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產品研發是個“吸金黑洞”?

14 評論 12401 瀏覽 79 收藏 14 分鐘

有時候做互聯網產品就像去看中醫,總有一種很懸的感覺。

“公眾號 10萬!”

“小程序 20萬!”

“APP 100~200萬!”

“云平臺 1000~5000萬!”

“互聯網團隊 20~100人!”

“互聯網XX總監年薪 100~200萬!”

瞅瞅這狂躁的圈子。創業、投資、互聯網+讓互聯網成為這個時代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不敢錯過的“風口”。不管是金融還是保潔,不管是人工智能還是農藥化肥,甚至是TII咨詢正在洽談的“互聯網+殯葬”,哪個都離不開互聯網產品。

然而大多數初入者,并不了解這里的水有多深,要么傻傻的問:“2萬塊能不能搞個APP?”要么被人坑的只剩下APP。

這跟二十一世紀初漫山遍野做網站很像。那時,找個廣告公司、外包公司做個網站方案,隨隨便便就要幾十萬;一個年產值幾千萬的小公司在一個網站上的花費就能有幾百萬;土豪公司還有花幾千萬的。把能想到的所有功能都往上加,復雜到一定程度,就不叫網站了,改叫“門戶”。統計一下點擊率,日均PV不到100,才發現居然沒幾個人用。然后再花錢投推廣,每個月都要整進去幾十萬。才發現這是個吸金黑洞。

“吸金黑洞”黑在哪里?

第一黑:無法量化復雜度

互聯網產品研發的實現方式是“編程”。大家天天叫碼農碼農的,把這個職業叫的越來越像勞動密集型職業。但實際上,同一個功能可以用10行代碼完成,也可以用100行完成,甚至1000行代碼,水平差距非常之大。在面對未知領域時,編程會轉變為科研工作,需要通過各種研究試驗才能實現。

很早以前我在華為做咨詢的時候,我們討論過很長時間如何量化程序員的產出,但時至今日也沒有科學的衡量辦法,于是還在用著“代碼行數”這樣的傻瓜指標衡量。

那對于沒寫過代碼的老板們,衡量和評估互聯網產品研發的真實復雜度,是絕對沒有可能的。

第二黑:無法量化實際產出

現在很多外包計費方式是按頁數,這是一個簡單直接的計算方法。但是一個包含100個業務邏輯的頁面和只是單純顯示靜態信息的頁面是天壤之別的工作量。于是外包方會很自然的選擇最簡單的實現方式——“寫死一切”。就是完全不考慮未來的可擴展性,只解決現在的能看到的,哪怕加個菜單項都需要重新開發。這樣一來成本大大降低,實現難度大大降低。雖然非常短視,但是你卻看不出來,只有當你開始使用的時候,才發現到處都是問題,簡直無法使用??此扑械墓δ芏紝崿F,但實際實現的只是1/100的功能,如果沒有經驗根本看不出區別。

第三黑:無法量化個人貢獻

那我自建個團隊總能解決吧?會好很多,但是你會面臨新的問題。如何給他們評估績效?如果人家一天只寫了10行代碼,你能說人家沒有貢獻?當然不能,人家可能一直在思考解決方案。如果出了一個BUG,花了1周時間還沒解決,你能說人家沒有努力?不能,定位問題本身就很難。

第四黑:無法預估資源投入

以前做內部系統,業務變化不大,整幾臺服務器夠用兩年的?,F在做互聯網產品搞一波活動,帶寬可能是平時1000倍。波動極大。特別在早期業務剛剛上線的時候,你很難預估需要購買多少計算資源、帶寬資源。雖然現在云端都能自動擴容,但是你的預算還是無法做出。

第五黑:無法隨意下賊船

千挑萬選選擇了一個供應商或者一個團隊,做了半年還沒出來,你想要換別人,但是因為代碼的復雜性,別人很難接手,要推倒重來。于是你退縮了,只能祈禱這撥人趕緊做出來。但是不知不覺又過了半年。。。

這可能是最讓人苦惱的問題了,騎虎難下,即便你堅決換人,但愿意接爛攤子的人也沒幾個。

有時候做互聯網產品就像去看中醫,總有一種很懸的感覺。

誰賺了大錢?

