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社交產品體系

13 評論 17398 瀏覽 137 收藏 31 分鐘

作者從用戶需求、社交關系鏈、用戶互動等等多個方面,展開解讀了自己對社交產品體系的理解,與大家分享,希望你能受到啟發。

暫且插句話:

我有一個很理想的社交夢,人們在里面期盼著與另一個人的相遇,然后分離。而從這開始到結束,彼此都很愉快,獲得豐沛的情感觸動并再次期盼與下一個人相遇。沒有空虛與疲憊,沒有焦躁與煩厭。

以下是正文:

在一定的時間及空間下,人對自我身份及狀態的追尋構成人的獨立性,而使得這些信息在介質下通過關系鏈與基于需求的互動鏈中流動到外界構成社會性,釋放并向外界汲取能量。

各個要素相互影響,所以當我們考慮某要素時須要結合注意其他要素,以更全的眼光去看待一款社交產品?,F在我們看到的許多社交產品,都在增強其中的幾個要素以為用戶提供良好的體驗獲得用戶的青睞。

Facebook注重身份與關系鏈,微博注重信息的流通內容的分發、不斷完善時間上的同步與空間上的沉浸式體驗—直播以及信息介質的多樣性—視頻,更多的產品則切向基于需求的互動這塊蛋糕,不斷垂直化,切中隱私需求的無秘,切向興趣需求的各個興趣社區產品,切向“炫耀、潮流”的nice等等。下面我們具體講下各個要素,以明白如何分析社交產品。

1.自我對身份、狀態的追尋及獨立性

身份—[社會身份的組成(should)+虛擬身份的構建(can)]回歸個人身份(be)
狀態—我在哪,我在做什么

我們在兩個世界中運用不同一套的身份: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運用社會身份,社會身份是你在社會中構成的-影響來源你的家人同學及朋友等,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怎么做,作為兒女、學生、朋友等我們應該怎么表現。社會身份通過同一性將你與他人鏈接起來,形成一個圈子,幫助及豐富自己的生活。

很久以前民謠并沒那么有名時,有那么一小群熱愛民謠的人。民謠火起來時,每個人一嘴的趙雷宋冬野,好像那時候不說自己聽過幾首民謠喜歡幾個民謠歌手就不特別了。獨特,我們都不愿意承認自己與任何人都一模一樣,不然還有什么意思呢。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注重個人身份,在這個廣袤無垠的空間內展示自身的唯一性和獨特性,“我是不一樣的煙火”。我們既可以在無秘上當一名八卦者,也可以在興趣部落當一名電影愛好者,也可以在貼吧當一名異次元關注者,我們虛擬身份也是多面的。

在社交產品上,我們運用兩種身份。社會身份為顯性,個人身份為隱性。有一款社交平臺toon,為用戶提供多身份名片,不同的名片承載不同用戶的身份從而承擔不同的社交。既鞏固我們顯性的社會身份,也不斷地挖掘我們隱性的虛擬身份。

這兩個身份上的各種標簽構筑了我們,但在這嚴密和友好的“偽裝”之下,你究竟是誰?我很喜歡梁漱溟先生說的一句話“人一輩子首先要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再解決人與人的關系,最后要解決人與自己的關系。只是,最后一條最難”。我們總是要回歸自身的,下段也會提下。

狀態,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我現在感受怎么樣。我們旅游時會發上一個定位,附上一路拍的好景色;我們也會在于朋友的聊天中透露出我們在做什么;也會向朋友談吐自己情緒怎么樣以獲得怎么樣的反饋。我發現,從這些我們經常做的事里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么一條線索有什么事是我們經常會做的且已成了習慣,那就是回歸后的個人身份所會做的事,那是真實的個人的。狀態戶互動的基礎,如果社交產品能夠幫助用戶回歸個人身份,相信產品將沉淀許多的用戶。

2 關系鏈

2.1什么是關系鏈?

