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本質到產品價值:談談「第一性原理」與「互聯網產品」
產品的本質是滿足需求,用戶使用新產品是因為新產品帶來的新體驗在扣除換用成本后遠大于舊體驗。
1.馬斯克和他的第一性原理
馬斯克是繼喬布斯之后硅谷話題性最多的人物,沒有之一。有媒體說,馬斯克和正常人的認知不一樣,不然不會做出超出常人理解的事:認為人類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億萬分之一,每個人不過是一堆行走的代碼而已;地球最終會毀滅、所以成立了SpaceX計劃2025年將人類送往火星;創立OpenAI防止人類被AI毀滅。
當我們試著去理解馬斯克的時候發現他在媒體中說過最多的是第一性原理:把問題回歸到最本質。本質是世界的最高抽象,再從這個抽象層向下推理,得出要做什么事(價值觀與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做(將價值觀落地)。
知道了馬斯克以及他的第一性原理,對我們有什么用?
2.第一性原理和互聯網產品
第一性原理是一種做事的方法論,極少人使用,因為太難了,有多少人能一眼洞悉事物的本質?這需要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深度思考是反人性的(太耗費能量,這與我們減少能量消耗以確保提高生存概率的本性違背)。取而代之的是類比法,不知道一件事怎么做,看看其他人怎么做就行了。所以別人沖100送100來拉新,你沖100送200;別人創業設計開發一個APP,你也跟著弄個APP;別人在產品上加個新功能,你也加個新功能…。類比法最省事,而且理由簡單,你看,誰誰誰也是這么做的啊。
但是你想過沒有,產品的本質是什么?產品價值的本質是什么?如果還沒想過,不妨想想。
產品是人類生產出來以滿足不同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和無形的東西。核心是滿足需求,所以洞察、收集和整理需求,是互聯網產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步錯了,后續的交互、視覺、開發、測試、運營就沒有價值。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更多的用戶使用京東而不使用當當;更多的人使用滴滴出行而不是易到用車;更多的人使用微信而不是易信…。因為更多用戶使用的產品相對于其他競品能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換句話說是帶給用戶的綜合價值更大。假如把產品給用戶帶來的綜合價值稱為產品價值。那便能將產品本質這個抽象層向下推理為產品價值的大小。
3.俞軍關于產品價值的公式
只停留在產品價值這一層指導不了怎么做的問題,還是不知道從何著手,所以只能向下繼續推理。我沒有這個能力繼續推理,但是沒關系,有人能,我們去向他們學習就行。俞軍提出了關于產品價值的公式,這就是今天要說的主題。但是前面的鋪墊和分析才是這篇文章的精華。
“ 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換用成本 ”
一個新產品的價值=新產品帶來的新體驗-舊產品帶來的體驗-拋棄舊產品使用新產品需要付出的成本。在這個公式里,對于特定的領域來說,舊體驗和換用成本是變量,舊體驗是常量,所以想要提高產品價值,就要努力從各個維度去提升新體驗并且降低換用成本。
舉個例子來解釋這個公式。馬車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直到汽車的出現,汽車屬于馬車的顛覆性產品,汽車帶來的體驗是新體驗,而馬車是舊體驗。有了汽車,人們就要去學習怎么開車,這個學開車可以理解為從乘坐馬車到乘坐汽車的換用成本。馬車有很多問題:顛簸、馬糞、機動性差、速度慢、飼養馬匹等,這些都是使用馬車時的體驗,而汽車相對于馬車有很多優點:機動性強、只需要汽油而不用養馬、速度快、長時間行駛等等。所以對于馬車和汽車來說:汽車價值=(汽車所帶來的速度快、機動性強、舒適 - 乘坐馬車時的顛簸、速度慢、機動性差等體驗)- 學習駕車技術。這個類比并不嚴謹,但是足以解釋俞軍的這個公式的含義。
4.用第一性原理分析產品
根據第一性原理,我們從產品本質推理出了產品價值,再從產品價值推理出提高新體驗和降低換用成本。
套用到K12在線教育行業,如果想要做出顛覆傳統教和學的產品,就要大大提高新產品給老師和學生帶來的新體驗,并降低他們使用新產品的成本。這里涉及到兩類用戶:老師和學生,而老師和學生的訴求是不同的,所以應該分角色來看。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本質訴求是獲取知識、提高認知并通過考試;對于老師來說,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考試成績。而新產品要做的就是在減輕老師和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老師和學生達成目標的效率,這就是新產品需要帶來的新體驗:減輕負擔、提高效率。
對于老師來說,傳統的教是備課-上課-批改,我們可以做下面四步:
- 了解每個學生的學情:具體到每個知識點掌握了沒,掌握了多少,需要量化;
- 根據每個學生的學情來調整上課需要講解的知識點,只講學生不會的;
- 提供智能批改功能,包括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批改;
- 產品提供不同教材版本下最好的教學資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只提供全國最高質量的教案)讓老師直接學習最好的教學方式。
第一點能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第二點則能夠減輕上課時的負擔并提高效率;如果技術上能夠做到第三點,可以讓老師從此不再批改;第四點可以減輕備課負擔并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學生來說:
- 建立知識圖譜,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欠缺,哪些地方已經掌握,避免題海戰術;
- 根據知識圖譜情況推送每個學生對應的題目和資料,做到自適應學習;
- 給予及時反饋,讓學生每做道題、每看一份資料都能得知自己知識圖譜的變化情況,形成使用產品的良性循環。
- 第一點能讓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知道自己的位置;
- 第二點則可以避免題海戰術,讓學生只練習自己不會的內容,可以有時間去學更廣的新知識;
- 第三點的及時反饋能學生很明顯的感知到產品給自身帶來的價值。
上述都是從提高新體驗這個變量的角度出發的,而降低換用成本,則需要用戶體驗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確保老師花費最少的時間和經歷來完成上述的任務。
5.寫在最后
我不知道馬斯克是不是偉人,但是他肯定是牛人,而他所推崇的第一性原理,教會我們從事物的本質這個抽象層出發,向下一步步的推理出做什么事,該怎么做。
產品的本質是滿足需求,用戶使用新產品是因為新產品帶來的新體驗在扣除換用成本后遠大于舊體驗。而對于每個特定領域來說舊體驗是常量,所以想要做好一款產品,需要提高新體驗和降低換用成本。具體怎么做?要深入每個產品所涉及的領域,熟悉目標用戶的場景,從而剖析出用戶真實的需求,并把需求轉化為產品功能。
#專欄作家#
鄒志楠,微信公眾號:鄒志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交互設計師,專注于互聯網產品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跟最近在思考的 本質需求 的有些相同,但我還思考的很淺顯,需要更多理論知識幫助挖掘
仔細閱讀了一下,糾正一個小錯:新體驗和換用成本是變量,原文舊體驗和換用成本是變量。
“得到”里面專門討論過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可以相互應證。
小白一枚,理解有點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