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和我一起做一款理想社交產品嗎?| 附產品設計圖

19 評論 11190 瀏覽 38 收藏 11 分鐘

社交本來可以讓我們打發無聊,為什么卻讓我們越來越感到無聊和焦慮?

我相信每個人對文字是有需求的,對表達是有需求的,對交流溝通是有需求的,不管你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

移動互聯網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小到了一個極限,由以前的書信來往到后來的座機電話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我們只需要通過一個只有幾英寸大的電子屏幕就能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保持聯系。

1、談談社交的焦慮和疲憊

雖然互聯網讓我們的社交變得更加方便、即時和豐富多彩,有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興趣社交……,但我們在社交網絡上呆的時間越長,玩的社交應用越多,在現實生活中就越感到孤獨和空虛。

我相信好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無聊沒事的時候打開手機刷朋友圈、空間、微博、頭條,刷累了關掉手機然后隔個幾秒或幾分鐘又打開繼續刷,奇怪的是我們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打開,只是一個習慣性的動作,看看有沒有新鮮事,有沒有人發動態,然后這樣循環。本以為可以打發無聊,沒想到刷完之后感到更無聊,只是刷的時候有那么一絲快感。

我們也經常抱著學習的態度加各種行業交流群、學習群,加完一堆群之后基本一句話不說,聊天列表布滿未讀消息的紅點點,然后一條條打開關閉,每天重復這樣。不得不說加入行業交流學習群只是對自己的一個心理安慰,就像辦了健身卡不去健身一樣。

我們害怕走在時代的后面,因此通過不斷刷各種應用軟件來了解外面的新鮮事物;我們作為社會個體,害怕被孤立,因此加了一堆不聊天的群、圈子和好友,其中不少只是點贊之交,甚至默默相互躺在對方的好友列表里。

社交本來可以讓我們打發無聊,為什么卻讓我們越來越感到無聊和焦慮?我想除了每天被動接受海量的信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在帶著面具在社交。

微信群里聊不到幾句就開始斗圖、開車、撩妹、說段子的,沒人愿意真心說幾句話。

朋友圈也只發精挑細選的圖片,美食美景美照,拍照一分鐘,修圖一小時,發圖一分鐘。于是總有人長得比你好看,總有人生活比你過得豐富多彩,總有人工作比你好,總讓你有一種錯覺就是別人可以不怎么努力就比我們過得好。因此大家變得焦慮起來,為什么只有我一個人在苦逼。

2、理想中的社交是什么樣子

社交的本質是帶有私密性的,我們希望通過向別人分享自己的心情、生活經歷和感悟來獲取別人的認可、安慰或者交更多情趣相投的朋友。但這種崇尚分享的理想社交生活卻不斷被重塑,賦予了新的意義。

“最近兩個月堅持跑步健身,想發朋友圈打卡,一方面監督自己,一方面想向別人展示我的健康生活”——心想,還是算了吧,免得到時被人說裝逼。

“最近一周生病,身體不舒服,天天跑醫院打點滴,拿出手機想拍個照發發動態求安慰”——心想,還是算了吧,到時肯定有人說我矯情,另外免得家人擔心。

“剛來一個新的城市,無親無故,工作不順利,生活很糟糕,夜深人靜,想發個朋友圈感慨下”——心想,還是算了吧,這樣別人可能會說我吃不了苦,我在別人面前都是很堅強的。

“最近失戀了或者感情不好,想對外說說心里話,談談自己對愛情新的認識”,心想,還是算了,到時別人會說我煽情。

……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發表一些東西,卻總又會考慮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總是想對一部分人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經歷,卻又總是在乎另外一部分人的眼光。

我想這大概是基于這樣一種矛盾心理:不想讓自己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卻又想被不算熟識的人窺視著。

微信、QQ等不再是我們分享內心真實想法的地方,更多的變成了一個刷存在感、資源交換的平臺以及一個秀場。微博、自媒體號以及一些其他的寫作平臺也基本是大V的天下,自己發的東西沒人會看。

心里有很多想說的,卻找不到對的平臺與對的人分享。我想心里那份想法和秘密就是社交本質帶有的私密性。你的想法故事不需要多么崇高美好,寫出來也不需要多好的文筆,只要把最真實的生活感悟、心情用文字分享出來就行,與人分享,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可能就是所謂的理想社交。

3、理想社交產品的構思

基于上面的想法,我初步構思了產品的框架。

目標人群:18~25歲的男女青年

人群特征:

  1. 文藝青年
  2. 文字、閱讀愛好者,但文筆普通
  3. 想法多,樂于分享,但又不愿被身邊的熟人窺視

解決的需求:

  1. 通過分享自己的日記心情,故事希望在網上能和自己三觀相似的陌生人交流、溝通、交友
  2. 窺視別人的內心世界

以下是產品框架的主要界面原型圖:

【默認首頁】

發現頻道是用戶發布的最新動態文章,按照時間排序,這樣每個用戶發布的動態都會得到曝光,被一定數量的人看到。推薦頻道是點贊和評論較為熱門的文章。關注是關注作者的文章。點右上角的羽毛發布文章。

【左上角的更多】

點擊頭像進入個人中心,消息是別人對你動態文章的點贊或者評論,私信你和別的用戶的單獨交流,喜歡是自己點贊的別人文章,關注是自己關注的人。

【文章詳情】

【發布動態】

【我的主頁】

個人主頁不會顯示有多少粉絲,得到多少喜歡數。只有頭像,昵稱,簡介和自己發布的文章,以及動態,動態包括喜歡了誰的文章,評論了誰。

【別人的主頁】

別人的主頁和自己的主頁相比多了一個發私信按鈕,便于相互溝通交流。

產品特點說明:

  1. 個人信息只有頭像、昵稱和個人簡介,沒有性別、地域等其他冗余的信息, 大家都以一個陌生的角色存在,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這樣就可以不用當心熟人的看法,盡情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生活,和自己的內心獨處,用溝通故事的方式交新的朋友。
  2. 沒有粉絲,沒有大V,沒有簡約作者以及贊賞,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讓人們寫作和閱讀回歸初心,擯棄功利心的態度,不寫別人喜歡看的,只寫自己想表達的,寫真實的人和事。
  3. 首頁信息流簡約美觀,沒有作者信息和喜歡評論數,只有標題概要和時間,讓閱讀更純粹,讓自己憑借自己的主觀去選擇性閱讀,而不會受到閱讀數、喜歡數和評論數的影響。

PS:以上是我個人對社交的一點想法,或許我理解的理想社交是錯的,也或許根本不存在理想社交,大神不喜勿噴。寫出來并不是想召集人一起真的做出來,只是想寫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下,有類似想法的朋友可以私信溝通,期待你們的想法,讓我們一起豐富產品,也說不定我們還真的可以做出來,哈哈。

對了,我給這樣的社交產品暫定取名為 “碎碎念”,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有點依戀,有點詩意,有點唯美,本身的意義也比較符合產品本身意義。

 

作者:克果 (簡書、微信公眾號:克果),成長中的PM,努力把自己迭代成最好的產品。

本文由 @克果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所謂理想的社交產品可能并不存在。社交的目的不是單一的,它有很多的需求點,有心事找人傾訴,和別人交流興趣愛好,和同行業交流職場心得信息拓展人脈,和親朋好友聚會…這些都是不同的社交場景,也對應不同的社交需求。所以其實社交產品是線下社交需求的延伸,所以才有微信,豆瓣,脈脈,朋友圈…能滿足某個社交需求點的產品就是好產品。樓主所說的分享心情、碎碎念,想分享又害怕在大廳廣眾之下帶來負面影響,這種在線下一般會找知心的好友分享訴說。如果把這些心情動態分享給陌生人,有兩個問題,一是愿意分享給陌生人的需求動機并不強烈;二是陌生人愿不愿意看和評論回復,陌生人之間存在信任和親密隔閡,不大愿意花時間去了解別人的心境,去和一個陌生人走心,如果陌生人不回復那和寫個私密日記沒兩樣了。所以相比陌陌可以走腎,豆瓣可以交流興趣愛好,簡書可以分享獲取有價值內容,漂流瓶也可以分享心情給陌生人,這個產品的需求點很容易和上述這些產品重合,然后被替代。綜上,分享心情,碎碎念不是一個比較強和能夠獨立的需求,帶不來足夠的用戶和內容。

    回復
  2. 個人看法,只要有需求,產品就會有一種形態出來。

    首先從后期運營來看,對于這種隱性需求而言,怎么激發,怎么形成反饋閉環才是后期實施要考慮的事情,以前我自己研發一款產品很多時候會因為過于相信小眾有小眾的產品這句話,導致產品的死亡

    其次從產品本身來看,其他方面我也不敢過多評論,只是覺得既然在微信中別人不想看到你矯情的一面,那是有什么論據支撐陌生人會想看到矯情的一面?

