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產品經理之殤:人、機制、模式

3 評論 1418 瀏覽 10 收藏 16 分鐘

在SaaS行業快速發展的背后,產品經理常常面臨諸多困境:人員精簡、需求積壓、客戶滿意度下降、研發動力不足……這些問題看似是個人的無力感,實則是機制和模式的深層次問題。這篇文章,我們看看作者是如何思考這些問題的。

上周突然通知,年底要述職,這是近兩年來的第一次。

去年沒述職,前年也是,沒有績效,沒有年終獎,述職好像也沒了必要性。

今年述職,并非績效和年終獎回歸,而是領導想看看你有什么樣的思考,是否領悟其戰略真諦。

這件事觸動了我的一些思考——關于人、機制、模式的思考。

于我而言,2023年是動蕩的一年,而2024年是無力的一年,這是一種模糊的感受。

感受是變化的產物。

它們在變:

  • 人員規模:企業人員規模縮減超過60%,幾乎成了“光桿司令”,負責的內容變多的同時,可調配資源卻在減少;
  • 產品方向:為求突破,人員減少的同時,所需探索的方向卻在增加——客訴治理、插件市場、AI場景落地、數據驅動等;
  • 客戶情況:客戶同比減少5%,需求卻依然以每周10-15條的速度在持續增長;
  • 組織活力:績效取消,獎金歸零,工作量有增無減,員工無限趨向躺平狀態,企業內部效率降低;
  • 新簽客戶:銷售成本和周期增加,銷售“無成本”承諾需求現象頻繁,導致產研成本增加;
  • 續簽客戶:客戶服務成本高,經常因需求無法100%滿足而反復溝通,甚至放棄續簽。

一、你的困境也許是機制和模式之殤

產品經理是“有名無權”的經理,依賴機制保障執行力和研發效率。如無,則只能依靠自我的“領導力和影響力”,通過“點燃”自己的方式去驅動和“點燃”合作伙伴。

怎么理解?

舉個例子。

作為一名SaaS產品經理,你可能面臨的困境是:天天忙碌,經常拒絕,偶被吐槽,被迫妥協,疲于應付,年終無果,身心俱疲。

比如客戶在說:

  • “這個功能非?;A,免費版的釘釘都有,你們為什么沒有?”
  • “這個需求都提了1年多,其他客戶肯定也有,催了好幾次,怎么還沒進度?”
  • “你們天天都在做什么,提的需求一個沒做?!?/li>

銷售在說:

  • “這是客戶的需求,如果我們不滿足的話,客戶就丟了。”
  • “麻煩評估下這個需求,二開需要多少人日?”

客服在說:

  • “麻煩確認下這個邏輯,客戶覺得不合理,親測復現,你看是否能修改下?”
  • “咱們公式計算太復雜,每次客戶問一個結果,都需要花10多分鐘解答,能不能系統里做計算過程的解析?”

實施在說:“上面的文件系統無法滿足的需求清單,標記紅色的是高等級,麻煩評估下工作量跟排期,要不客戶不簽字驗收?!?/p>

客成在說:“這個需求有排期規劃嗎?客戶3月份馬上到期,下周去跟客戶聊續費,估計會問到需求排期?!?/p>

研發在說:“現在就這么幾個人,累死累活也就這樣,每天還要解決線上問題,排期真沒辦法更快了。”

老板在說:“我們這個季度已經收支平衡,稍微有點盈利,說明我們雖在“冰河期”,依然是有生命力的。當然,可以給大家爭取的福利,我會盡力爭取,今年也恢復了些,后續還會更好,每個人為自己負責,別混日子了….”

