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個產品,要先知道什么是好產品

11 評論 19152 瀏覽 76 收藏 11 分鐘

做好一個產品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產品。enjoy~

我們創業的出發點基本都是產品,創業者都想做一個好產品,從而獲得成功,但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如何做好一個產品?

因為這是兩碼事,一個是結果,一個是過程。過程往往讓人痛苦不堪,但只有堅守過程才能最終取得這個結果。

今天我們來探討:如何做好一個產品?

什么是產品?

為了做好一個產品,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產品?

市場營銷學對產品的定義:產品是指能給用戶使用和消費,滿足用戶某些需求的任何東西。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產品的核心是用戶。

主流用戶的變更

做產品經常要自問:誰是我的用戶?如果是一個面向大眾的產品,就要搞清楚主流用戶是誰?

我們經常會脫離用戶單獨去研究需求,容易產生一個錯覺:自認為這是一個能解決需求的好功能、好產品,但實際上用戶并不買單。

舉個例子:

我的老師符德坤去考察的時候,一個生產蕎麥的企業老板跟我的老師說,他家的產品特別好,他打算花500萬進行品牌推廣,因為他認為把生蕎麥進行高檔包裝后就能賣個好價錢。我老師說:“這個東西花500萬肯定打水漂,不信你跟我走”。他們去街上攔了20個消費者,問他們第一個問題:知道這個是什么東西?20人僅有4個人知道;再從知道的里面提出第二個問題:知道這個東西怎么怎么吃嗎?4個人僅有1個人知道??上攵?,產品推出市場后肯定是慘淡收場,最終500萬的推廣方案取消了。

最近都在談消費升級,普遍的理解是:生活消費水平提升,大家更愿意花錢。

上面例子中的產品可能就應用了消費升級的普遍理解,但實際上我們所說的消費升級,其實是主流用戶變了,從而導致消費場景和消費習慣的變化。

什么是主流用戶?

主流用戶是指主要使用或消費產品的人群。

時代在變更,主流用戶也遵循著十年一個周期在變更。

伴隨著85-90后步入中年,經濟自主權、生活消費的主導權也隨之由85-90后接棒。

過去,75-80后是主流用戶,現在是85-90后。

85-90后是這樣一群人

  • 他們屬于個體倫理主義者,這個群體是計劃生育政策的第一代,家里就他一個小孩。按正常算,家里就有六個人圍著他,而這六個人會把最好的付出給他們,因此他們的內心非常自我和孤獨。
  • 父輩積累物質條件讓他們幾乎衣食無憂,這樣一群衣食無憂的人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的終極命題:“活著有什么意義?”,所以他們有更加獨立的思考能力,并且更加注重人文,捍衛自己的話語權。
  • 互聯網伴隨著這個群體成長,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消費觀念。還記得一句話嗎?“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這句話就是這個群體的個性化表現。

現在是得85-90后者得天下,未來是得95-00后者得天下。

重新認識需求

前面說到,我們經常脫離了用戶去研究需求,現在我們從用戶出發重新認識需求。

從簡單的文字理解來看:

  • 需:需要,想要,即缺乏感的表現;
  • 求:訴求,索求,要,即設法去達成的事情。

訴求從何而來?比如要買房,那么要買房的這個訴求是由居住、結婚等需要所產生。因為任何動機都有原因,不會平白無故地要買房。由此可以推斷,求是由需產生。

需要從何而來?比如想買房,是什么情況下我們想買房?可能就是在:正在租房、剛移民、剛(準備)結婚等等的情況下。那么需要是由“在什么情況下”產生,這里“在什么情況下”這個狀態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場景。

需要的主體是用戶,所以這里的需要是指用戶的需要。

需求滿足的不是單一用戶的需求,而是一個類型用戶的需求。

用戶類型的組合維度有很多,具體如下:

  • 基本維度: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人種、膚色、國家、民族、職業等;
  • 經濟維度:經濟收入,可支配收入等;
  • 文化維度:宗教信仰,興趣愛好等。

不同組合類型的用戶在同一個場景下的需要完全不同,所以需要的產生又受用戶類型的影響。

由此可見,需求是某類用戶在一定場景下的需要并產生的訴求。

什么是好產品?

做好一個產品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產品。

好與壞,是一個主觀的印象,好與壞取決于站的角度的不同。

那如何看待一個產品的好與壞呢?

我認為有兩個角度:用戶和企業

  • 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一個好產品的標準是有用、好用。
  • 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一個好產品的標準是企業利益。

如何權衡兩者之間的關系,我相信這個命題一直是困擾著我們,但更多的是偏向于后者。

但我認為,如果沒有用戶的認可和選擇,哪來的企業利益?

