可名狀的神秘力量把我吸進了這個異次元空間里天旋地轉之中我穿越了歷史穿越了未來看見了喬布斯老爺子在一棵樹上拿著圖靈臨死之前床頭上的那一顆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狠狠的砸向了坐在樹下冥思苦想的牛頓一扭頭又看見陳信宏在鳥巢的演唱會上扶著麥克唱著那首《一顆蘋果》……
好吧,又成功的扯遠了??傊?,用戶在進行任何操作的時候都會一個心理預期,這種心理預期并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下意識的反應。比如點擊分享按鈕就應該彈出分享控件,點擊輸入框就應該彈出虛擬鍵盤,點擊小齒輪icon就應該進入到設置頁面。如果產品的交互方式與用戶心理預期不符,那用戶就會下意識的停頓一下:“哎?什么情況?” 這種停頓和錯愕會打擾用戶操作,使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沒有一種酣暢淋漓一切盡在掌握的操控感,用戶自然用著“不爽”。
主流電商產品搜索列表頁返回邏輯的源頭貌似無法考證,但是后來人都不約而同的模仿了先行者們最初的設計思路,并且原封不動的copy到自己的產品中,這種現象不能不說,是讓人遺憾的。
別人做的東西,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一定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去對待,不能毫無原則的一昧抄抄抄,也不能一昧的否定。別人的做法,可以參考,但絕對不能成為你這么做或者不這么做的唯一理由。有幾句話,看起來也許比較繞,但是讀起來就順了:
不因為別人做而做
不因為別人不做而不做
因為適合做,才做
不因為別人這么做而這么做
不因為別人不這么做而不這么做
因為應該這么做,才做。
合理性,才是我們做出決策時需要考慮的最重要因素。真的沒有之一。
張教主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叫做“我所說的都是錯的”。這句話在我理解看來張教主的意思應該是:
我剛剛說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已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的事情。然而這些模式早晚會被新的模式所替代。所以,如果大家只是一味的模仿,那這種做法將來有可能就是錯的了,我提出的東西僅供大家分享和交流,適合我的,不一定適合你們,適合現在的,不一定適合將來。所以我說的,都是錯的。
無論何時,都不要失去自主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切記切記。
作者:譚小超(微信號:tanchao594460) ,北大心理學碩士,擅長用戶心理分析&電商領域。
本文由 @譚小超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非常好的文章,筆者一看就是有干貨的產品經理,比那些平臺里沒畢業的大學生發的想象文好太多。
發現被我咬了一口的那個位置出現了一個異次元空間一股強大的莫可名狀的神秘力量把我吸進了這個異次元空間里天旋地轉之中我穿越了歷史穿越了未來看見了喬布斯老爺子在一棵樹上拿著圖靈臨死之前床頭上的那一顆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狠狠的砸向了坐在樹下冥思苦想的牛頓一扭頭又看見陳信宏在鳥巢的演唱會上扶著麥克唱著那首《一顆蘋果》
這一段是標點符號鍵盤壞了?改明兒送你一個鍵盤 ??
好嘞,華碩櫻桃軸機械加盤,謝謝!
可以,回頭幫你 點個 “機” ??
看了身份證正反面的例子,再看作者身份“北大心理學碩士,擅長用戶心理分析”,難道你真的覺得用戶關心到底哪個是身份證正面哪個是反面么?難道你覺得用戶能接受你的產品告訴他們他們的認知全是錯的你才是對的嗎? ??
同意,向用戶灌輸無用的知識點就是增加認知負擔,搞不清重點
個人覺得電商類搜索和內容類不同,像微博這種用戶通過熱搜獲取咨詢的肯定要回到熱搜頁面,但是電商的話大部分用戶搜索目的是明確的,想買什么搜什么,熱搜作用還沒首頁個性化推薦大,搜索完直接返回首頁也是一種用戶需求吧。
搜索結果直接返回首頁,是不是為了更高頻次的展示首頁廣告?畢竟搜索歷史和熱搜頁一般情況下沒有廣告展示。
有點像吐槽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