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最簡單的事(一):尋求反饋
我是一名普通的互聯網產品狗,人微言輕,但我相信深入的思考與一線的實踐經驗也能幫助別人,本系列——工作中最簡單的事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價值。
如果我們20歲工作,65歲退休,仔細一想,數十年的生命居然都在工作,毫無疑問,做好工作是一件能提升幸福指數的事。然而做好工作并不簡單,行業前景、職業發展、工種配合、人脈關系、流程規矩都會影響到工作結果?;蛘哒f,生命的質量。要考慮的東西太多,我們能不能拋開這些復雜因素,只關注事物最簡單的那部分?直取事物本質,這樣會不會對提升工作結果有更大幫助?理由有三:
- 20%的事情對結果影響最大,這幾乎是復盤時必得的結論,其余80%的事情往往只在耗費精力。
- 簡單的東西更能實操,任何人,注意是任何人,只需專注要點,也能輸出接近專家級的結果。
- 優化注意力的分配方式,簡單不代表好做,我們應該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攻克最簡單重要的事上。
尋求反饋
我們說一個人厲害,是因為他能把某件事做好;但我們說一個人優秀乃至卓越,是因為他能持續不斷的把事情做好。而可以持續不斷把事情做好的人,除了運氣好,更重要是他總能判斷出做什么事情成功的概率高,怎么做成功的概率高,因為他持續專注在大概率事件上,最終也才能獲得更多的好結果。而判斷一個事情成功概率高不高,收集到正確的信息至關重要,尋求反饋就是收集正確信息幾乎唯一的方法。也因此,尋求反饋是我能想到工作中最簡單卻最重要的事情。
遍歷正反兩方觀點,才能更好的接近真相,這是《奇葩說》如此讓人過癮的原因,也說明了反饋如何讓我們更接近真實世界。如果大家還對心理學和管理學有一些研究的話,游戲設計、刻意練習、心流模型還有員工績效管理中都會發現反饋有著核心作用。對反饋的積極作用下個定義的話,大概是——
反饋是付出的結果,通過反饋我們可以調整行動從而實現持續成長,注意是持續成長。
道理看似很簡單,但仔細想想,知和行之間隔了一個太平洋,我們似乎總在缺少反饋的情況下貿然行動,不信你看:
- 在沒有用戶反饋的情況下大成本開發產品。
- 在不了解公司經營細節時孤注一擲來炒股。
- 在沒有討論或證據支持下貿然決策,俗稱拍腦袋。
- 在沒有足夠反饋下主動表白,將表白視為沖鋒號而不是勝利的號角。
反饋如此重要,但我們似乎比想象中更容易忽視它,為什么?分析這個問題非常有價值,一個簡單乃至于“明擺著就需要這么做”的事情得不到重視,必然是有著很多難以察覺的阻礙在暗暗發揮作用,找到它們,逐一擊破,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長。
我們先構建一個簡單的反饋模型,首先從一個“輸入”開始,有了輸入必然在什么地方會有輸出,就像石頭進水必有波紋,這個輸出就是“反饋”,但這個反饋我們不一定能直接看到,它需要穿越一系列障礙才能被我們所發覺,穿越的就是“反饋渠道”,反饋到達輸入端后,會對輸入造成一定的“反作用力”,從而形成一個新的“輸入”,如此反復,永無終了……。這個模型我們大概可以用這個圖來表示:
用模型來解釋某個概念的壞處是:用新概念來解釋舊概念可能會引起新的困惑。但好處更明顯,優秀的模型可以讓我們用更系統的思維去觀察一個事情,而所謂系統思維,就是把概念看成一個整體,然后再把整體拆解成互相關系的幾個子元素,通過逐一審視子元素,我們能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思路。
好,回到我們的問題,究竟什么阻礙了我們去尋求反饋?
一個思路是“輸入”出了問題,比如輸入太弱,直接造成了得到的反饋也太弱。有句略為雞湯的話叫“只要你的意愿足夠強烈,全宇宙都會為你讓路”,如果你對尋求反饋是玩真的,你的言行你的態度都會自然而然傳達出一種堅定的意愿,這種意愿會讓別人更愿意幫助你,更愿意給你“反饋”,心誠則靈,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如何強化你的輸入呢?在接受用戶投訴時,很多企業會標榜自己重視的用戶每一個意見,一有投訴24小時回應,絕不拖泥帶水。作為個人來講,很多有魅力的領導人見下屬的第一面很可能就會說,“不要害怕指出我的錯誤,對我有什么意見直接說,我會認真傾聽”,如果一個領導人確實對此說到做到,你能不心服口服嗎?