將這個詞拆分成兩個詞,“關系”與“連接”。我們生活中談起關系這詞,有以下說法:“你和他什么干系”“你和這事兒有什么關系”“這是你的零食嗎”“這是你喜歡看的電影”??吹贸?,關系不僅僅只是切乎人與人。而我們看后者“連接”,我們提出“連接一切”的想法,結合上面,不就是連接與人有關系的人、物、事嗎?

但在廣義上,我們對關系鏈的理解便是以人為中心點的一個維度內的向外拓展形成一條條關系鏈,但是關系鏈可以更為立體。我曾經非常羨慕一部電視劇內的主角,他擁有與食物溝通的能力,借助AR技術,如果我能與手上的食物形成聯系,形成溝通,那豈不是比看食譜還有趣;如果我與另一半在散步,如果我能與路旁的樹形成溝通,為我記錄當下的場景,以后能進行回顧,那也有多好。

2.2現如今產品對關系鏈的無力與破壞

① 未形成有效連接

平臺建立關系鏈的方式:

  1. 請求用戶允許獲取通訊錄權限,以快速匹配或邀請用戶的朋友以快速建立關系鏈。
  2. 提供優質用戶讓用戶關注
  3. 直接帶用戶進入發現頁,直接看到內容,并在內容旁附上關注按鈕,以讓用戶關注喜愛的用戶。

從前有兩個村子,位于河的兩岸。兩個村子一頭有炸雞(內容),一頭有烤肉(內容),雙方現在也具備建立橋梁的方式(建立關系鏈的方式),但是兩邊沒有交換的需要(互動),于是炸雞永遠無法與烤肉進行碰撞,橋也就難建立起來。這里不存在互動,如何為用戶在平臺建立關系鏈,下面將會結合內容說。

② 未形成有效交叉

從前,我們喜歡一個人。但如今,我們喜歡一個人的xx。前者面式喜歡,后者點式喜歡。如今的垂直社交多通過后者切入,期望以點實現面。但是卻沒有一個好的體系,所以你能看到,在一個產品內你認識了BCDE(假設能認識),但是BCDE皆互不認識。關系鏈的交叉與重疊構成社交網絡,進而沉淀用戶。但是關系鏈之間并不存在任何的結點,又如何轉向熟人社交呢?

③ 未形成圈子或圈子過小

我們喜歡有自己的私密圈,在這個圈子內無所不談,而這些圈子使得我們穩固在產品內。但是你可以看到一個現象:社交產品內,我認識ABCD,而剛好AB也互相認識,于是形成了三人圈。這是一個小圈子,因而對每個人的需求就越大,因為里面每個人都不可或缺,否則便會支離破碎。所以產品須有這么一個推薦,若A認識B,則引導雙方推薦C。并且為圈子不斷賦予互動的場景,使圈子具有可嘮的話題持續及鞏固下去。在交換信息的過程中,每個人可觸達的人是趨向增多的。但可觸發的應是可形成圈的人

④ 關系鏈交叉混亂

我們提微信說其是熟人社交,但是看下你的通訊錄,關系混亂得你都懶得再分組。朋友、同事、親戚、旅游認識的、活動認識的、陌生人等等。導致在這個大圈中你對任何的自我表達都頗有壓力,朋友圈也少發了,不好像以前一樣在自己的朋友圈大大咧咧。

2.3從關系鏈角度分析產品

按照人群分類,可以分為熟人、半熟、陌生、情侶、同事、興趣好友等,但是總歸弱關系鏈與強關系鏈之分,圍繞這兩個出現不同形態的產品。強關系鏈的社交產品,打的熟人社交牌,用戶與用戶之間是有關系的,因而人們在這是將他們的關系鏈進行沉淀,形態偏IM。而弱關系鏈產品中的用戶原本就互不認識,所以產品的重心在建立優質的內容以及雙方的互動,這又區分注重內容的弱關系產品及注重關系鏈的弱關系產品,但是他們都需要為用戶提供大量的他人的信息,形態偏社區,但時時刻刻做著社交的夢,希望以點形成面。

