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窺大:從擰不開的瓶蓋到產業鏈全局思維

4 評論 7170 瀏覽 18 收藏 12 分鐘

這是筆者由一次擰不開瓶蓋的體驗而引發的一連串思考,從小瓶蓋窺大產業鏈的利益博弈。

前兩周去杭州旅游,酷暑,渴,進某便利店買水,打開冰箱,被小茗同學的外形所吸引(這是筆者第一次買小茗同學),于是買下。掰開蓋子,發現里面還有一個里蓋,可是里蓋太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扭不開(筆者力氣一向比較?。?,最后是店家阿姨幫忙擰開的。

經這件事,筆者對小茗同學里外雙蓋的設計產生了些許憤怒:這種設計看起來漂亮,但卻沒有解決我的問題:輕松擰開瓶蓋。

但是,這次經歷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么小茗同學要設計成里外雙蓋呢?

對這個問題的原因,我有五個猜測:

  1. 美觀:小茗同學的外形設計很卡通風,年輕化,可見其主要市場應該是年輕人,年輕人喜歡獨特,而雙蓋設計本身既與眾不同又漂亮美觀,容易吸引年輕消費者(很多人說5塊錢的小茗同學跟2塊5的統一冰紅茶的口感也沒什么區別,大概我是用2塊5買了個瓶蓋吧,微笑);
  2. 省力:細心會發現,外蓋的內側與里蓋的外側的齒紋相同,套在一起可以增強開瓶摩擦力,使人可以更省力地扭開瓶蓋(可是沒有考慮到;1.如果消費者并不知道是雙蓋設計,先開外蓋,然后可能就會像筆者一樣…怎么擰都擰不開… 2.小茗同學的外蓋邊緣是尖尖的,被冰凍后去擰的話,手會很痛…)
  3. 給喜歡收集瓶蓋的人提供素材(不過,會產生收集效應的產品一般具有稀缺性、多樣性等特點,小茗同學還不至于…)
  4. 利用瓶蓋的特殊性搞促銷活動,比如集齊十個瓶蓋換一瓶小茗同學…
  5. 瓶蓋本身具有娛樂性的玩法(據說…可以滾著玩?)

可不管是哪個原因,都不能澆滅我的“憤怒”,因為它沒有解決我的核心需求:擰開瓶蓋解渴…于是,“憤怒”的我下了個結論:這個里外雙蓋是個多余且失敗的設計。

接著,我突然意識到好像有哪里不大對勁,有問題:像我一樣扭不開瓶蓋的用戶實際有多少?我以個人感受和經歷去草率定義它為失敗的,是不是以偏概全、一葉障目?

于是我采訪了一些同學,幾乎所有人都表示:如果我不說的話,他們都沒有發現小茗同學有兩個蓋子(因為大部分人是兩個蓋子一起擰開的)…他們也沒有遇到過我這樣擰不開小茗同學的蓋子的情況…以及在網上輸入相應的關鍵詞檢索出的網頁,雖然有用戶也吐槽過這個問題(擰不開里蓋)和這個雙蓋設計,但也只有少量用戶。可見,我的確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誤會了小茗同學。

接著,我又開始思考:力氣小的人擰不開瓶蓋的痛點一直存在,有哪些方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要分析解決方案,得先了解現有方案是什么?,F有的瓶蓋設計是:多為圓形;為方便開啟或擰緊,在瓶蓋的圓柱形外壁上設有若干條軸向設置的肋條以增大瓶蓋的摩擦力;但由于瓶蓋內部與瓶身為螺紋連接結構,一般小孩或力氣較小的女士很難將瓶蓋扭開,且肋條會促使手指上留下深深的勒痕,引起疼痛。

其次,為什么擰不開瓶蓋呢?

1.自己力氣?。ㄏ窆P者一樣…);

自己力氣不足,可以借助外力啊,外力包括:人力+物力,人力即可以求小哥哥們幫忙擰開(說不定成就一段良緣,微笑),物力即借助工具,比如一張疊起來的紙巾,一塊手帕甚至是襯衫外套的衣角等等,包住瓶蓋,再擰開,抑或這種開瓶蓋神器:

2.瓶蓋本身有問題,這又分為兩種情況:

  • “后天畸形”:瓶蓋在生產、流通環節時出現了人為/意外偏差,導致不符合規格,所以不好擰開;
  • “先天不足”:瓶蓋的設計方案就不省力;

“后天畸形”是廠家自己的質檢、運輸管理的責任,不過“先天不足”則是可以通過產品設計來解決的,可從兩個方面思考:

1)改瓶蓋外形:如改成圓角方形或給瓶蓋加個“把手”,

(某屆臺灣國際創意設計賽冠軍作品——省力瓶蓋)

(可口可樂的創意省力瓶蓋)

(2)增加輔助的外蓋:像小茗同學、屈臣氏蒸餾水等少數雙蓋設計的飲料,利用杠桿原理,的確可以起到省力的效果;

解決方案分析完了,到這里看似圓滿了…可問題又來了:廠商又不傻,為什么擰不開瓶蓋的問題一直存在,卻并沒有被大范圍解決呢?為什么這些瓶蓋設計方案挺好,卻沒有被廣泛應用到實踐呢?

