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善論:反向解讀產品七宗罪

3 評論 6461 瀏覽 44 收藏 13 分鐘

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說過:一家社交網絡平臺,如果能夠利用七宗罪中的一宗,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這話我們不論對錯,但為何我們解讀產品要以性本惡的形式,凡事有兩面,今天我就從性本善論來嘗試解讀產品。

產品是互聯網與人性的產物,似乎這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論調,但將產品的觸點總是歸結于人性的惡——七宗罪是否有些走偏,為啥產品不能從人性中的善而出發,善不能觸動用戶的心靈嗎?

以下將從個人觀點出發來對產品進行解讀。

七宗罪

在國外,圣經中人類有七宗原罪,分別是傲慢(Pride)、妒忌(Envy)、暴怒(Wrath)、懶惰(Sloth)、貪婪(Greed)、暴食(Gluttony)、色欲(Lust),這是人本性中固有的七種惡習,而產品的設計又是奔著人性而去,最大程度上激發人性中的惡的一面來吸引用戶。

傲慢

傲慢(或者說虛榮)是指通過對比自他而在內心產生的一種洋洋自得的心態,或者是尋找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優勢來進行炫耀。大多數互聯網產品都利用這一罪做文章,盡可能滿足用戶傲慢虛榮的心理,像QQ的會員服務、QQ秀以及iphone在線等。

妒忌

妒忌指對才能、地位、名譽、學識、財富、處境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妒忌與傲慢算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一個內心充滿妒忌的用戶必然會是一個傲慢虛榮的人,對于比自己好的人懷有妒忌,一旦自己比別人好了又迫不及待秀優越,這就是虛榮在作祟,所以產品打人性牌,在妒忌這一手牌上和傲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暴怒

暴怒指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憤怒,常伴有狂罵。利用暴怒最深入也最成功的產品絕對是游戲產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社會上所遇到一切不順心都會在內心積累,積累到一定量,人就會形成一股怒氣,怒氣在某些殺人游戲內最“完美”的體現就是用戶操作角色瘋狂地殺人,給予用戶一個釋放的過程。不僅是來自外界的怒氣,本身游戲也可能使用戶產生怒氣,操控著我們的用戶難以離開游戲。

懶惰

懶惰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了極端的懶散狀態和輕微的猶豫不決。懶惰的形式多種多樣,針對懶惰的產品同樣也多種多樣,相親婚戀式產品針對用戶懶得出去認識異性,外賣類產品針對用戶懶得做飯以及懶得出去買飯,陌生人社交針對用戶懶得出去認識新朋友……甚至可以這么說,產品本身的設計點就是為了用戶的懶惰,如流程的簡化、按鈕的位置、導航的排版以及界面的設置等等。

貪婪

貪婪指一種攫取遠超過自身需求的金錢、物質財富的欲望,有一個說法是LinkedIn是針對貪婪而孵化的產品,用戶因為對金錢的貪婪而上linkedin來尋求求職加薪的機會,而一些博彩棋牌類的產品同樣利用用戶貪婪的心理,讓用戶深陷金錢的陷阱。

暴食

暴食指不可控制的過度飲食。針對這一原罪,直播類產品推出吃播欄目,用戶可以觀看主播吃各種美食而滿足自我對美食的欲望,同時又不會因此而發胖;而一些點評類或圖片分享類的美食產品也基于暴食原罪,比較多的說法就是Instagram。

色欲

色欲指男女之間的性愛欲望。這一原罪是所有產品中最直觀的,無數的產品利用它到極致,因日本成人電影而出現的各類情色網站,各種各樣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基于LBS的附近的人、搖一搖等等,色欲是令人難以拒絕的,無數的產品在這一條路上前赴后繼。

好的產品設計是一次洞察人性的過程,而七原罪則是性惡的論調,基于此,洞察人性中的惡是設計產品的一條道路,但這并不是全部,不然這就只是一次好的產品設計,不是一個好的功能,更不是一個好的產品。

性本善論

國外有七原罪,國內同樣有相似的說法。

人之初,性本惡這一說法出自儒家荀子,人性中惡的一面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進行掩蓋,且荀子說:“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奔热皇成⑾才?、好惡、利欲等情緒欲望乃人之天性,那產品利用人的天性來設計產品也就無可厚非。

但既然有本惡論,那中國更為有名的本善論也該出場了,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說法出自儒家孟子。其實,孟子也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但食色只是小體,仁義才是大體,那么與其大行其道說著七原罪的論調,何不換一個方向,行仁義之風,以人性中善的一面來設計產品。

那么七原罪真的是罪嗎?是否我們夸大了說法?

還是以七原罪為例,讓我們從仁義出發,換方向解讀。

傲慢(虛榮)

互聯網產品都會利用這一點來設計產品,但使用該產品該功能的用戶就真的是傲慢虛榮的嗎?就說QQ秀,真的就是因為用戶的虛榮而設計的功能,還是說我們只是一味地解讀為了用戶的虛榮呢,這難道就不是用戶追求美好的存在嗎,這就如一棟房子,有個性有追求的人總是想方設法好好裝修房子,既讓自己看著舒心,又讓來家中的人看著舒服,難道這也要被解讀為虛榮傲慢嗎?