對于注重關系鏈的社區產品,想突破到熟人社交仍具有難度。談社交,我們提起微信,這也難怪我們為什么結交人后立刻掃一掃亦或者轉移關系到微信進行互動。如何在微信qq這些龐然大物前建立起產品自身的社交體系,并結合自身的定位?我覺得,可以嘗試從微信上的視頻進行突破。微信的視頻體驗并不佳,如果產品可以提供視頻功能,并比之微信更加清楚、更加有趣,為用戶提供全浸式趣味視頻社交,當人們談起視頻社交便會想到產品,并不脫離產品。但是如何面對視頻社交的劣勢?及時回復的壓力、無法碎片化以及出現尬聊的情況,可以提供短時間的,賦予互動場景的視頻。

注重信息,注重內容,以內容為主導的金字塔。金字塔即頂端用戶創造生產內容,底部大量用戶消費內容。通過點贊激發頂端用戶再生產,通過關注獲取興趣內容,通過轉發擴散到更大的人群。用戶甚少互動,更多是隨著下拉刷新機制不斷地消遣時間;當用戶想進行互動時,容易轉移到微信上。

2.4如何完善關系鏈?

根據親密性5原則:相似性+接觸性+共鳴+環境+示弱。下面簡單提下。

① 相似性

我們喜歡與我們相似的人,恨不得遇上另一個自己,我們會將有相似性的人歸為社群的一份子,并帶著更喜愛的眼光看里面的成員以及更積極的回應。而我們也能看到現在許多產品圍繞相似性做功夫,相似的人有相似的需求,你可以在如故上找到與自己有相似觀點相似態度相似性格等方面的人,可以在興趣部落上找到與你有共同關注點的人,探探上看與自己有相同興趣(主要是顏值)的人。

② 接觸性

有人對麻省理工公寓學生之間親密性進行調查,發現距離該學生宿舍越近的學生,其親密度最高,越往外親密度越低。這說明接近性在這起到了重要的影響。而在“接觸性”這方面,接觸這里指的是在線下環境的接觸,因為我們知道人與人的聊天大部分依靠于情緒、肢體、表情等,線下面對面的接觸將為用戶完整提供這些,并且這種接觸性溝通產生更多次的對話與了解,形成親密的可能性也會上升。而許多產品并沒有實現線上產品與線下場景的閉環。約你提供了這種O2O元素,用戶向對方發放邀請卡,邀請成功還能享受團購的優惠。雙方約場電影、吃個飯進行破冰。

③ 共鳴

我們說與一個人有共鳴,是因為我們與對方的聊天過程中感到十分的順暢,與對方能夠十分和諧地無所不談。并且,我們在于對方的交談中具有強烈的臨場感,雙方都十分的專注。那么如何使兩個陌生人之間的對話感到順暢呢?雙方都“精于”同樣的事物,當兩人對同樣喜好的事物具有個人的良好的見解,話總是能源源不斷地接下去。如何為用戶之間精確提供互動的話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④ 環境

辦公室茶水間員工們的抱怨、野營時大家齊齊克服其中的困難、大家一起通宵完成一份作品,當存在一個共患難的環境時,人們之間總會創造強烈的情感體驗,更好地放下防備互相坦誠。所以可以嘗試為用戶間提供這樣的場景,但不限于上面說的(也不好弄),現在有狼人殺的游戲,也是提供了這么一個環境,狼人間就比平民之間有著更為強烈的情感體驗,這更多促進他們之間的認識。

⑤ 示弱

許多社交產品內用戶的交流多是評價性、應酬性交流,“圖真好看”“你好”,少的是情感性交流,表達自己的內在自己的感受,而后者較強的示弱是關系鏈由薄弱到堅實的基礎。但是如何引導用戶適時地示弱同時又不使整個產品充滿負情緒,也值得思考。

3 基于需求的互動

什么是基于需求的互動?從大學活動的角度看:文學院女生眾多,物電學院男生較多,出于想社交(脫單)的需求,兩院進行聯誼活動。在這,文學院與物電學院都是學校的學院以及學生都是同一級的構成橋梁(關系鏈),兩邊各有男生女生(信息),處于結交異性/脫單(需求)進行了(聯誼)互動。