而你卻只能反復說:

  • “麻煩有需求,先提到需求池,我們評估后會考慮排期?!?/li>
  • “我們是標準化SaaS產品,你這個需求比較個性,暫時可能沒辦法排期。”
  • “H1的產品規劃,可見我的釘釘簽名,里面有詳細說明。”
  • “你可以嘗試跟客戶從商務層面溝通,如果最終實在接受不了,客戶一定要求進行需求迭代,那我們再承諾時間,核心是盡可能保證客戶不流失。”
  • “如果客戶新簽/續簽,我們可以承諾在Q2上線?!?/li>
  • “麻煩今天看下排期,咱們這個需求承諾了客戶要Q2上線?!?/li>

結果是:

  • 銷售逐漸失去了對自家產品的信心,簽約時過于承諾,甚至被迫承諾需求;
  • 新簽客戶需求滿足度低,被迫尋求折中方案,實施周期被迫拉長,效率降低;
  • 承諾需求增加,打破研發節奏,人員斗志衰退,研發周期逐漸加長,客戶需求周期變長;
  • 客戶反復催促客服/客成,甚至吐槽產品體驗與實現周期,滿意度逐漸降低;

它們自顧地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只是方向與預期正相反。

這就是缺乏機制保障和模式創新,過度依賴產品經理自我驅動和員工的自主能動性所帶來的后果。

二、銷售為什么會承諾客戶需求?

銷售的績效考核是簽約金額。

簽約是目的,承諾客戶需求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至于承諾需求所需付出的研發成本,屬于公共資源,企業自行承擔。TA心里會想“這是產研的份內工作,不合理運用,浪費了資源”,屬于典型的“公地悲劇”。

經濟學中對“公地悲劇”的有效解決方案是:明確產權、政府監管、征收稅費、市場機制等,而它們的共性就是:不依賴人解決問題,而是靠機制。

同理,有效解決銷售過度承諾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關鍵在于機制的建立,而不指望銷售的自覺或產品的努力。

比如企業允許銷售承諾需求,但實現所需的研發成本,采取共擔模式(企業承擔60%,銷售承擔40%)。

舉個例子。

銷售承諾了客戶需求A和B,A屬于已有規劃需求,則可免費迭代,需求B屬于無規劃需求,經過評估需要花費20人日,按每人日1500元,共需花費成本30000元,則銷售簽約成功后,對應從提成中扣除12000元。

如果銷售不愿意承擔此部分成本,則自行與客戶商討對應解決方案(或是在商務層面贈送時長,說服客戶接受代替方案,或讓客戶一起承擔研發費用等)。

三、研發同學為什么失去了工作動力?

馬云說:三流組織,靠共同規則;二流組織,靠共同利益;一流組織,靠共同信仰;頂級組織,靠至情至圣。

研發同學失去動力的原因在于:工作僅靠共同規則(即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維持,沒有了共同利益(即年終獎/績效獎金等),更沒有了共同信仰(即產品創造價值)。

為了更好的激發員工熱情,領導們也并非毫無作為。

比如通過期權授予的方式,獎勵資深或有貢獻的員工。但期權就像那印度飛餅一樣,飄在空中,無法有效落地(即上市);

比如恢復原有的某些福利待遇。在“1024”程序員節,每人自選一個保溫杯,或燒水壺,或米家空氣凈化器;每年度的免費體檢等等。但它們就像夏天的毛毛雨,不僅僅“小”,且一年也沒幾次;

比如積極探索新方向(如插件/AI/白牌等),讓員工產生新鮮感和新希望。但卻“弄巧成拙”,反而增加了員工的“額外”工作量。

怎么辦?

不依賴人,而是靠機制。即恢復績效考核,掛鉤績效獎金跟年終獎。

如果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的話,問題就變成了沒錢。

還能怎么辦?

還是靠機制。構建一套新機制,讓銷售新簽、客成續簽金額與產研同學掛鉤,形成項目獎金池。

比如可按不同的企業規模和金額,設置一套新簽和續簽的提成機制,把它們當作績效獎金。比如續簽A類客戶,提成1%;B類客戶,提成0.8%;C類客戶,提成0.6%;D類客戶,提成0.5%。

四、如何用70人規?!扒藙印?00人?

