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互聯網行業之道:判斷產品的價值的6條準則

3 評論 8620 瀏覽 80 收藏 14 分鐘

所有的單點事件都是大趨勢下的必然,現象即規律,規律即準則。

很多公司或團隊在創業的時候會犯一些認識性的錯誤,往往剛開始不知道,一段時間的試錯后才發現,產品的方向與互聯網的準則相違背。

我們古人有一句話叫“道是自然”,自然維護良性的生態依靠規律,而我們則依靠了解其規律去認識自然。

互聯網行業也一樣:所有的單點事件都是大趨勢下的必然,現象即規律,規律即準則。

通過觀察互聯網行業中的事件分解出規律,可以增長自身認識,形成高效的價值判斷,以避免公司或團隊犯認識性的錯誤。

那么,如何在互聯網行業里判斷產品的價值?

在這里,我分享幾條判斷標準:

1、高頻需求還是低頻需求?

在做產品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考慮產品的受眾規模和使用頻次。一個行業里面,高頻的應用往往能夠打擊或打敗低頻的應用。

以滴滴為例。

2012年,滴滴成立并從出租車起家。滴滴只做出租車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用戶在空閑時候并不用軟件叫車,而早晚高峰期用滴滴卻要加價才能叫到車,并且每個人都加錢,一樣打不到車,因為車不夠用。

為什么滴滴從錯誤的出發點出發,卻是勝出者?因為它教育了市場,而出租車行業本身就是個高頻市場。

反觀2010年就成立的易到用車,最早做專車業務,最后的獨角獸卻不是它?

易到從專車切入,專車在當時屬于低頻甚至還沒形成的市場,易到教育市場難度很大,因為它得教育市場的兩端:讓司機開專車,讓乘客坐專車。而滴滴從出租車入手,只用教育乘客。

滴滴從一個高頻的入口出發后來居上,慢慢迭代出專車、順風車、代駕等業務,徹底掌握了整個出行軸的人群。這個人群每天能產生1400W的訂單量,二三十個億的GMV。

所以說,在一個行業軸內,往往是高頻打敗低頻。用戶常常只會打開行業軸內最常用的一個應用,忽略其它同類應用,不信查查你的電量消耗,估計50%-60%都是被微信消耗的。

2、服務是一對多還是一對一?

如何判斷你的產品或服務是一對多還是一對一的關系?

以餓了么和e袋洗兩個O2O企業為例。餓了么融資十億美金,e袋洗拿了百度一億美金,兩個企業起得都很快,它們之間有什么共同特點?

仔細觀察就知道,不管是餓了么還是e袋洗,它們并不做上游的餐飲或洗衣店,它們做的是公司和用戶間的快送平臺。

如果說快餐店養一個人,結果那個人出去送餐就送一兩個用戶,效率太差?,F在有了餓了么,N多的上游快餐店和下游用戶建立起了聯系,平臺通過路徑規劃和訂單調度,使一個人出去送餐可以送十幾份,相當于五個人的效率。這種情況,我們就稱之為多對多或一對多的關系。洗衣也是如此。

至于一對一的生意,強調的往往是個性化服務,而不是效率。

在很多行業里面,如果是一對一的話,純的低價服務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單位時間只能做那么多,效率就是個偽命題。美容美甲行業就是這樣。

河貍家上的美甲師,她們的服務講究的不是效率,而是極致的個性化體驗,因此她們對一個小時掙的錢有著非常高的預期。你讓她上門服務只做五十塊的美甲,不可能,不是說五十塊的美甲不存在,而是五十塊的美甲就應該是客人來找她。

因此,從整體上來說,一對多是追求效率的提升,追求規模的最大化才能賺到錢,?而一對一是追求個性化的匹配,高ARPU值。

3、平臺是B2C還是C2C?

平臺到底要建成B2C還是C2C,取決于產品是標品還是非標品。

京東賣的是什么?京東大部分賣的是標品,從3C產品起家,現在又做一些家居家裝類產品,這些都是品類相對少但出貨量特別大的。

舉個例子,你打開京東APP買個iphone,如果說上海沒有貨,北京有貨,而你人在上海,京東也不會跨界調貨,把北京的iphone賣給你。為什么?京東的玩法是B2C,追求極致效率,把貨老遠的從北京倉發給你就消滅了它的長尾SKU。

淘寶就不一樣。淘寶是一個完全個性化的非標品平臺,連接著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小商小販和海量用戶,為了匹配需求,它就需要去重新調度。

比如遠在千里的湖南老奶奶把一個月串的五個門簾子放在淘寶上賣,即便發貨需要好幾天,淘寶也會做個性化匹配。淘寶的玩法是C2C,C2C的本質是無限SKU,通過不斷增加SKU對接無數小商家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在做產品的時候,如果你的產品不能做到標準化,那就必須做到極致的個性化;相反,如果你要做到標準化,就必須提高效率,否則就會掉入價格戰的詛咒。

