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做過成功產品,我該何去何從?

11 評論 11176 瀏覽 58 收藏 9 分鐘

有時候,我們在起跑線上已經落后了,就只能先保證目前一直在進步,而不要再顧此失彼了。要是真的找不到什么靠譜的產品崗位,利用過往的優勢做別的事情也未嘗不可??傊灰谝獬翛]成本。

(一)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如下:

畢業,進入創業公司做游戲分發產品,不到1年,公司倒閉;

第二年,進入一家o2o創業公司做產品,1年半裁員;

后來,進入第三家創業公司做眾籌產品,1年后半死不活的,跳槽;

現在,在一家創業公司做互金產品,公司也快撐不下去了。

也想去bat看看,但沒有成功項目經驗;也想遇到有前景的業務沉淀下來,但每次都失敗告終。

沒做過成功產品,我該何去何從?

我的回答如下。

前幾天公司有個面試的小伙子。

小伙子很精神,思路很清晰,也很努力。對事情有主見,大部分的判斷也都正確;溝通無障礙,聊得也不錯。

就是有個大問題:他幾乎沒做過上線運營的項目。

他很坦誠,就說自己運氣不好,每次上馬一個項目,設計都做完了,結果老板拍板說撤掉。來回換了幾家公司,換了幾個項目,都是「探索型」的新產品,都不了了之。

后來我們婉拒了他。

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哦,果然還是得燒燒香啊。

其實不是。我們婉拒的理由不是「沒有做過成功產品」,而是我們覺得他心態有些問題。

在他的視角里,對這段經歷的描述是這樣的:

  • 我的產品設計很完善了,可惜沒上線
  • 我的老板不靠譜
  • 我所在的環境不好
  • 我的出身(學歷)不好

問題在哪?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外在條件的錯。只要項目上線,或者老板靠譜一些,或者環境好一些,或者背景再好些…… 就會沒問題了。

這對于做產品經理來說,是個硬傷。

我所熟悉的朋友,對產品經理的定義都驚人地一致——解決問題的人。這個問題包括用戶的問題,包括團隊的問題,包括協作的問題。問題可能很雜很多,或大或小,但產品經理就是為了讓產品順利上線迭代,來填各種坑、鋪平道路的。

如果是產品設計師,那只關心自己的產品設計沒毛病。可產品經理就不能這樣。

比如,如果意識到老板并不關心這個產品,有沒有勸說老板認可你的能力?

比如,如果覺得產品沒有得到其他人支持,有沒有說服其他同事配合你的能力?

所謂溝通能力不是指巧舌如簧、能說會道,最重要的是能夠影響別人。

再比如,如果產品上了沒有人用,有沒有嘗試去學著做點運營的事情?

拿到自己的產品,有沒有親自去拉幾個種子用戶來用?

如果說很多時候我們的確影響不到別人,或者說運氣就真的太差,公司砍掉了項目、資源急劇縮減,那么有沒有主動換個環境、做點別的事情?或者說,有沒有及時止損?

對于剛畢業的 5 年內,都是很關鍵的時期。在這段時間內,覺得沒有得到成長,有沒有想改變?覺得項目不靠譜,有沒有想走?覺得沒有人帶,是不是還硬著頭皮上?

這個小伙子沒有讓我們看到他曾經「試圖改變」的努力,而是「既然如此,我就盡量吧」這樣的心態。

我見過許多在創業公司中間來回折騰、反復跳槽的產品經理都是這樣的情況。很多剛畢業的朋友沒有意識到眼下最重要的問題(沒有導師帶、項目風險大、資源缺失),而是關注著很多細節問題(這個按鈕擺在哪、那個版本什么時候上、技術今天又不開心了),同時還享受著創業公司相對比較光鮮的環境(現在創業公司的辦公室越來越高級了)和相對比較光鮮的 title(初創團隊隨便寫),缺乏思考的結果就是,沒有趨利避害,沒有在職場上掌握主動性,最后就大概率地成為題主所說的情況。

(二)

那么回到問題,該何去何從呢?