回顧我們的24h,起來我們查看并回復微信消息,為朋友圈內容點贊或評論,為什么如今互動變得尤為頻繁及重要?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我們是及其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的,但是我們現在只需要點擊下手機便可以完成以及諸多的限制性活動,成本的降低會刺激著我們不斷與對方互動。我們基于需求諸如歸屬感—將具有相同身份(基于社團)、相同興趣(興趣驅動)、相同目的(機會主義)、相同主題等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基于表達

分享—表達并分享個人的創造力、感受、思維等等、以及交友等進行互動。

目前社交產品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助于我們與用戶進行互動的方式:基于用戶條件的互動和基于發布內容的互動,對用戶特征(年齡、活躍時間、附近位置等)或某些測試(如故)進行篩選匹配后者,對用戶創造的內容引起互動。

4.內容介質與內容

4.1 內容介質

? ?當我們提起信息介質,提其承載、制作、傳遞、反饋、商業、體驗、價值、效率。即他們都需討論以下問題,從3個視覺看問題的提出。

① 內容創造角度

  1. ?承載多元信息的能力?是否能夠全方位地、準確的表達用戶自身?比方說視頻,用戶還能靠才藝和幽默的口才表現自己吸引對方,避免了產品簡單的顏值社交。
  2. 創造的門檻高低?比如說nice的標簽降低人們對文字創作的難度,人們不用絞盡腦汁花幾十分鐘編幾句頗有涵義的句子,只需要提供幾個簡潔的詞,甚至都不用自己創造,有推薦標簽給你。再比如說,短視頻金字塔,只有熱門的優質的垂直的短視頻分發到用戶手上,這樣的話對大部分短視頻制作者來說門檻就較為高。
  3. 傳播信息的能力?信息是否較好傳播?曾經有段時間,我瘋狂地保存微博上的圖片,圖片配以簡潔的文字解釋給我傳遞更多的內容也更容易轉發給他人。
  4. 反饋的即時能力?
  5. 融入商業價值屬性的能力?是否可以在內融入商業元素同時不干擾用戶體驗?圖片植入、視頻內植入品牌、文字內植入這些我們都經常能見到。文字植入雖給人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要控制篇幅同時要思考如何讓用戶在此時行為相對飽和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效果如進入購買入口。
    (是否干擾用戶體驗)

② 內容消費角度

  1. 閱覽體驗?是否讓人具有沉浸式的體驗?
  2. 共鳴感?是否能喚起共鳴感,一般情況下,圖片或視頻更能比文字喚起人們的共鳴感。
  3. 內容價值?是否更方便接受咨訊價值,獲得個人更多意義?

③兩者角度

1.社交效率?社交效率是高還是低?

比如:有個人打開了探探,滑了一下午圖滑到了幾個覺得還不錯的異性,但是在對話組中始終為0,沒匹配到任何一個人,社交效率低;于是他打開了陌陌的60s視頻快聊,不一會就匹配到一個人進行對話,甚至還叫了好友。后者就比前者社交效率高,花一樣的時間精力與臉皮,后者社交效率高多了。

4.2 內容

圍繞內容,有四方的參與:內容、內容生產者、內容消費者。為了讓該生態體系獲得更好的運轉,需要對以下三要素進行優化。

內容優化:當我們上初中高中時,我們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大概就是“我學了有什么用?”于是乎,我們開玩笑地說起“函數買菜”“地理旅游”“物理投籃”。是的,當一些內容對我們的生活不起任何指導意義時,我們會迷茫于為何要學。

內容也是,需要我們為其賦予生活價值,比分說微信上曬美可以教別人如何進行化妝及穿著搭配,螞蜂窩上的曬旅游教別人如何玩轉某地等。俗點或現實點說,要為我們提供生活價值,文藝點可以說為我們提供一種共鳴,一種遇上志同道合或者記憶被觸及的共振,比如說nice的標簽,幫助人們迅速找到相似的人及相似的記憶。除此,內容還應具備其他價值如幫助人獲得某個消息、獲得提升等。還有內容的私密程度,信息偏輕交流還是重交流?前者是蜻蜓點水般交流,點個贊,評個論,寒個暄;后者更加私人化、定向化、情感化。而后者是提升關系間親密度的重要物。

