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做一個執行產品經理,他總結了幾點產品經驗
本文作者將自己在產品路上踩過的坑進行了總結,望給大家提供一點有價值的產品經驗,避免走他走過的路。
一、產品和運營是各自獨立還是不分家?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產品和運營應該是各自獨立的么?還是不分家,作為產品要懂運營,作為運營也要懂產品?
顯然應該是后者。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在產品的誕生,成長,成熟,衰落各個階段,必須是產品和運營相結合的。用運營數據來驗證產品設計的是否正確,從用戶的聲音中感知大方向是否背離初心。
作為初級的產品經理,則很容易產生和用戶打交道,數據增長,如DAU,MAU這些是運營負責的事情,與我無關。其實正是這種心態把自己圈住了,做的事情如果只局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則永遠都不能有全局的戰略眼光。
比如我剛進公司的時候,做的事情都是產品交互上的優化。如增加某某小功能,讓運營人員用著更方便,如優化一些出現的BUG,做一些產品體驗上的改進,頁面邏輯的改進。看起來整天負責的需求很多,做的事情也很多,從提出需求到策劃到跟進開發到最終的測試,一直在跟進。
但事實上,這些事情并沒有太多的價值。因為這些功能的出發點并不是服務于產品目標的。而是更多的接收了運營的反饋,將反饋轉化成需求了。最終運營很滿意,而我卻成了執行經理。
那么怎么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相反,你需要從你的目標出發,一開始就要同時考慮產品和運營2個方向。做的事情也要根據帶來的效果排定優先級,如在產品內測的階段要想好怎么引入種子用戶,這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去改進UI或者某個無關痛癢的BUG。
在產品公測的階段要思考如何杜絕低質量用戶,定下產品的格調。在產品正式上線后,如何取得渠道的推薦等。每一個階段都有為產品目標服務的最重要的事情等著你去做,千萬不要把時間大幅度的浪費在眼前的運營反饋或者細節的調整。
因為運營不是用戶,他們用著不爽,當然會希望改進。但是如果這項功能對產品目標來說不是很重要,那么,它的優先級也就沒有那么高。這時候產品就需要將需求排期壓下來,先做重要的事情。
二、產品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
永遠不要忘了設計產品最終的目的。
產品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只有2個字,“賺錢”。幫公司獲得更多的營收,不管是ToB還是ToC,這都是一個產品的終極使命。沒有人會處于情懷去做一個產品,所有的產品都是需要變現為公司帶來營收的。而考量一個產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它是否能夠有很強的變現能力。
比如豆瓣,雖然有幾千萬的用戶。但是它的變現能力并不夠強?;盍诉@么多年,依然不溫不火,就是因為它的商業變現沒有做好。它離好產品也是有一定差距的。
明白了產品目標之后,再去做事情就容易很多。
在黑暗中,有了光之后,就能找到前進的方向。
ToB和ToC的產品在商業變現模式上有一定的差異,容我在這里講講我的理解。ToB的產品如果不能一開始就賺錢,是很難做成功的。比如teambition,石墨文檔,印象筆記,銷售易,TalkData。這些都是ToB的產品,他們采取的策略就是免費提供給普通用戶基礎的服務,以不斷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從而省去了一大筆的宣傳費用。
但如果是企業級的用戶使用他們的產品,則必須要付費才能滿足企業的使用需求。而企業中,由于大家都已經用的很習慣了,加上企業用戶可以有更多的高級功能。所以企業也是比較樂意為之付費。
可以看出這種產品同時又C端客戶和B端用戶。但是它的變現則完全是從B端用戶所得,而不是去向每一個用戶收費。這也是這類產品的高明之處。
ToC類產品,變現過程相對來說就比較復雜。除了金融,電商類這種在產品上線初期就可以從用戶身上薅羊毛。其他類的產品變現過程相對緩慢。一般都是有了一定得用戶量級之后,才有變現的機會。
如陌陌的會員體系以及打賞體系,如果沒有足夠的DAU,用戶沒有足夠的粘性。這種變現模式只會加速用戶的離開。因為付費是需要獲得一種服務的回報。而這種虛擬的道具只有在足夠多的群體中才能顯出它的價值。
再者就是廣告,今日頭條的信息流廣告帶來了一個百億美金估值的公司。微信,微博,百度也都在蓄力信息流廣告。這種原生廣告,對用戶體驗不會有太大的傷害,相比其他廣告形式,信息流廣告的轉化率也是比較高的。Facebook之所以能夠如日中天,也是依仗信息流廣告為它帶來的90%以上的營收。
但是廣告也是需要一個龐大的用戶基數才能引入到產品當中。我見過一個資訊類的APP,DAU不到100就引入了廣告,結果在應用商店被用戶各種吐槽,差評。直接影響了產品的長線發展,很大程度上趕走了用戶。