看到這里,你可能覺得程序員十惡不赦,坑了不少資本家的血汗錢。恰恰相反,我所認識的程序員幾乎都是非常靠譜、老實、善良的人。他們的經濟條件也最多算是個小中產,相比他們沒日沒夜的加班,他們的收入真的算不上多。

坦率講,做互聯網產品研發是個辛苦活兒,所有參與方都沒有因此賺大錢。

那這幾十萬幾百萬到誰的腰包里去了?——時間。

所有的成本都消耗在時間里,都被浪費掉了。追根溯源,產品的問題占60%,研發的問題占40%。

產品提出者的三大問題

諸如企業老板、業務負責人、創業者、投資人等產品提出者因為缺乏互聯網產品研發經驗,最常出現三個問題。

好高騖遠

延續著工業時代的規劃思維,喜歡做長遠規劃,喜歡功能大而全,喜歡一次性成型。即便團隊建議聚焦做減法,也聽不進去??傆X得不考慮周到不踏實。于是開發周期必然很長,等拿到產品一用,發現這也不對那也不對,甚至對當初自己的決定都不記得了。

變化莫測

一天一變,我都說少了。隨時都有可能變化,甚至推翻之前的決定。因為根本就沒想清楚。那為什么不想清楚再做呢?因為想不清楚。提出者可能只有使用過幾十個APP的使用經驗,根本沒有產品規劃與策劃的經驗。同時又不了解真實用戶的需求,只能憑借自己的心性做產品,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自然隨心所欲,變來變去。

過度樂觀

所有對未來充滿美好預期的人都會陷入過度樂觀。做互聯網產品更是如此,總覺得有了它就會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有了它就能有大批客源,有了它就能大幅降低成本。于是一切從好處想,從最希望的產品形態去想,忽略掉所有細節、忽略掉所有異常情況,于是預估的3個月,結果做到9個月才出來第一個版本。殊不知,互聯網產品中正常業務邏輯相比異常業務邏輯,工作量和復雜度只有后者1/10不到。

互聯網產品研發的“三新一舊”

即便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對互聯網產品的研發經驗也相當不足。原因可以總結為“三新一舊”。

行業新

互聯網行業至今也不過20年,互聯網深入傳統行業產生的互聯網+至今也不過4年(艾老思曾定義2013年為互聯網+元年)。對于互聯網而言,傳統行業的人是新手;對于互聯網+而言,互聯網人對傳統行業也是新手。大家都是新手,誰也不比誰強多少。

技術新

各種編程語言、技術架構、基礎平臺每天都在更新,天天學都跟不上。小程序推出沒多久,各個公司就已經紛紛開發相關產品。

雖然技術門檻在降低,但是面對眼花繚亂的選擇,如果沒有十年功底,很容易做出錯誤選擇而錯失良機。

人員新

程序員、產品經理,有點經驗的都去做高管了,真正干活的始終是剛剛工作2,3年的,經驗不足是行業常態。再加上與互聯網有關的項目裂變式發展,人力資源嚴重緊缺,沒有公司不缺人,于是濫竽充數便隨處可見,貢獻不多,埋坑不少。

方法舊

產品創新層出不窮,但是支撐產品創新、產品研發的方法卻非常老舊。如今盡人皆知的“敏捷開發”是在2000年提出,2012年才在國內普遍接受,但是真正掌握的寥寥無幾。而在此之前,互聯網產品還在延續著工業時代的研發方法,如IPD、瀑布等模式。

如何才能最低成本最快速度研發?