機制是效率的答案,而模式才是利潤的解藥。

SaaS產品的本質是續費,續費的關鍵是客戶忠誠度,其次是客戶滿意度。

客戶忠誠度由是否有代替品和代替成本決定。比如中國移動和微信的客戶忠誠度,堪比水和電,讓別的產品望塵莫及;

客戶滿意度由服品質、需求滿足度和投入產出比決定。比如某客戶采購SaaS產品后,需求滿足度高(90%以上),營收和市場占有率增速明顯,則滿意度一定提升,續簽概率更大。

現實情況卻是:每個細分賽道的SaaS產品,至少都有3家以上代替品,客戶忠誠度有限。所以客戶滿意度成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其中服務品質是由客訴問題的響應速度與滿意度決定,它可以靠機制解決;

需求滿足度由產品現狀和迭代速度決定,它們卻不能只靠機制解決(比如上述銷售的成本機制或產研的提成機制),而是必須結合模式,形成“人+機制+模式”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

比如你所負責的SaaS產品面臨需求積壓問題,5000+需求,每周新增10-15條,處理速度從巔峰期1000條/年到衰退期300條/年,導致需求積壓嚴重,影響客戶滿意度,而需求流轉周期的關鍵要素是產研人員規模。

如果有良好機制的保障,能使5人團隊效率翻倍,但無法達10倍或20倍效果,必須改變模式,才可實現更大規模的效率提升。

比如從新簽模式上,精選匹配度高的行業或企業進行銷售(如成長期的專精特新企業),避免定制需求高且付費意愿低的客戶(如連鎖餐飲或政府單位),以優化需求質量。

更關鍵的是:從產研模式上,可以利用閑置研發資源,構建新平臺/市場,讓更多產研人員參與。例如,釘釘應用中心作為插件市場,第三方開發者獨立研發運營應用,與平臺分成銷售收入。

你可能會問:“我們是一家小公司,可能無法像釘釘那樣運營插件平臺,怎么辦?”

專注細分市場,利用現有資源,構建最小化插件平臺。

比如與有研發資源的客戶或渠道商合作,共同開發插件。你們提供平臺與接口支持,他們投入研發資源,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將產品上架至你們的插件市場,銷售給其他客戶。

比如聯系已離職(含被動離職)的研發人員,通過項目分成制,把他們變成“閑置資源”,參與插件開發,實現雙贏。

你可能還問:“我們現有的產品,做了很多年,如果要支持插件化改造,可能成本比較高,怎么辦?”

實踐經驗表明,插件化改造成本常低于預期,不必過分擔憂未知。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有明確的戰略決心和強大的執行力。

比如投入2-3人團隊,約3個月,即可搭建最小閉環的插件市場,并建立2-3個獨立研發小團隊的穩定合作。

五、寫在最后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你是問題的發現者,也是解決方案的提出者和執行者。

如果問題讓你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或挫敗感),它可能并不是你的錯(無需自責),而是機制問題,甚至是模式問題。

正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一樣。當你感到無力時,可以“退一步”重新去審視自己與問題(或困境)的關系,可能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

比如從人到機制、機制到模式的轉換,對應不同維度的解決方案,也反映你以及你所在組織的能力。

初階人才解決“人”的問題;中階人才解決機制的問題;高階人才,解決模式的問題;頂級人才,解決跨越周期的問題。

好了,原本沒想寫這么多,沒收?。▽擂危瑔獑锣掠至牧诉@么多,大概意思我想應該表達清楚了,你受累了,哈哈哈。

咱們下次見~

專欄作家

邢小作,微信公眾號:產品方法論集散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枚在線教育的產品,關注互聯網教育,喜歡研究用戶心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小公司做產品,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方法論來支撐呢?

    來自重慶 回復
  2. 如果需求不止來做客戶,還來自公司規劃,但規劃需求常常與客戶需求相悖,但規劃需求優先級又高于客戶需求怎么辦呢?

    來自四川 回復
    1. 下策:看權力,內部的需求大還是外部的需求大,不過就成糊裱匠了,一個合格的糊裱匠也很難得啦,順天應命(擺吧)
      中策:如果你對產品還有追求(你的追求不一定對哦),盡力平衡,做起來更痛苦,苦中作樂(奮進吧)
      上策:實際的解決方案,爭取資源,盡力而已,無依浮萍(有依靠就有資源,也不會有這個問題,沒有就當你浮萍吧)
      這就是為什么有上中下,始終選下,時也命也

      來自重慶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