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產品經理如何做需求管理(三):學會復盤
這篇文章將和大家分享需求管理系列的最后一篇,學會復盤。復盤的目的在于通過對過往產品策略的回顧,抽離出產品發展的路徑,同時與預期路徑進行比對,有助于產品經理明確產品目標,同時對偏離的策略進行矯正。
在之前關于需求管理的兩篇文章中,我分別闡述了如何進行需求評估以及需求的完整生命周期。
從實際操作來看,這兩個環節是顯性的,就是說,不管你是剛入門的PM還是資深的PM,這兩個模塊是跳不過去的。但是往往很多時候癥結是出現在極容易被忽略的環節上,這就是為什么這篇我要講復盤的原因。
復盤這個模塊屬于后置任務,通常會由于“版本節奏快”被忽略,缺少復盤在產品上表現為反復,可能是前端設計上的,也可能是產品功能甚至架構上的,還有可能是算法上的調整,或者更簡單直白的,經常聽到周圍小白用戶評價某APP,怎么XX功能又回去了?各種層級的反復,絕大部分是缺少復盤造成的。
首先,為什么要復盤?
復盤就像是年終總結,就好比每個人年末都會回頭想想這一年干了什么,有哪些經驗教訓一樣,產品復盤就是把某個時間節點前的需求回頭梳理一遍,看看這段時間需求池的實現進展如何,有哪些insight,或者是哪個產品模塊你又產生了新的見解。
復盤是絕佳的反思的機會,產品上的得與失,建議要一條一條列出來,不斷深入思考,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與mentor交流下觀點。
復盤的目的是獲得洞察(insight)。比如新增了某個功能,原本的目的是幫助用戶實現A需求,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發現功能使用率很低,為什么呢?使用成本高?假設該功能在明顯的位置,又容易打開,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用戶這個需求是真需求嗎?有沒有其他的方式讓用戶實現同樣的需求?
這里想要特別強調下 “洞察”對于產品經理的重要性。俞軍老師在《為什么多數產品經理都不合格》中提到,A類產品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洞察力。畢業前我曾在某老牌世界500強外企實習,當時我的director是業內知名的專家,她不斷強調的就是insight,不管做多么細微的事,一定要學會用腦,多想想為什么這么做。這個觀點對我的沖擊和幫助都很大:做好一件事是一種能力,但是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是更重要的一種能力。而現在我回頭去想想到底怎么做產品時,我更認同洞察力才是能力的壁壘。尤其是對于每天都需要大量決策的產品經理來說,必須要不斷增強自己的洞察力。
其次,復盤的正確姿態是什么?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如何以正確的姿態復盤產品得失。
第一,建立需求池。
要求:每一版的需求按照固定的格式提報,在新版本發版后,及時標注需求的實現情況。分清楚已完成/延遲發版/不能支持的需求,可以用不同顏色或者你偏好的方式標注。
第二,學會給需求劃分類型。
要求:可以按照前端、后臺、算法劃分需求,或者按照你熟悉的模塊進行區分。分類型管理。
第三,確認好固定節點建立復盤習慣。
比如,每逢3個版本進行一次復盤,一般情況下,發版的節奏是一個月一個版本,因此可以按照3個月的節奏進行復盤?;谇皟牲c的準備,你最少可以明白這三個月做了多少個需求?都是什么類型的需求?
第四,要結合產品數據和用戶反饋綜合分析。
要求:數據盡量取到小流量數據,全量數據還有發版穩定后一周左右的數據,按照時間序列分析下看看有沒有一些變化。不要迷信數據和反饋,因為小流量的切分策略啊、平臺本身的數據波動啊、等等這些,都是影響的因素,不能斷章取義的看數據。
最后,如何從復盤中建立insight?
復盤的結論最好用文字沉淀下來
產品經理有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總結能力。這項能力是需要培養和強化的,最好用可見的形式去約束自己,比如你復盤了幾個月的產品路徑,得出不少重要的結論,千萬不要以為記在腦海里就夠了,因為實踐表明,你一定會忘記結論。為了避免遺忘和反復,你可以將結論以郵件形式同步給相關成員,或者專門建立一個文件夾存放,再或者寫到小本本上,各種方法都可以。
再者,如何能和前輩或者同行進行討論,會有助于加深理解
在工作中可以嘗試與不同模塊的同事進行溝通, 同行的交流是很重要的。行業相差太大,溝通的成本會比較高,最好找同一個大部門不同產品線的同事,可以討論下案例,交換下心得,也許別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可借鑒的功能、算法、架構。其實在大公司,可復用的資源是很多的,接口可以調用,方法也能共用,尤其是對于剛入行的產品經理來說,工作前幾年建立的關系,往往是你職業生涯的圓心,不要過分糾結于工作范圍,多看看別人怎么做。
以上就是需求三部曲的最后一篇文章,關于需求,如果有更多的見解,歡迎大家討論。
相關閱讀
本文由 @時雨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受教了;剛好用到,謝謝
復盤的總結內容,應該從哪幾方面去寫呢?
簡單講
1、你做了什么功能、做了哪些優化、解決了什么問題、滿足了你認為的哪些痛點。
2、上線后,從反饋、數據中驗證你認為的是不是你認為的、或者實事并非如此。
3、總結第一點是否成功,挖掘下次工作中改進方向
4、再次循環
正解。其實道理是很簡單的,但是堅持這樣的循環的確不容易。
謝謝
學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