互聯網產品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方法論,因為它的特殊性。我從2010年在騰訊提出“極速研發模型”,到現在已經7年了,不斷在各類不同場景中驗證和改善“極速產品研發”方法。在解決互聯網產品研發成本和時間問題上,可以將思路概況如下。

第一步:找個有經驗的產品經理

不管你做沒做過互聯網產品我都建議你找一個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作為產品的設計師。他需要承擔幾個職能:

  • 把你的想法變成可實現的路徑
  • 與你PK,砍掉那些不切實的想法
  • 充分考慮異常情況
  • 充分洞察用戶需求
  • 管理產品研發進度
  • 持續收集用戶反饋

第二步:洞察用戶真實需求

不管你是不是用戶,你都應該先忘記自己的訴求,因為你的訴求一定是大于用戶的。找到真實的種子用戶,傾聽他們的需求,分析他們背后的訴求,識別出最廣泛的痛點訴求,然后再來設計最佳解決方案。

克制!一定要克制自己想法和沖動,讓自己成為用戶的代言人。

第三步:非研發手段極速驗證

直覺思維讓我們想到就要做,但理性告訴我們,那樣成本太高,我們需要利用各種現成的資源、物料、平臺,來驗證我們的想法是否能夠滿足用戶的核心訴求。這個過程中盡量不去動用研發手段。例如“解放碑”希望研發女性電商社區APP,但是他們并沒有立即動手研發,而是先在豆瓣平臺開設小組,通過最簡單的方式來運營目標用戶,從中挖掘需求、驗證需求,獲取種子用戶。

第四步:給產品一個定位和邊界

給產品一個的定位:

  • 精確——沒有模棱兩可的理解
  • 邊界清晰——明確的知道什么不應該做
  • 微小——小到不能再小的范圍

但這非常難,難在這三詞無論怎么描述都是模糊的,都有很多可發揮空間,似乎做到了但是實際又沒做到。

就像我當年做TII咨詢,定位“傳統行業互聯網轉型咨詢”,感覺非常清晰的定位,但實際越做越發現,這個定位的內涵太多,可發揮空間太大。但自己是不知道的,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是很難去優化自己的定位的,這個時候應該找個有經驗的旁觀者。

第五步:周版本極速迭代驗證

精益創業里提出的MVP是個非常好的概念,但是Minimal的定義是模糊的。經常有人告訴我:“這已經是最小的最小的了。”但是,我仍然可以幫他再砍掉9成的功能。所以,我建議定一個硬性指標,每周產出一個可用版本,逼迫產品設計人員把功能拆開實現,逼迫開發團隊能夠快速產出。這樣便使得產品提出人和用戶每周都能使用產品,持續收集反饋,驗證產品功能。即便修改,成本也非常低。

做一個有方法的追風少年吧。

 

作者:艾老思,互聯網企業管理專家,《騰訊之道》作者,前騰訊首席敏捷管理教練。

本文由 @艾老思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首先有點本事的開發,市場價就在那里,而不是APP或者什么平臺本身值多少,而是人工成本開支+各種推廣費之類。現在好一點的安卓、IOS、后臺開發,哪個不要2-3W一個月的。

    來自浙江 回復
  2. 思路清晰,邏輯清楚,經驗豐富,洞察秋毫。

    來自廣東 回復
  3. 在重慶做互聯網,遇到過的老板無一例外被文中“產品提出者的三大問題”說中,作為小小的PM幾乎要心灰意冷了

    來自重慶 回復
  4. 非常贊同,干貨滿滿!分析得很到位,確實行業現狀的確如此

    來自廣東 回復
  5. 感覺公司的App研發走入死胡同。

    回復
  6. 滿分好文 :mrgreen:

    來自廣東 回復
  7. 真想把這篇文章摔到老板臉上…

    回復
    1. 兄弟,知心者啊

      回復
    2. 都是難兄難弟啊

      來自浙江 回復
  8. 快做快試錯,錯誤成本才越小,產品研發才能更加靈活,當然這是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

    來自廣東 回復
  9. 要不要轉給我老板看一下呢? ??

    來自北京 回復
    1. 不夠全面,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涉及到項目參與人員的各種看法,想法,自嗨,自以為是,個人表現,各部門需求,很痛苦

      回復
    2. 我在看的時候也在想要不要轉給老板看。。。

      來自浙江 回復
    3. 轉過去不怕嚇死他?

      來自云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