4、入口還是別人的子集

這里面要思考的問題是:你的產品是一個入口型產品還是別人產品的子集?如果你身處互聯網行業,前期就認識到這點非常重要,避免進入深水區后沒有轉身的余地。

比如攜程,最早是做機票的預定,在它的Call Center聚集了一定量級的用戶后,了解到酒店預訂也存在大量剛需,進而開始延伸到商旅出行的環節。最終,攜程覆蓋了出行和旅游行業軸,而藝龍、去哪兒等企業也就成了這只獨角獸的子集,并在2015年前后被它收購。

再比如,代駕的本質是出行軸的一個環節,而滴滴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務,涵蓋出租車 、專車 、快車、 順風車、 代駕及大巴等多項業務;e代駕只是滴滴的一個子集,可見滴滴給它的沖擊有多大。

如果你是行業軸內的一個子集,趕緊賣掉是個不錯的選擇。同一個行業軸就是拼頻次,拼頻次這件事就刺刀見紅了。

5、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跨行業打劫

互聯網企業無論是通過免費或補貼搶占入口,往往都是虧錢的。任何一個主業只要頻次較高,想賺錢都很難。

因此許多搶占了入口的企業,通過高頻需求鎖定人群后,開始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用低頻來變現。有一句話叫“高頻鎖用戶低頻來變現”,這已經是互聯網行業的基本玩法了,表面看起來跨行業,但其實順理成章。

比如說淘寶。淘寶是平臺,開店免費,但它在產業鏈中找到了直通車廣告的生意。如果你是淘寶店主,想讓店鋪上好的展示位以引導流量,就要花錢做廣告。另外一方面,淘寶借助它的用戶量,也可以完成其它商業模式的承載,比如淘寶旅游、淘寶教育等。

又比如騰訊。騰訊是平臺,本身干的是通訊行業,其變現的方式是游戲。游戲針對的是QQ和微信里的一小部分用戶,可能是幾百萬級別,但它貢獻了騰訊50%的收入。甚至這兩年還把任天堂干得不賺錢,這對任天堂來說就是跨行業打擊。

現在做任何互聯網生意,如果你只在一個行業內,不能朝上下游延伸,不能跨行業打劫,就會非常危險。因為要么是你的同行更早向上下游延伸,要么就是被另外一個奇怪的商業模式殺過來,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結果他殺過來,把全行業干沒了。

沒有人能夠依靠帶流量的高頻主業去賺錢,這是跨行業的本質。如果只依靠本業賺錢,很可能被跨界的殺過來,想想百度搜索、騰訊IM、阿里C2C都是免費的就可以明白了。

6、不是簡單整合,而是產業升級

O2O盛行的時候,許多人都在鼓吹要實現線上線下的整合管理,其實沒有這么簡單。如果說你的O2O服務不是行業技術的升級,它是沒有價值的。

舉個例子。滴滴沒有出現前,大家是用Call Center叫車,打一個電話,車就被派過來。如果滴滴也只是下單叫一輛車,那它是沒有能力替代Call Center的。滴滴通過APP的GPS定位和路徑規劃,大大提升叫車的效率,并讓空駛率降低,這其實是產業的升級。

還有阿里的喵街APP。當你進入Shopping Mall,手機登陸頁面連接上免費WIFI的時候,手機號在天貓、淘寶的購物行為就會被喵街檢測到,然后它就會實時推送興趣相關的店鋪地址和優惠券給你。這是大數據在生活場景中應用的例子,對于服務產業來說,就是一次全新的升級改造。

餓了么也是一樣。餓了么對傳統飯店自營的送餐服務做升級,在多家飯店和外送公司之間建立合作和分享平臺,提高單位配送人員的配送效率。另外考慮到餓了么的用戶直達能力,個性化增值服務的想象空間也是很大的。

上面的這些例子都可以說明一點:真正的O2O服務平臺是對產業的升級、服務體驗的升級,而不是簡單地擴充銷售渠道。它是需要在遵循原有產品鏈條及消費場景中做優化,抓住用戶痛點,整合產業內的閑置資源以提高效率和用戶體驗。要不然怎么會有“互聯網轉型不是找外包公司做個網站或APP就能完成”的說法。

關于互聯網行業規律的內容,主要圍繞產品和用戶角度進行分析思考,就分享這么多。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隨時都可能大拐彎。及時地疊加對互聯網的認知,于企業或個人,都是一節必修課。

 

作者:羊叔。公眾號:孫良Jedi

本文由 @羊叔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吸收

    來自上海 回復
  2. :mrgreen:

    來自廣東 回復
  3. 說的真的很同意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