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魚骨圖分析法在產品需求中的應用

5 評論 39425 瀏覽 152 收藏 13 分鐘

如何做需求管理,這是考察一個產品經理水平高低的關鍵性技能,甚至可以說,有效管理需求,有效識別偽需求,是產品經理主要的價值所在。那么,今天來談談需求管理的一個比較靠譜的方法——魚骨圖分析法。

什么是魚骨圖分析法?魚骨圖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由日本管理學家石川馨所發明,所以又叫石川圖分析法,是基本的管理學分析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在于,針對一個問題(作為魚頭),列明產生問題的大要因(魚骨主干),從大要因繼續深挖,列出每個大要因產生的中要因,中要因再挖掘小要因,如此一層層挖掘分析下去,直到找出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行動的步驟。

圖1:魚骨圖(石川圖)

魚骨圖在需求管理上的應用,主要是需求歸因分析:

圖2,原點需求歸因

一、操作步驟

  • 設置原點需求:可能來自客戶或公司以及合作伙伴真實的需求,也可以通過行業分析、競品分析或者數據分析獲得,也可以憑經驗進行假設;
  • 以原點需求為起點,列舉出能想到的所有原因,并判斷其合理性,同時將原因歸類后反映在魚骨圖上,這樣你可以獲得一個需求歸因分析過程的邏輯清晰的框架結構。

說明:

  • 透過魚骨圖分析,把各種因素、原因全部列舉出來進行歸類,并不斷地向下追問“為什么”。同時,通過魚骨圖分析的過程,也是對需求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當我們對一個事物掌握到足夠細化的深度,其內在的邏輯性和矛盾性也就逐步浮現出來了,因此,魚骨圖對于判別需求真偽有縮小范圍的收斂作用。在實際操作中我發現,偽需求一般是經不起連續5個層級的要因追問的,最終一定會出現荒謬的結論;如果要因歸納不能實現邏輯自洽或結論收斂,要么是原點需求需要分拆,要么偽需求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 對要因追問“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不是那樣”、“還有哪些可能性”。
  • 原點需求的設置一開始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需要不斷修正多次才能找到真正的原點需求。如果能從相對客觀的結論中找到原點,比如從數據分析中,那么這樣的原點需求至少是值得在魚骨圖上先推演一番的;憑借經驗主觀設置原點,由于認知、經驗、思考角度的原因,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差異,但是,經過魚骨圖分析,一般都可以得出原點的設置是否靠譜的判斷。
  • 魚骨圖分析需求的難點在于,設置原點需求、如何進行合理有效地歸類、以及艱苦地列舉出所有要因,這對參與分析者是艱苦的腦力挑戰,同時也是艱辛和枯燥的工作。有人把這種用圖表分析的做法斥之為“紙上談兵”;其實,僅僅坐在空調辦公室里是無法完成一份有質量的魚骨圖分析的。在判斷需求的過程中,經常需要考慮場景、用戶心理分析等必要環節,這就需要現場觀察和客戶訪談,騰訊的10/100/1000法則就是這種基礎工作的真實寫照。當你自己一個人已經窮盡智慧,但是仍然無法做到有效的歸因分類和要因列舉時,就是該走出去觀察、交談和請教的時候了。
  • 魚骨的層級和每個分類的要因不能太少,要在3個層級以上,最少每個分類要給出5個以上的要因;當分析的層級達到4級以上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
  • 魚骨圖分析由于歸因分類不同,權重設置不同,同樣一個原點需求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很正常。魚骨圖分析不是要通過一次分析就找到正確的結論和路徑,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可以做到;魚骨圖分析在于通過不斷地、多角度的歸因,讓結論盡量收斂于一個明確的方向,從而提升需求判斷的準確性和需求管理的合理性。
  • 魚骨圖分析需求,產品團隊的每個人可以一起來做,也可以各自獨立做,最后匯總各自的結論。別迷信老鳥和權威,也不要期望有絕對正確的結論,每人的結論有差別甚至結論相反才是正常的,做魚骨圖分析,只能得到被縮小的范圍和相對靠譜的結論。
  • 一個人花5分鐘可以做一個粗略的魚骨圖分析,整個團隊花一個月做一次非常精細的魚骨圖分析也是正常的。用魚骨圖分析需求,應該成為產品團隊每個人的工作習慣,這對提升產品經理的業務素養很有好處。
  • 當你在用魚骨圖分析需求之后,最終執行的結果與實際不符,更可能的情況是,你在做分析的時候缺少了重要的思考維度,而這些維度是需求得以落地或實現必不可少的因素。為了避免這種糟糕的情況發生,盡量向這個行業的老鳥請教吧。

二、操作要點:

一般而言,需求歸因的大類劃分有如下分類:

  • 按來源分類:“業務與行業”、“客戶反饋”、“運營與客服”、“領導或者老板”、“合作方”、“其他干系人”、“競品”、“市場”、“運營數據”、“監管法規”等;上述這些分類可以設置不同的權重,經過評分后得出結論??梢韵胂?,一個需求的來源越多,一般說明,更多類型的人在意這個需求,它靠譜的可能性就越大。
  • 按重要性×緊急性分類:這是將“重要-緊急象限模型”應用于魚骨圖的要因分類上面。以1分為最低分,10分為最高分,分別評價分類的重要性和緊急性,將重要性和緊急性得分相乘,最終得出原點需求的總分數。

舉例:如圖所示

假定一個需求,被列舉出了4個原因,從重要性評價,原因1得9分,原因2得8分,原因3得8分,原因4得6分;從緊急性評價,原因1得6分,原因2得5分,原因3得2分,原因4得10分,那么可以得到該需求的評價值M為:

M=∑(Ai×Bi)=原因1(9×6)+原因2(8×5)+原因3(8×2)+原因4(6×10)=54+40+16+60=170

Ai代表重要性分值;Bi代表緊急性分值

最終這個需求的得分就是170分,把它放進需求池里面進行排序,一般得分高者就是馬上要著手做的需求了。

疑問1:這里你可能會有疑問,按照上述評價方式,那么得分最高的往往就是“重要且緊急”的需求了呀!

你的疑問沒錯。這取決于你的團隊和你的公司如何理解“重要”與“緊急”之間的關系問題。如果在某個時期,“重要”與“緊急”是相對均衡的,那么其權重可以是對等的,比如判斷分值都是1至10分;在另外一個時期,公司對“重要”看得比“緊急”重,那么就可以加大“重要”的分值,比如把“重要”設置為1至10分,而把“緊急”設置為1至5分;每個公司在不同時期對產品部門的總體要求、方向都有所區別,問你的老板或主管副總,他至少會給出一個明確的方向。

疑問2:這些評分都是很主觀的產物,如何確??陀^公正性?

不錯,這些評分都是人的主觀判斷,不同的人判斷的標準可能很不一樣。因此,這種評分只能通過操作流程盡量做到“客觀”。比如,產品團隊每個人都參加魚骨圖需求分析,取每個人的權重值加總或者取每人評分加總后的平均值;規定統一的評分標準,凡是可以得到客觀數據的標準都采用客觀評價標準,盡量縮小主觀判斷的范圍和權重。

疑問3:為什么一定用魚骨圖?

貌似用思維導圖或者樹狀圖也能實現。這是個習慣問題,其實表現形式都是為分析需求服務的,只要你認為好用,用其他形式當然沒問題。我喜歡用魚骨圖,是因為魚骨圖的原點和主干始終非常清晰,在分析過程中可以始終保持對原點和主干的關注,不至于跑偏;魚骨圖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從整體俯視整個需求分析演化的過程,有利于從整體和宏觀角度把握需求。

三、魚骨圖分析法的局限

魚骨圖分析法,其基本邏輯就是歸納法,要依據足夠多的條件才能歸納;而且還僅僅只能得出一個定性的結論。

  • 要因列舉,就是把所有想到的要因都列舉出來,這常常會讓分析者感到乏味和疲憊,因此,就涉及到如何激勵分析者干下去不放棄的問題,但這已經是魚骨圖分析法范疇以外的事情了。
  • 無論要因歸類還是要因列舉,都不可能窮盡,只能是無限接近“正確”而已——離正確的結論畢竟還是有距離的,所以即便是經過最大努力用魚骨圖分析出的需求結論,照此執行還是有風險的,它畢竟是在有限認知、有限信息的條件下得到的結論。
  • 魚骨圖分析的最終結論是定性的,即“Yes”or“No”或者是否靠譜,還無法得出可量化的結論。

 

本文由 @kevin.H.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謝大家的支持。關于魚骨圖分析的實際應用舉例,由于篇幅實在太長,所以沒有寫在文章里,本文只涉及魚骨圖分析的基本原理。本文現在約3000字,如果加上應用舉例,把實際中思考分析過程寫出來,7~8000字打不住。我打算在后面的運營案例分享中,把我們當時做的魚骨圖分析的過程也分享給大家。

    來自福建 回復
    1. 歡迎你分析實例啊,實例讓人更容易掌握方法!

      回復
  2. 說了這么多,為什么不舉個實際的例子?

    來自廣東 回復
  3. 將一個豎著的思維導圖,橫過來,還分到上下兩邊。省地兒~ :mrgreen:

    來自北京 回復
    1. 精辟

      來自河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