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生活實驗:深度拆解日常生活中人“吃飯”的需求

3 評論 6960 瀏覽 36 收藏 13 分鐘

從生活化情境中,以產品的視角加以分析,從中洞察用戶需求。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產品生活實驗室,旨在從生活化情境中,以產品經理的角度,產品的邏輯思維方式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用戶需求。將一個大的、寬泛的需求從垂直方向縱深拋開,按照不同用戶及場景分組,并分別依據事件流程、需求層次進行梳理。最后由一顆“種子”需求生根發芽,得到結滿所有不可再細分的、完整、真實、有條理的子需求樹。

而我們產品經理,就像站在這顆用戶需求樹上的小鳥。在整棵樹周圍巡視一圈后,找到并落腳在那個還沒有人發現,或者有人發現但并沒有達到用戶滿意閾值的枝干上,搭巢建窩。直到產出滿足用戶需求,實現產品價值,具有市場前景的產品,為這顆需求樹,提供養料,滋潤土壤。

而這片土壤代表的,就是我們普羅大眾自身。可以是消費者,可以是生產者。可以是互聯網企業,可以是傳統制造業企業??梢允峭顿Y方,可以是渠道方,也可以是我們產品經理自己。

今天我們開始產品生活實驗室的第一彈,拆解日常生活中的人吃飯的需求,看能否得到哪些啟示。

一、從吃飯人數開始拆分場景

“吃”這一需求相對較復雜,因為它可展開的維度非常之多,與之對應的用戶群體特性也很多。

我們采取的分解方式是,先從針對吃飯這個需求,用戶群體的最上層維度開始分解:

單人,多人(1個人,2個人,3-5個人,8人以上)

因為人是群體動物,“吃飯”這件日常頻率最高的事情也被賦予了社會化、群體性屬性。

通過下列我們可以看出,不同需求場景人數,對應不同需求層次,同時又對應不同消費行為。

?1.

  • 單人場景:?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在公司加班;一個人在商場逛街;
  • 需求層次:餓;饞;尊重需要(發朋友圈炫耀);
  • 消費行為:叫外賣;快餐店;菜品附加值高的餐館;

2.

  • 雙人場景:兩個人在家;兩個人一起在公司加班;兩個人一起在商場逛街;
  • 需求層次:餓;饞;社交
  • 消費行為:叫外賣;快餐店;菜品附加值高的餐廳;性價比高的餐廳;口碑好、穩定性強的餐廳;

3.

  • 多人場景:公司聚餐;朋友聚會;家庭聚會;
  • 需求層次:餓;社交;尊重需要(群體性的尊重需要)
  • 消費行為:快餐店;菜品附加值高的餐廳;性價比高的餐廳;口碑好、穩定性強的餐廳;

由此我們可以概括,其實吃飯的場景無非這幾件事:

什么時候吃,幾個人吃,和誰吃(共同吃飯的人的關系),吃什么,在哪吃。同時還有外延因素,比如吃多久,吃完去哪,等等。

同時,不同場景下衍生相應的“故事”,以用戶定義、故事地點、故事發生時間、用戶需求及痛點、解決方案衍生了子需求,例如:

  • 一個人/在公司/加班的時間/因為餓/但是不能出去吃,只能快速在工位解決/叫外賣。
  • 兩個人/在商場逛街/周末時間下午七點左右/因為饞/但是經濟水平有限,還想滿足口味的需求/去了一 家性價比高的餐廳。
  • 十個人/各在不同的地方/約定好的一個時間/因為慶祝產品順利上線/但是人數較多,同時追求餐廳環 ? 境及基本口味滿足所有人/去了一家口碑好、穩定性強的規模較大的餐廳/酒樓。

由上面的文字看出,在基于“吃”的基本需求(餓,饞,社交,尊重需要)上,還會附加個人、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比如:

  1. 時間成本(容許的吃飯時長;餐廳的營業時間;)
  2. 金錢成本(吃飽吃好需要多少錢,只吃飽多少錢,有沒有優惠活動)
  3. 路程成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坐幾站,在哪里坐,需要換乘嗎,換乘幾次)

等等。

用戶在作出“吃”這一決策時,會綜合基本需求與個性化需求來考慮,在保證需求痛點完成的前提下,得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方案。終極目標是達到需求滿足的最大化,即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超額完成個性化需求,給用戶制造驚喜感。

