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溝通與分析:需求溝通分析的三個步驟
文章主要分享了關于需求溝通以及需求分析的幾個問題,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能夠給各位帶來些啟發和幫助。
問:需求溝通分析有幾步?
答:三(sán)步。
質疑|是否要做這個需求?
如何思考是否要接某個需求,可以在心里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首先,這個需求是否合理?這就需要作為設計師的我們盡可能全面的理解需求的背景、用戶群、使用頻次、上線預期效果等。把這些疑問拋出與產品同學深入交流,其實也是為了試探產品經理是否對需求考慮清楚。
(點擊查看大圖)
其次還要考量一下這個需求的優先級是怎樣的?
判斷優先級的方法有很多,這里以58租房業務為例,介紹了一種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嘗試過的方法-體驗地圖(適用于功能本身有一定任務流程的產品),這個過程可以找出用戶在整個租房體驗各環節中的滿意度,進而尋找突破口和最緊急待優化的環節,這樣才可以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最能發揮價值的地方。
最后就是想想這個需求是否需要交互設計來支持,這里用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進行了說明。
把需求比作病人,而把設計師理解成醫生,不同嚴重程度的病癥,醫生的參與程度不同。小病如感冒,開藥遵醫囑(給出交互建議)即可;大病若需手術,則是多方合作才可完成的大項目(產品改版);不輕不重如腹痛的,病因需檢查才能明確,勢必要依賴醫生解決(設計師分析設計方案)。這其中,還要綜合考慮需求實現的成本和時間是否與價值成正比,所以不是每個需求都需要交互設計師深度參與。
問清楚|需求溝通,溝通哪些內容?
聊需求時,這六個方面的內容設計師都可以去了解。產品策略層面其實是鼓勵設計師盡早的介入產品規劃和功能制定,而不是等著產品經理把一切都敲定了來幫忙畫稿。這可能需要設計師打破傳統的角色定位認知,這里宋教用他的親身經驗告訴我們越早介入產品策略,越容易掌握主動權。
對競品情況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對同類競品的關注可以幫助設計師了解業界形勢、發展進度,而跨界競品有助于對某個功能細節的挖掘,競品分析應該是一項日積月累的工作。
用戶需求也可以理解為這個功能要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這些需求的獲取途徑有很多,如用戶調研、用戶畫像、用戶反饋等,將不同角色的用戶和問題帶入場景,就可能更貼近他們的真實需求,以目標為導向確定用戶需求,防止功能堆砌。
線上問題從兩個方面可見,一是點擊/轉化數據,二是報錯統計,這兩部分都可以直接推導出問題的優化方向,也是需求中較為明確的部分。
改版目標是必須要跟產品同學明確的一點,包括數據指標和體驗指標。改版效果的判斷很大程度上依賴數據,預期帶來什么樣的增長甚至可能有怎樣的風險,都是在需求啟動前就要想好的事情,而作為設計師,自然還要考慮到用戶粘性、細節轉化、可推薦性、品牌價值傳遞等體驗方面的指標。也就是說在確定做項目之前,就要想好要怎么匯報。
最后在技術實現方面,功能上線方式、各平臺兼容性都是會影響設計方案的因素,前期溝通明確會避免很多無謂的返工。
給答復|如何開展項目?
經過前面兩輪考驗,設計師和產品經理基本達成共識,該做什么已經心中有數了,誰想到產品回手就是一槍,“那,什么時候給稿呀?”別慌,宋教和各位前輩已經做出榜樣,不管大小,把需求拆解開來,針對每個需求點預估時間,留出一定的方案調整時間,合理給出排期;若是當下難以快速判斷,也可以告知產品同學,稍加整理后統一排期。
最后送給大家一記錦囊,如何防止產品反復變更需求?
作為新人,我們的認知較淺,能力實力尚未被了解,難免產品同學會持懷疑態度,我們要做的不是一味的堅持和證明自己,而是盡快融入、磨合,和產品做朋友,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人,應該共同努力,創造更好的產品體驗。
作者:宋杰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58用戶體驗設計中心(微信公眾號@58UXD),作者@?宋杰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提一點個人的看法啊,在需求溝通內容里,
這個順序是不是寫的不太一樣?一切都應該以現存問題或用戶需求作為起點吧
請問需求列表里面標記藍色的是什么意思
同問
我理解是時間進度,也就是甘特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