妒忌

源于虛榮,起于比較,前面也說了妒忌與傲慢虛榮算同胞兄弟,所以說妒忌的源頭是虛榮,但起始點是比較,從小我們就被比較,與鄰居家孩子比較是否聽話,與同學比較成績,各種各樣的比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但我們就真的只有妒忌,人心就真的如此險惡,我們可能也就是羨慕而已,并沒有到妒忌的程度,就像排名榜,被各種解讀為是用戶的虛榮與比較,但螞蟻森林的排名榜不是因為我們對公益的奉獻,不是我們對排名靠前用戶的羨慕,這是一次以公益出發的產品設計,并不是洞察七宗罪的產品設計。

暴怒

是游戲利用的一個點,讓用戶將情緒釋放在游戲中,讓用戶離不開游戲,讓用戶將精力、時間、金錢投入其中,看似是利用暴怒來設計產品,其實不然,在我看來,這是利用用戶的自控能力來設計產品,沉迷于游戲的用戶大部分都是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或部分成年人,其實游戲設計的初衷是讓用戶休閑或者說我們玩游戲的初衷是休閑,在無聊的時間里打發時間,釋放生活中的壓力,但用戶由于本身自控能力不足才會沉迷于游戲,既然自控能力不足,說明對情緒的控制也能力不足,所以才會在表面上看起來是利用暴怒來設計產品。

懶惰

因為用戶的懶惰,所以各種各樣解決用戶懶惰的產品應運而生,還是想問一句,真的是因為用戶懶惰嗎?真的不是因為部分人的解讀嗎?產品被設計出來是為了服務用戶,讓用戶不至于浪費時間在某些可以節省時間的事情上,而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正確的地方之上,多少不會做飯與沒時間做飯之人的痛苦,相親婚戀軟件解決了多少在現實中不會認識人或交際過窄之人的痛苦,多少軟產品把用戶體驗放在口上是為了讓用戶更順暢舒服地使用而不是說因為用戶懶惰。我們過度解讀了用戶的懶惰,放大了用戶的懶惰,而忽略了用戶本身所處的環境,所以為了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才會有用戶場景這么一說。

貪婪

LinkedIn聯合創始人Reid Hoffman表示LinkedIn在七宗罪選擇了貪婪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將用戶的求職跳槽等行為解讀為貪婪在我看來是不準確的,畢竟求職跳槽是多方面的原因,連馬云都說錢沒給到位只是一部分原因,畢竟還有一部分是受委屈了,所以說將LinkedIn解讀為貪婪過于片面,用戶使用LinkedIn或許只是為了美好的前途、優越的環境、友好的同事、有魅力的領導、融洽的氛圍、有挑戰性的工作、符合自己興趣的工作或者換個環境換個心情等等。貪婪只是一些博彩棋牌類的主打牌,但畢竟博彩棋牌性質的產品還是處于灰色地帶或半灰色地帶,走一些不同尋常的路子也是很正常的。

暴食

是否是用戶觀看美食直播或者照片但卻吃不到,在我看來這更像是暴食的反義詞——節制,用戶節制自我沒有暴飲暴。不加節制的飲食的用戶我不知道在哪里,但精致飲食的用戶倒是很多,現在的用戶追求美食的享受,對于吃喝的要求在不斷上升,洞察人性中的暴食,不如洞察用戶在飲食方面的精致追求。

色欲

作為各種社交產品的主打牌或擦邊球設計,用戶抱著“約”的心態來使用產品,那么是否有統計過到底多少人是抱著此目的的呢?或許這樣能很快地獲取流量,用戶注冊量大幅增長,但絕不是保持活躍率與用戶存留的保障。始于約PAO,終將終于約PAO。在約的同時,要看到不只是為了解決性的需求,還有用戶是為了解決交友問題、愛情問題與看看美女圖片等,只是一味著眼于性,那將成為下一個快播而退出江湖。

洞察人性,決不能大行其道大談七宗罪,還是應當心懷社會,服務用戶,多挖掘用戶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

以上只是個人思考,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討論。

 

本文由 @風涯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人性卻是容易被誘導影響的?,F在的產品帶來了無數的便利,但是我覺得大量的人本身的優秀品質反而緩慢退化。引導為善不易,引導為“惡”卻是十分容易。顯而易見的就是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亞健康,熬夜,懶惰,放肆,隨意亂噴,當然受益也不少。我既是受益者,也是因此而放縱的一員,成為年輕的亞健康人群。雖然可以說我不堅定,但我想說很多人和我一樣??!目前看來利大于弊,至于未來,就需要進一步去沉淀研究了。

    來自上海 回復
  2. 產品小白之前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看到這篇很驚喜,但看完之后覺得這個邏輯去解釋有點別扭。個人覺得從人的需求出發去設計一款產品,發掘需求的本意是從善出發,這樣講會更有說服力一些哈哈~

    回復
  3. 七宗罪 不如說七種人性,人性本沒有好壞,只是在特點的場景,產生了某種行為才最后導致某種結果,而這種結果的好壞都是外界基于自己的價值觀而決定,作者基于從“仁”的角度去闡述七宗罪,間接承認了 人性是丑陋的,人性本無善惡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