導致“輸入太弱”的另一種原因叫做“自以為是”,你以為你想的是對的,你以為過去的經驗可以在此時套用,你以為別人的建議都是瞎扯淡。我承認,某些人確實可以更快更準確的分析問題,但這不代表別人的建議就是錯的,憑經驗做事是一把雙刃劍,它讓人自大從而忽略反饋,一種更合理的方式是,“聽大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討論,最后自己做決定”,雖然決定是靠自己,但分析的過程一定是先四處求證。
當輸入足夠強后,我們做到了優化自己的部分,但是“反饋”要傳達到輸入端,是需要時間的。更重要的是,傳遞過程會有信息損耗,這就是“反饋渠道”。好的領導人要了解公司運營狀況,一定要和一線員工交流,通過中層去了解執行層的信息,就會受到中層各種私心的影響。
就像古時皇帝通過中間官員來了解賑災執行,一定都是得到問題順利解決百姓感恩戴德的結論,但實際上呢,百姓依然挨餓,賑災的錢進了貪官的腰包。大家不要覺得一兩個貪官好像沒什么,清朝和珅貪污預計8億兩白銀,超過朝廷十年收入,十個貪官就能加速朝廷衰敗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有時不愿意尋求反饋還會因為得到反饋實在是太累了,戀人們總想尋求另一半的回饋,越沒反饋就越想得到反饋,結果最終耗盡了所有心力導致放棄對方。其實仔細一想,有付出其實必定也會有反饋,只是雙方都因為缺乏經驗不懂得如何表達出這種反饋,這也是不重視反饋渠道的表現。
優化“反饋渠道”,首先就是要意識到反饋傳達是需要過程且有損耗的,不要妄想什么都不做就能得到反饋,第二就是盡量減少反饋的環節,環節越少損耗也就越少,越接近反饋端也越能獲得正確的信息,我是做產品的,一個心得便是,靠近用戶才能使我安心。
當輸入夠強,反饋渠道也優化到位后,反饋的“反作用力”就會對“輸入”產生影響了,這也是考驗我們的另一個地方。因為反饋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正反饋可以鼓勵我們再次輸入,但負反饋則會打擊我們的信心??上У氖?,這世界很可能負反饋要多過正反饋,而且痛苦的事可能久久無法忘懷,但快樂總如白駒過隙。
根據我們前文的定義,尋求反饋是為了實現我們的持續成長。很可惜,成長總是伴隨著痛苦,尋求反饋也一定會得到傷心的負能量。這也是導致人們不愿意尋求反饋的一個原因,誰愿意自討苦吃自尋煩惱啊?但好消息是:接納反饋的“反作用力”后,通過正確的分析,任何人都可以“改變輸入”,新輸入如果比舊輸入更好,這就是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樣一想,似乎又能得到片刻的安寧。
總結一下,尋求反饋的阻礙因素主要是:
- 輸入太弱,導致反饋也太弱。
- 反饋渠道阻力太大,獲得反饋太難。
- 反饋的反作用力常常是負面的,沒人愿意自討苦吃。
由此得到,為了實現持續成長,我們攻克反饋的方法是:
- 強化輸入,關于反饋我們是玩真的。比如重復強調自己對反饋的態度,行動上對任何反饋都虛心接納立即處理,給反饋以正向的反饋,形成良性循環。
- 優化反饋渠道,比如減少反饋環節,增強反饋的操作便捷性,乃至于對反饋的人實施獎勵。
- 接納負面反饋,成長總是伴隨著痛苦,我們正是因為超越了這些負反饋從而實現了蛻變與成長。
小行動
最后是本系列文章的固定模塊,每篇文章的最后都會針對本文提到的內容;提出一些我們可以立即實施的行動,這些行動通常不會花費太多精力,因為困難的事情不容易堅持,所以我叫它們“小行動”。但千萬別小看了“小行動”的威力,持之以恒,滴水石穿。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叫做“知識改變命運”,但實際上知識不會改變命運,除非它帶來了行動。
以下是關于尋求反饋,我正努力堅持的“小行動”:
- 工作中認識的新伙伴,自我介紹后,一定附上一句“有什么做得不好的,歡迎隨時向我反饋哦”。
- 對提出反饋的人說“謝謝”,即便是令人傷心的負反饋,可以的話再補上一句“歡迎再次反饋哦”。
- 手機裝個筆記軟件,建一個“反饋”筆記本,收集到的反饋立刻用手機記錄下來,僅僅記錄下來就是很大的進步。
- 每個月,不用太頻繁,看一遍筆記本里收集的反饋。
- 從第二次看過的反饋中,不用太多,每次就篩選出1個你覺得真的很重要的反饋,放進一個叫做“重要反饋”的筆記本中。
- 無聊時就看看“重要反饋”的內容吧。
- 思路受阻時,再不打擾的情況下找人聊聊,不要一個人瞎想。
- 可以的話,盡量直接與一線人員當面交談獲取第一手信息,為了省事而直接使用的轉手信息會對未來造成更大麻煩。
#專欄作家#
烏木,公眾號:wumuwizard,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簡書@烏木。希望做個全面又有夢想的產品人,夢想是做一款自己喜歡用戶也喜歡的產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很真誠的一篇文章,點贊
非常有道理,我一直在困惑這個問題,離用戶太遠,真得沒有安全關,我→銷售同事→客戶IT部門→用戶,這個鏈條太笨重,太長,搞得人很無力。感謝作者,對反饋作了一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