任正非有句話:

“如果哪里有利潤,就到哪里去,就會迷失發展方向。如果不是為客戶創造客戶認可并滿意的價值追求,而是企業認定的價值追求,那就必死無疑!”。

同理,如果不是為用戶創造用戶認可并滿意的價值追求,而是主觀認定的價值追求,那這樣的產品必死無疑。

所以,好產品,一定是從用戶出發。

產品的文化

我們創業的出發點基本是產品,很多公司在初創或中期僅有一個產品,因此產品實際上繼承了企業的文化。一個好的產品如果沒有文化,那么這個產品不能稱為好,因為它是殘缺的,沒有靈魂的。那么產品文化包括哪些?我認為必須有這兩個:使命和價值觀。

產品的使命

大家肯定會很奇怪,怎么產品也要有使命?

存在即是合理。但為什么合理?為什么存在?

一個產品存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融資需要、給公司帶來利潤、滿足用戶需求等等。

這就像人生終極命題一樣:為什么要活著,活著有什么意義?

那怎么給產品賦予使命呢?

我認為,使命是一個產品的靈魂,而它一定是超越了對名利的追求。

所以,使命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和出發,為用戶解決了什么問題,創造了什么價值。

產品的價值觀

我認為價值觀最大的作用就是導向規范。它約束了我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實際上“不能做什么”更讓我們無法抵抗。

微信掌握著海量用戶,對于唯利是圖的商人來說:微信是個搖錢樹,通過海量的用戶獲得巨額的利潤。微信的商業化如果讓他們來操作,微信會淪為一個廣告營銷平臺。廣告和營銷信息不斷的騷擾用戶,導致用戶流失,微信最終走向滅亡。

張小龍在微信的商業化進程中有他對微信價值觀的堅持:“好的商業化應該是不騷擾用戶”,所以微信現在對于騷擾用戶的行為嚴令禁止。

因此,價值觀的核心不是我們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

最后我們來探討,如何做好一個產品。

做好一個產品

我認為,能否做好一個產品,關鍵是人,是人對于產品的態度和價值取向。

很多公司領導人和高層都不怎么用自家的產品,甚至不關注。那么,怎么可能做好一個產品?對自家的產品都不用心,還期望基層員工幫您做好產品?

因此,做好一個產品,首先是從領導人和高層做起。隨時隨地的使用自家的產品,到市場一線去訪談用戶,重視用戶反饋、時刻把握用戶體驗、了解用戶需求。營造重視產品、關注用戶的公司氛圍。

產品是藝術作品,是人生態度的表現,是人生理想所在,這就需要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把細微之處做足,把用戶體驗落實在細節和品質之上。

我相信,將心注入做好一個產品,一定是一個好產品。

所以,做好一個產品應是:

  • 自上而下地重視產品、關注用戶;
  • 將心注入,關注細節和品質;

做好一個產品是將心注入,以用戶思維去思考和行動。

如果您對產品有任何思考,歡迎與我分享探討。

 

本文由 @William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來自湖北 回復
  2. 好與壞,是個主觀的印象,做產品不是迎合和討好所有用戶,而是幫你的目標用戶多想想,多優化。
    最好自己才是根本,共勉。

    來自廣東 回復
  3. 以用戶的角度思考與行動,這個同意。
    但注意避免把自己代入用戶而忽略真實用戶的畫像,造成決策錯誤,定位錯誤,用戶群錯誤。

    來自廣東 回復
    1. 原文有提到,后面是刪選了。

      來自廣東 回復
  4. 有好的產品,沒有良好的運營團隊也是無用功
    我們的產品上線后一個月,運營才會慢慢的去反饋一些問題

    來自四川 回復
    1. 產品是核心,是根本,運營是手段。

      來自廣東 回復
    2. 好的運營是半個產品經理

      回復
    3. 好的產品經理也是半個運營??

      回復
  5. 產品的價值讓一個產品的格調耳目一新,從文中學到很多,另外,有個問題,在文中做好一個產品模塊中說到:很多公司領導人和高層都不怎么用戶自家的產品(這里的用戶是否是擁護?)。

    來自北京 回復
    1. 錯別字,是:很多公司領導人和高層都不怎么用自家的產品

      來自廣東 回復
  6. 從企業和用戶角度出發,兩者都屬于好產品,只是絕大多數公司并沒有重視這件事,反而認為兩者是合二為一的觀點居多,所以對之后的定位和迭代產生比較大的偏差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