而這一目標,也就是產品經理為了解決用戶需求痛點和提高產品價值而設計產品時的終極目標。

二、從需求中找出解決方案

我們根據梳理出的用戶需求,逐一對應發現問題,并設置解決方案或相應功能。這個階段對產品定位非常重要。我們的產品功能不能憑空出現,必須嚴格按照市場數據,或場景化需求梳理與分析。我們已經完成了從用戶分類到需求分析的過程,下面開始看看從需求梳理到解決方案制定的步驟。

下面我們以兩個人逛完街,準備找餐廳吃飯這一場景為例子:

  • 基本需求:優先級高于自定義需求,且需求在用戶中存在一定普遍性。
  • 自定義需求:優先級低于基本需求,屬于一部分用戶的自定義需求屬性。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當我們處于室外產生“吃”的需求時,同時滿足無確定目的地的條件時,用戶會處于一個相對“焦慮”的狀態。一方面,“餓、饞”等生理反應催促你快點做決定。另外一方面,“到時間了該吃飯了”的常規思維定式也在迫使你盡快決策。這種“焦慮”感,需要釋放。而LBS導航類產品正好可以給用戶一個入口去釋放,給大腦傳遞“我要開始決策啦”的信號。

那么從我們產生需求到最后我們抵達餐館,這中間的故事流程的每一個節點基本都與地圖導航類軟件相關聯。LBS類導航工具在這一環節中至關重要。正因為這種延展性,使得像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產品紛紛在導航模塊中加入餐廳的商戶展示、商戶介紹、用戶評價等模塊,以配合這種需求的延展,故事的延續。

另外,通過對上表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基于挖掘用戶“吃”的需求來定位的產品,應首先著眼于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因為針對“吃”這件事,用戶的自定義需求面相當的廣。

從吃的口味方面來講,有的人不能吃辣,川菜館都不會被選擇。有的人喜歡吃辣,只會選擇川菜館或或火鍋店。從地域文化方面來講,潮汕人喜歡吃清淡、精致的飲食,東北人喜歡口味厚重、粗獷的飲食,等等。從個人習慣來講,有的人性子慢,可以接受等位。有的人性子急,如果需要等位可能直接就放棄了。

產品不應把滿足用戶的自定義需求放在首位,而應在滿足用戶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在合適的時機和位置向用戶投放可以滿足自定義需求的暗示,給用戶制造驚喜感。(雖然在第二次使用時,這種驚喜感就會轉化為基本需求。)

例如高德地圖的例子:

用戶在搜索目的地位置時,彈出的界面除了顯示目的地位置圖及基本信息外,向下拉就會發現90%的人還去了這些地方的頁面。分別是美食、休閑、酒店。在相應的欄目里用戶可以直觀看出餐廳位置、距離、菜系、口味、招牌菜、評分等?;緫{借這些標簽可以初步選擇一個心儀的餐館了。

同時,正如上表中分析的,支付和是否能夠排號是這一場景中用戶的自定義需求,可能會在場景中出現,也可能不會。但高德地圖的產品經理并沒有砍掉這些人的自定義需求,而是以更小的標簽置于餐廳名稱后部。既不影響沒有此需求的人閱讀,也能為有此需求的人提供“驚喜感”。

高德地圖最大的競品,百度地圖,在搜索目的地一欄,并沒有給用戶任何“驚喜”。除了基本的位置信息,沒有任何下拉的“彩蛋”。

這里就不展示了,大家可以使用一下看看。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相對共通的結論:

  1. 分清“基本”需求與“自定義需求”很有必要,它決定了產品的產品定位是否合理。
  2. 重視需求的場景化延展性,通過埋點的方式刺激、引導用戶。
  3. 人們的自定義需求很容易受用戶生活中社會因素、社交層面發生影響,不應忽視,但也不能放大。
  4. 用戶的“驚喜感”稍縱即逝,即刻轉化為下次使用產品時的基本需求。所以盡量要把制造“驚喜感”的產品模塊做的輕量化,否則用戶很容易在下次使用時頻繁測試,發現問題?;蛎撾x產品主體功能而沉浸此模塊中。

 

作者:CHinos,從傳統制造業半路出家轉行互聯網的產品經理小白。希望能夠從日常的生活場景及細節中發現問題,并用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并解決。

本文由 @CHino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么拆分不mece

    來自上海 回復
  2. 很多時候靠直覺,比如我就是裝修量房遇到問題,發明了炫尺。

    來自上海 回復
    1. 炫尺是。。。?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