內容生產者的激勵:

首先從內容創造門檻上,門檻要低并且提供個性化功能,避免內容同質化。并且通過一定的獎金或者推薦激勵生產者不斷生產優質內容。

我們在朋友圈發送了一條信息,或者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信息,總是渴望獲得別人的贊、別人的鼓勵,所以為內容生產者設置點贊評論的功能。不過目前的點贊評論功能都是基于對用戶內容的贊,而非對用戶的贊。怎么說,當我們朋友圈看到一組旅行圖時,會聽到兩種話。第一種:“你的照片拍得真好啊”“這個景色好漂亮啊”;第二種:“你真膽大,去那種地方”“你真是個會生活的人”。而我們目前產品點贊機制都是基于前者,前者并不喚起兩方的社交。所以如何進行優化,如何點贊后,點贊消息并不是出現在通知界面中,而是出現在聊天窗口內,這可能能刺激點贊者與被贊者之間的社交,幫助內容社交用戶的沉淀。

并且,從內容分發機制上進行思考,如何讓內容分發到可能能得到贊的地方。Nice通過其標簽功能的匹配,為標簽相似的用戶進行推薦,幫助用戶獲得贊?;蛘呋谟脩舻男袨闉槠涮峁┢淇赡芟埠玫膬热?。

內容消費者的激勵:

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推薦,提供相關性的內容,即將與用戶近期點贊或者評論的內容相似的內容提供給用戶。也提供互動性的內容,令其與好友有著持續的互動。也提供大眾熱搜的內容,畢竟大眾的口味在一定程度上也與個人較符。也提供質量高獲贊多的內容,從而使用戶愿意持續地瀏覽內容。如果技術可以,甚至根據用戶停留時長分析用戶的喜好程度進而更加精準地為用戶提供相關內容。甚至可以讓用戶參與到內容的運營上來,讓用戶自行進行內容的簡單篩選。

5.時間:異步與同步

首先,我們應區分下異步與同步。舉例兩個問題,以讓大家對這兩個概念有個清晰的對比。你是否會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在筆記本鍵盤上不斷敲擊你的一份文檔?不會,因為你擔心你敲擊過程會導致你無法專注于與朋友聊天的這個過程,使得自己遺漏什么重要的或有趣的信息。你是否會完完全全靜靜地傾聽朋友,活脫脫一副發呆相?不會,你會適時地向朋友表達一些回應,以讓你的朋友清楚你的即時響應是對他聊天內容的專注及尊重,你的朋友當然會愿意與你繼續聊。畢竟,面對一個無話無情緒回應的人,和一面墻聊天并不二異。

所以這牽扯到兩個性質,獨占性以及回應即時性。是否讓當下的過程獨占,不存在其他的活動?是否對消息進行即時的相應?

當我們聊天時,遇到無法立刻回復的話,我們會緩一下讓我們有思考的時間才去回復;當qq打開多個聊天窗口,不斷切窗口進行各色聊天;當我們點了別人贊或者評論,別人很久才回應我們;這些都是異步。當我們和朋友視頻聊天,或者開啟群語音功能,或者和朋友不間斷地在微信聊了一晚的天,這都是同步。異步與同步并不是產品的特征,我們不能說微信就是異步通訊產品,不能說微博就是異步媒體產品,關鍵在于人們如何利用產品,則這需要產品去引導人們的使用方式及習慣。釘釘,在上面發的信息對方若閱,則消息會顯示對方看到,這樣不得不使對方回應,這個機制在工作環境固然好,但如果放于普通的社交場景就真的是讓人深惡痛絕。

異步與同步各有什么好處呢?未來時間上趨勢會是什么樣?