C端的產品還有一類無形的資產,即數據。數據有什么用呢?我來告訴你,精準的用戶行為數據,興趣數據,包括地理位置,性別,年齡等??梢宰審V告主定向投放廣告,看人下菜。取得最大的廣告收益。
由于現在所有的廣告是通過設備識別碼進行回調的,而你手機上裝的所有APP都可以拿到你的設備碼。所以你的數據被賣了,也不知道是被誰賣的。
另一類非常能賺錢的產品就是游戲了。此處先不討論,下次會單獨發文。
三、在產品的不同階段,你要做與變現相關的事情
知道了產品的目標是賺錢,也知道了C端和B端產品應該怎么賺錢。接下來就是行動了。在產品的不同階段,你要做的與變現相關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
如產品初期,你要實現從0到1的過程。將產品構建起來,將用戶引進來,這些都是為了變現做準備。在產品的成長期,你要快速擴大產品的規模,做好宣傳和擴張,穩定產品的性能和體驗。在產品的成熟期,要充分的利用各種方式變現。在產品的衰落期,要想辦法讓用戶回流,激發活躍,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
整個過程中,要盡量用產品機制來代替人工的重復的低價值的工作。換句話說,一個公司里產品人員的終極目標也就是為公司打造一臺永不停息的印鈔機。即使沒有一個人,它也可以照常運轉。當然,這和產品人員要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相悖了,不過實時確實是這樣。
而且打造這樣一臺永遠運轉的印鈔機也是所有老板對產品,對公司所有的人終極目標吧。阿里的淘寶天貓是印鈔機,google,百度的搜索是印鈔機。騰訊的游戲,Q幣是印鈔機。大公司已經完成了他們的第一個印鈔機,接下來做的事情,就是做第二臺,第三臺,橫向擴展,源源不斷。
四、在產品的各個周期中,產品經理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產品經理在產品的各個周期中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覺得是以下3件事:
1、Push,Push,Push
推動項目進度,讓項目飛起來,讓產品和研發人員跑起來,讓功能按時或提前上線是你的第一個目標。
2、保證產品質量和體驗
確保產品在使用中擁有穩定的性能,而不是三天一個BUG,兩天一個問題。確定開發使用的技術是可靠且不落后的。這就需要你認真畫好原型,與設計溝通好UI,與開發溝通好邏輯,還要寫好測試用例,將產品的極限情況全部考慮在內。以及產品面對突然的增長時,能夠頂得住壓力,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問題。
3、變現變現變現。
既然目標是賺錢,那么在賺錢前面的N個步驟你都得做好。因為從產品上線,用戶增長,激發活躍,提高留存,增加營收是一個倒金字塔的模型。只有把每一個階段做到極致。最終你能夠獲得的收益才是最大化的。這也是很多產品不會再早期就變現的原因。
講了以上這么多,算是我對最近踩過的坑做的一個總結吧。如果你不再以體驗作為你的產品目標的話,我相信你的產品之路又往前走了一步。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提示,幫助大家在產品的路上走得更好,避免重復踩坑。
作者:南宮七洛
來源:http://www.jianshu.com/p/89e9c4382b57
本文由 @南宮七洛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雖然講得不全隊,但是還是很受益。值得深思!
變現是衡量一個產品好壞的標準,但不是唯一的,豆瓣給社會帶來的價值是無可比擬、無可厚非的,從這個角度考慮,豆瓣是一個好產品,分析一個產品的好壞,要從解決用戶痛點程度、盈利能力、社會價值三個角度考慮。
一個產品如果真正解決了用戶的核心痛點,那么變現自然不會困難。
值得思考…
僅僅是看第一個例子覺得一個人吃了5張餅飽了,那么他吃第五張餅就可以了!
真正的痛點必然是可以變現的,因為用戶有付款的理由,如果不能變現要么是假痛點,要么是變現方式與時機未到。
如果一味看變現能力,那么很難再出現360,淘寶之類的了吧
其實個人不是很贊同樓主強調變現的觀點。變現是最終目標,但不是做產品的目的。做產品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來獲取用戶,就像很多產品前期只是用來市場卡位的,逐步發展用戶,等用戶量多了,自然有很多辦法發展出變現渠道。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哈,樓主勿見怪 ??
同意,產品人員目標是產品本身的提升,而非一心想著變現。優秀的產品蘊含巨大商業價值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那時再看怎么挖了。
PM界的文藝青年
產品的初衷是滿足用戶需求,但對于公司來說,變現才是最終目的。如果你發現了一個用戶痛點,可以設計一款產品去滿足其需求,但找不到變現的模式,你會去做嗎?內部立項就不可能通過。
有時候就是很矛盾,從公司角度來看,結果證明90%工作內容,更別說立項,這難道也是推動人出來創業的其中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