不要跟最順利的人比。那些畢業就含著金鑰匙,去了 BAT 快速成長幾年,混得風生水起,或者成了高 P,或者創業拿了大錢成了副總的,不要羨慕他們——已經來不及了。

對于現在的情況,做一個自我剖析,再做一些行業判斷,最后再決定該走哪條路。

自我剖析說的是,你到底做了什么、擅長什么。這時候不要太關心自己學歷如何、背景怎樣,也別在意產品是不是成功,就看自己真正跟幾年前比,哪些地方不一樣。產品經理和產品經理差別巨大,你不做剖析,只一個「3 年經驗產品經理」和「5 年經驗產品經理」,沒有人會對你有認知的。

得到的不一樣的這些點,梳理一下,便是你在職場里的優勢。跟市場里其他的應聘者去競爭的時候,拿出這些來,而不是拿自己的軟肋(產品經歷)去比。

最尷尬的情況是,你跟剛畢業時沒什么兩樣,那就真的毫無辦法了,你可能需要花比應屆生都要多的成本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時候認真反思,從頭再來吧。

行業判斷說的是,不要只看薪資、環境和個人工作的成長,也要對公司所在的行業有一些感知,對公司的業務有一些感知。

以當前的狀況,你很可能還是要去中小型的公司,那這點就至關重要了。像游戲分發、O2O、眾籌和互金,都是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開的潮流行業,每次都進這樣的行業,說明并沒有很好地吸取之前的教訓。這種潮起潮落節奏快、潛在泡沫很多的行業,未必不能去,只是反復吃虧還反復去,就不太值得同情了。

最后,結合自己的情況,做出相對最好的選擇。注意,我說的是相對擺在自己桌面上的所有選擇,里面相對最好的。有時候我們在起跑線上已經落后了,就只能先保證目前一直在進步,而不要再顧此失彼了。要是真的找不到什么靠譜的產品崗位,利用過往的優勢做別的事情也未嘗不可,總之,不要太在意沉沒成本。

祝諸君順利。

#專欄作家#

劉飛,微信公眾號:劉言飛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ヂ摼W產品經理,先后在錘子科技、嘟嘟美甲和點我吧任產品經理,知乎產品經理領域最佳回答者之一。豆瓣閱讀《最好的時代》作者。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有多少人能始終堅持「試圖改變」呢?反思自己。。

    回復
  2. 在高處太久,其實不是很明白低處的困境和難點,僅靠想象勾畫出一條看似能成功的路,不是很認可。不過最后總結的結合自己的情況,做出相對最好的選擇,我理解為,樹立遠大的目標,但是需要一步一步的完成,不要妄圖一步登天,你的能力和你以為你有的能力相差很遠,這個我比較認同

    來自江蘇 回復
  3. 個人感覺,作者大神的中心思想就是“趨利避害”。這行不行,我就換一行,打一槍換個地方。
    還有就是對互金、眾籌、O2O等的看法,泡沫很大,但是只要是互聯網產品,又有哪些沒有泡沫呢?
    我覺得如果要拒絕泡沫的話,整個互聯網行業都要慎入了。

    來自安徽 回復
  4. 1.標題給人的感覺是要指明出路,作者用拒掉這樣的人,秀了一把優越感。
    2.所謂的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 從頭再來,不等于是沒說么。

    個人觀點:沒有成功經歷自己瞎編吧,雖然你不認同,事實是這樣的人卻更有可能被你錄用。

    這也很好理解,比起我沒辦法這樣的話,不如不管怎樣我先進這家公司再說這樣的心態。有時候因果是倒置的。我進了一家我不能勝任的公司,才會在這樣的壓力和驅動下快速成長為公司需要的人。

    回復
  5. 哈哈,逗比

    來自河北 回復
  6. 這算不算心靈毒雞湯?

    來自廣東 回復
  7. 心態確實很重要,作者其實是有經驗的產品經理,借此貼發表以下自己的一點想法:
    1、經歷失敗很正常:現在互聯網產品很多,但成功的互聯網產品又有多少了。 成功的互聯網產品都是踩著失敗的產品尸骨踏出來的。
    2、失敗后選擇要慎重:失敗后要總結失敗的原因,是外界的,還是自己不適合當產品經理(并不是人人都能當產品經理的)
    3、不合適,趁早換行:如果發現自己老是不能做成功的產品,并且感覺自己也累了不適合,那就趁早換行
    4、產生價值:如果要堅持,那就結合自己的喜好和自己能力,去打磨一款產品,關鍵是產品自我價值和產品價值
    5、珍惜:隨著時代的發展,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競爭會越來越大,工資和幸勞會越來越不成正比,淘汰率會越高,珍惜當下,活在當下
    建議還沒入行的,不要入行了,到處是坑?。?做UI,前端或是程序都比PM好。

    最后科普一下概念:
    沉沒成本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來自湖南 回復
  8. 初看我覺得這種評價很不公平??!只想做成一款產品又沒錯,什么環境,老板,最終卻成了心態問題,但成王敗寇嘛,這樣看結果導向還是挺重要

    回復
  9. 不夠客觀

    回復
  10. 要是真的找不到什么靠譜的產品崗位,利用過往的優勢做別的事情也未嘗不可

    這不就是你前面詬病的“既然如此,我就盡量吧”

    回復
    1. 說的好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