異步為我們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交方式,我們既可以遲回復,也可以輕輕點個贊評個論;也可以決定我們什么時候社交,為我們提供了碎片化的場景,不必隨時在線;并且使我們沒有立刻回復的壓力,面對尬聊時也能半身而退。社交壓力相對較小。同步則使我們聚焦于互動之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內容,獲得即時性的反饋。

未來我們會更加趨向于同步。從空間角度上看,未來沉浸式體驗將有更好的發展,借助于VR技術,人們將獲得與面對面聊天區別不大的互動,這將會同步有很好的發展。從信息的角度,“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將不在,你身上所存在的社交信息將迅速鏈接到他人,成本的降低會刺激著我們不斷與對方互動。再從我們現在的產品趨勢,LBS,視頻,直播,哪一個不是熱火朝天,盡管現在有的已觸及階段性的天花板,但坐觀參與進去的人數以及潛在用戶,還是較為樂觀的。

6.空間:沉浸/非沉浸式體驗

即是否如線下自然地聊天,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近7%的信息通過語言傳遞的(文字更少),語氣、情感、態度、肢體語言等占了93%。當我們向對方發送文字、表情、圖片都難以達到線下溝通的效果,因為這些符號都難以傳遞一個人真正的情緒或想法,也讓接受者揣測對方是不是在冷漠地“哈哈哈哈”。視頻快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沉浸式體驗,但是視頻尬聊的情況也使得沉浸式體驗獲得劣評,人們沒法像平時的文字或圖片社交那樣具有緩沖思考的空間。直播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該體驗,但是多對一的模式注定了大部分的用戶無法與主播進行互動,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刷豪禮送主播進而獲得關注。

VR技術將進一步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跨越屏幕這層障礙,用戶之間能夠看到對方的臉,看到臉上細致的表情不再依賴于表情包,進行實時對話不必再依賴于需敲打的文字。試想一下,Jason marz有一天進入了直播,唱起了他的歌曲,你立刻隨粉絲們涌入房間,你們不必看狹小屏幕上且環境不具備任何氛圍的直播,你仿佛到達現場,現場是那種小型live house,甚至幸運的話還能與他進行對話。不過VR技術可能沒那么快可以上市,仍需要解決如面部表情識別、肢體動作識別、數據傳輸等問題。

結尾:希望大家能與我多交流—來自一個想不斷成長的產品狗。

 

本文由 @Ei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有想法,只不過陌生人能否行得通,畢竟前面有太多類似的產品了。

    來自廣東 回復
  2. 近期尋找社交or社區產品坑~

    來自廣東 回復
  3. 哈哈可以可以,很不錯,只不過點贊那里的確是沒有深入考慮用戶的動機,個人建議是不能被自己的理論假設給局限了

    回復
    1. 我也準備大三,交流下 ??

      來自廣東 回復
    2. 微信iflyjc

      來自廣東 回復
  4. 樓主,你是思源的吧?

    來自北京 回復
    1. ?? 不是

      來自廣東 回復
    2. 哇,樓主,你都不回復我,我以為你一直沒看見,能加個微信聊聊嗎

      回復
    3. 樓主感覺還不夠層次 ?

      來自廣東 回復
  5. 樓主,我對你說語言文字交流占7%,肢體、表情、神態交流占93%非常贊同,因為人的喜怒哀樂是通過眼睛這個心靈的窗口來表達的,人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之道只有通過面對面交流才能體現出來,而不是線上冰冷的文字能夠流露出來的。所以我一直想做一款陌生人社交產品,專門針對線上線下結合的方法,線上通過視頻的形式吸引用戶來互相了解對方,線下把他們召集起來進行面對面更深入的交流。樓主,我一直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我想我今天找到了,希望能加個微信進一步交流,我微信:yhz1zzx2
    謝謝!

    回復
  6. 樓主文字功底了得??!不過如果點個贊也會提示到聊天窗口,估計很多人連贊都不會點了。。。

    來自湖北 回復
    1. 謝謝夸贊! ??
      如果有這種機制,用戶不會對ABCD立刻回復。但是如果一段時間內A點贊點了許多次,是否會引起用戶注意并令其產生好感~

      來自廣東 回復
    2. 這會形成社交壓力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