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時代,產品經理未來的價值在哪里?
隨著計算機計算能力的爆發式增長,人們利用計算機的方式不斷變革,而我們正走在變革的路口。一方面是大公司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機器學習的領域,從而顛覆原有的決策和運營模式,另一方面,隨著實用性開源代碼越來越豐富,隨著云平臺的不斷發展,小公司接入機器學習的方法的成本也越來越低。而這樣的背景下,產品經理未來的價值在哪里?
1. 變革:人使用計算機的方式
隨著計算機能力的爆發式增長,人們利用計算機的方式不斷變革。想象一個情形,決策擁有大量數據的結果,需要根據數據輸出一個高效的決策,我們該怎么做?
- 篩選歷史數據:篩選數據中有用的部分;
- 分析歷史數據:根據歷史數據計算出某種規則;
- 分析當前數據:根據當前數據和某種規則分析當前數據;
- 做出當前決策:根據當前數據分析結果,做出最終決策。
最初,人們通過讓計算機在明確的數據下,明確的規則下計算結果,而人們根據這個結果做出決策。在這個過程中,清洗歷史數據的人,分析歷史數據的是人,分析當前數據的是人,做出決策的也是人。這個階段,系統只承擔計算的部分。不理解人的全部決策過程。
后來,人們發明了基于規則式策略去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根據大量的數據分析,人們發現可以根據歷史數據形成規則并讓系統自動決策。比如一個系統實現了這樣一個功能,a數據下,執行A策略,b數據下執行B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清洗歷史數據的是人,分析歷史數據的是人,分析當前數據的是計算機,做出當前決策的也是計算機。人理解全部決策過程,計算機只理解具體的指令。
在機器學習時代,規則變得不在重要,重要的是數據表現的統計意義的特征。計算機接受全部數據,根據數據和歷史結果的相關性,自動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系,并分析決策方法,并根據決策方法,自動做出決策。這種情況下,人完全不理解計算機的決策過程,當然,對于計算機而言,也不理解模型的過程數據。
2. 真相:機器自動決策的缺陷
那么計算機真的在自動決策嗎?答案其實不是。計算機在整個過程中基本都是基于統計意義的方法進行分析和決策。本質上高度依賴于整個機器學習過程中系統設定的目標。
舉個例子:商品的個性化推薦系統
當你的目標是目標銷售量的時候,模型會根據歷史銷售數據推薦推薦給每個人一個商品列表,這個列表是基于歷史的商品銷售數據,和用戶的行為數據,估計出最有可能被推薦的數據。最好的算法,可以基于歷史銷售數據,給出理論上最好的銷售量預測。但是這只是統計意義的最優。在這個過程看似是計算機自動完成,但是我們還是賦予了計算機一些內容:
- 目標值:當天銷售量
- 數據范圍:歷史銷售數據,用戶行為數據
但問題依然存在:對于一個電商而言,最核心的指標,真的是短期的銷售量嗎?
算法的單目標最優,往往以為著對完全不考慮其他目標,有很大的風險犧牲長期利益。這個很好理解,當經濟發展的目標變為單一GDP的時候,國民健康、環境破壞等等就不被考慮的。當算法的目標是銷售量的時候,用戶的驚喜度,內容的重復度,對用戶的調性,這些都是不在目標范圍內的。
有很多信息,系統無法接收有什么影響?
一個服裝電商,你知道今年的外部的流行款是什么,但是對于個性化推薦系不知道。你知道今天某個人氣明星走紅毯的時候穿了什么,但是個性化推薦系統不知道。而很多時候,這些信息往往是關鍵信息。但系統卻無法知道。歷史信息不一定能預測未來需求。
3. 未來:作為人的產品經理的價值
看似計算機已經做了全部的數據分析和計算,那么對于人而言,我們的價值在哪里呢?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到了一句話:“產品經理是的產品的CEO”。那么CEO同樣不會做數據分析和決策,CEO應該做什么?除了管理之外,很重要的一個事情就是把握方向。
不會為了眼前的數據,榨干未來的潛力,根據市場的信息,即時調整發展重點。
產品經理需要更懂業務,更懂數據,更懂用戶。
能夠給出系統一個準確的目標。這個目標一定是個復合指標,不僅僅關心核心的KPI,更要關心是否因為核心的KPI而影響了未來的發展。
把控系統的發展方向。無論系統如何發展,總有些數據無法納入到系統自身中來,這就需要一個懂得系統邏輯的人,去調整系統的發展。比如一些爆款新品的加權,比如一些影響用戶情緒商品的過濾,比如挖掘更多的數據維度加入系統。
毫無疑問,掛著產品經理頭銜的人在未來會有減少的趨勢,但另一方面,剩下的人要做的事情也更加復雜和重要。
作者:潘一鳴,知乎專欄:產品邏輯之美
本文由 @潘一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挑戰產品經理的時代也來臨了,門檻愈來愈高
分析到了點子上,機器的決策最終還是服從了預設的指令。機器決策,只有超出了人的預期,才有可能替換人。
值得好好思考,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