    產品不能做偽命題,或許他不應該是一個產品形態存在,或許可以一次活動,一次類似mutal joy的形態存在

    回復
  3. 樓主,我想給你一些建議。首先,這不是剛需,受眾范圍太??;其次,可替代性太強,差異化不足。最后我想說的是,樓主的產品終究擺脫不了線上分享的限制,即使你們線上交流再相投,仍然比不了線下兩人或一群人坐在一起說談逗唱,那樣最純真、最親密的交流,因為人的喜怒哀樂、言談舉止、為人處世之道都是通過眼睛這個心靈窗口所透露的,而不僅僅是那些冰冷的文字,這樣仍然擺脫不了內心的空虛和焦慮。而且現在人們更傾向于語音和視頻交流,社交市場正向視頻化發展,所以我建議你將線上線下結合,線上通過視頻互相吸引對方,線下將他們召集起來交流,我覺得這樣才是最理想的社交。

    回復
    1. 謝謝你的建議。我這個產品的想法本身就不是剛需,如果真要做出來也只是服務小眾人群。

      來自浙江 回復
  4. 想法挺好的,但是發布文章,加關注,文章列表頁這些設計感覺有點太大眾,應該把這個想法在深入些,做點特別的社交,提現出你說的那點:既不想過度暴露了,又想引起別人的休息窺探,

    回復
    1. 是的,但暫時沒有更創新的想法,哈哈

      來自浙江 回復
  5. 有一個軟件叫做soul 不過現在曬照的人越來越多 并沒有最初那么純粹了 不過我想開發者最早的出發點和你一樣 想做一個純粹、安全、平等的平臺

    來自上海 回復
  6. “不想讓自己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卻又想被不算熟識的人窺視著”,這個話其實很能折射出一個現成的產品——新浪微博。樓主以動態timeline的形式展示內容的話,在沒有完成關系鏈構建的情況下,其實已經有點跟最原始的需求相駁了。如果純碎是要在一個相對陌生的世界進行發牢騷,那是能不能選擇漂流瓶等產品?

    來自廣東 回復
  7. 可不可以理解為:把自己的日常隨手記分享給其他人,或者說不叫分享,就是“放在”這個APP上面??赡苁且欢蜗胝f的話、一個即時的idea等。我覺得這個產品要做出差異化,可能需要注意兩點:一是碎碎念,二是平等、陌生。

    來自重慶 回復
    1. 理解到位,但產品設計有好多問題

      來自浙江 回復
    2. 我投資一百塊!

      來自重慶 回復
    3. 天使輪,哈哈

      來自浙江 回復
  8. 既然名字叫碎碎念,但是app里面每個人的發言都是以“文章”的形式,“文章”二字其實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有心理負擔了,不如換成“隨筆”“吐槽一下”之類的引導,不用寫成“文章”。小小建議。

    回復
    1. 好像是這樣的

      來自浙江 回復
    2. 我后來又覺得以文章的形式展現第一有點單調,第二有點重,讓用戶有壓力。所以想想還是以卡片形式展現比較好,可以是一句話一段文字或者一張圖片。

      來自浙江 回復
  9. 不噴,但是從商業角度。有幾個疑問能否回答下呢?
    社交產品其實區分兩種角色,一種是發布方,一種是關注方。
    第一、針對發布方。
    產品前期如何有效的吸引發布者發布優質的內容呢?一旦發布方覺得在社交平臺發布了優質的內容,又沒有很好的反饋(優質內容平臺激勵推薦,較多的關注人數、優越感等等)。那么回答來發布方的積極性較低。
    第二、針對關注方
    如果只是單純關注陌生人內容的用戶,如何通過優質的內容來吸引他們呢?

    來自福建 回復
    1. 你好,感謝您的回復。我想你誤解我的意思了,我文中所說的產品定位不是優質內容社區。有點像樹洞,但又高于樹洞。另外目前沒有考慮商業盈利。我所寫的只是一個自己拍腦袋的一個想法,記錄下來供大家交流談論,描述的不是特別清楚,就產品本身而言也有很多瑕疵。

      來自浙江 回復
    2. 我覺得樓上的意見是你值得思考的,既然你文章中也說了“不想讓自己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卻又想被不算熟識的人窺視著”,那就一定需要一種發現機制。另外,我個人覺得,通過文章(較多的文字)來展現某個瞬間的心情所花費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既然你也強調是社交,產品設計上更應該側重對互動的規則的設計。最后,想問一個問題,這個產品和簡書(或者其它Blog)有什么區別嘛?

      來自上海 回復
    3. 我大概明白樓主的意思,簡書(其他blog)歸根結底還是blog,但這個其實就是一個微博、微信的動態功能然后延伸到社交而已,區別是一個中有熟人,一個是沒有熟人的圈子,想怎么矯情怎么裝都沒有顧忌。每個人都有表現欲以及希望被窺視的念頭,但我們在乎周圍人(認識的)的評價(別人眼中的自己),因為我們都是周圍人的周圍人,所以我們所想也是我們周圍人所想。所以我們希望有一個完全陌生的圈子,沒有“名利的糾葛“,也就沒有了評價的糾結。我們心中都明白我們只是單純的想記錄心情發泄不滿而已。因為我們都知道這個快節奏、浮躁的社會有時候我們需要走到一個空曠峭谷,發泄不爽,分享安寧,而有時候正巧對面也有人。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