我們把這個問題抽象一下,就是:為什么沒有做出改變?那么,我們分析下不改變的原因,有兩條:

  1. 技術能力不夠;
  2. 改變的成本遠大于收益;

第一條直接pass…現在的科技水平會生產不出一個小小的瓶蓋嗎?顯然不可能。

那么來分析第二條:假設某廠商把瓶蓋設計成省力的方形瓶蓋,收益是一小部分(力氣小的)消費者擰瓶蓋的體驗提升,該產品的口碑提升(也許因為特殊且貼心的設計而獲取消費者的贊譽);但成本無疑是巨大的。小小的一個瓶蓋也是有完整的產業鏈的,單從瓶蓋的生產環節來看,下面是瓶蓋生產線:

  • 成本 1:圓形蓋與方形蓋哪個更適合在傳送帶中傳送不言而喻(且如果里面卡蓋設備直接停機,停一分鐘就是燒錢);
  • 成本 2:封蓋機內有封蓋頭,通過由上到下封蓋頭卡主蓋子然后在瓶口進行旋轉達到封蓋效果。方形蓋和圓形蓋哪個容易卡住且不損壞瓶蓋表面,肯定是圓形蓋。如果是方形蓋則極易造成瓶蓋表面有刮痕磨損的情況,影響美觀影響銷售(外表美觀不美觀也是標準之一…畢竟是個看臉的社會…);

如果真的有廠家有錢任性要用方形蓋且瓶口依舊為圓形,用現有設備(即生成正常圓形蓋飲料的)進行改造的話設計的成本有以下:

  1. 制造瓶蓋的模具全換,重新調教瓶蓋形狀、直徑、色素等數據至達標,然后設定標準規?;?
  2. 蓋檢查設備、導軌重新調教,清洗消毒使用的無菌水、消毒液比例重新設定,以及無菌水設備和消毒藥劑的調教;
  3. 封蓋機封蓋頭全換以及調教;
  4. 還有人員培訓,標準適應周期,無菌驗證等等;
  5. 全新設計的設備故障停機的概率肯定比原來要大,所以還有設備故障停機的成本;

總結一下

總之,想做一個全新的瓶蓋,需要整個產業鏈為之服務。而且就算花血本做出來了,也有可能在它還未發育成熟的時候就因產量、產品合格率等問題被市場淘汰了,落得個血本無歸。

產品設計者一般都是從美學或者人體工程學來考慮問題和設計產品,但是并不了解生產廠商的需求,即節約成本創造利益最大化。商人以利為先,以利潤最大化為根本目的,如果打不開瓶蓋的人數量沒有足夠高到需要花成本去改善、改成省力瓶蓋的成本遠大于收益,自然沒有廠家愿意做這種改變。再者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喝飲料的核心目的是為了解渴,解渴屬于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最底層的生理需求,而省力屬于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只要滿足了最核心的生理需求,解了渴,那么之前的開瓶蓋過程省力與否就不甚重要了。

因此,在整個瓶蓋產業鏈這么完備和成熟的情況下,依然還存在不能方便擰開這個違反最基本的功能的BUG。

以上即筆者由一次擰不開瓶蓋的體驗而引發的一連串思考,對筆者也有不小的啟發:

  1. 凡事多思,從生活細節中窺見產品問題;
  2. 重視用戶調研,勿以偏概全,妄下結論;
  3. PM不應當把眼界局限在單純的產品設計(廣義的設計)上,產品策略的制定需要考慮到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設計-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各個環節,甚至產業鏈上的各方利益;
  4. 不僅要考慮用戶需求,還要考慮產品的商業模式(盈利);

筆者思慮不周,若讀者有想法,歡迎留言探討。

 

本文由 @孟宓無弦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意識很好,內容可以再挖掘一下

    回復
    1. 謝謝你~請問內容可以再挖掘一下是指?(可以稍微解釋一下嘛?)

      來自湖北 回復
  2. 生活中的一個點說出一個面,受益匪淺。

    回復
    1. 謝謝~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