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考:誰會喜歡程式化關懷

1 評論 4406 瀏覽 9 收藏 8 分鐘

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被放大,都是一門學問。文章從一個生活的小事出發,展開了對其背后產品層面的思考。

我選擇她,不是因為你不夠優秀

現在后知后覺了老孫的那句話“早晚要學的,不如早學?!?/p>

今年4月某一天,我打算報考PMP。這個深思熟慮的結果一是考慮未來職業方向,二是考慮自身知識體系框架搭建。于是百度了多家培訓機構,通過機構首頁、百度知道、知乎問答多渠道分析,鎖定兩家,暫叫A與B。于是在兩個機構首頁的在線IM上都留下了聯系方式等待對方回電。A公司多要了一個郵箱。這是那天臨近中午的事。

下午的早些時候,B公司銷售首先打來電話。確認身份后對方沒有過多寒暄,首先問我哪些內容需要更多了解,數來數回之后對方也給出了最低價。全程對話對方都在對我的疑問進行答疑,并有個別追問,回答也“深得我心”。當然,最后的結果仍是“我考慮一下給你回復”。

下午的晚些時候,先收到一封A公司銷售介紹PMP項目的郵件。約一兩個小時后,A公司銷售打來電話。同樣的首先確認身份,然后就開始了她長長的標準銷售話術:“我是A公司XXX,我們公司是(巴拉巴拉),我們A公司的品牌在業界也是有口皆碑的(巴拉巴拉)。關于PMP報考的條件是1234,報考時間在某年某月某日,……,不知道姜小姐您還有哪些疑問?”至此時,我只在確認身份時說了一句“對,我是,您是哪位?”后來,經過數來數回,對方也給出了他們的費用最低價。我仍然回復“我考慮一下給你回復”。

翌日上午,B公司銷售微信回訪我考慮得怎么樣了。我說“可以了,幫我辦理手續吧”。

其實,我真的考慮了。我考了這些:

我喜歡你我是朋友的感覺,而不是“你是銷售,我是客戶”

有人會說,你和一家商業機構談朋友,和一個銷售找朋友的感覺,別天真了。好吧,至少感覺上讓自己舒服些。感覺都找不對,談何繼續發展。A、B公司的銷售都給我解答了疑惑,但我更喜歡B公司那種先了解你困惑再幫你答疑的態度,而不是A公司那種上來先不問你有什么疑問就先拋出自己答案的方式。我只能說A公司叫“訓練有素”,僅此而已。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你以為我想要的就是我想要的?

我喜歡個性化關懷,而不是程式化關懷

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都有因人而異的制約因素,問題的解決方案不能被程式化。關懷也一樣。A公司的訓練有素讓我覺得我只是滄海一粟被統一對待,因為他們對誰都這樣講,不是嗎?而現在的人們都喜歡自己有調性,彰顯自己的不同與個性。這種程式化的關懷,理性上講,怎么識別我的制約因素?感性上講,怎么增強我的關注儀式感?有人可能要搬出華妃了,“X人就是矯情”。好吧,電視劇中,爭龐的路上華妃確實失敗了。

個性化需求的前置滿足

現在的產品設計邏輯里,個性化需求更多的被前置滿足了。

你有沒有覺得以feed形式為主的產品在初次使用時讓你選擇感興趣的類目標簽的做法越來越多了。試著注冊一下Quora這個網站體驗一下吧(Quora是一款國外知名的問答產品,國外有Quora, 國內有知乎,這樣描述你就了解了)。

通過填寫姓名、郵箱和密碼進行注冊,首先進入類目訂閱

如果推薦的類目里沒有你感興趣的,還可以在第二步進行搜索訂閱

訂閱完成,系統開始創建你的“feed”

這樣的做法越來越多的用在了新聞訂閱、音樂、視頻等等產品設計邏輯上。

還有一個貼近生活的例子。滴滴順風車的某一個版本開始(具體哪一個我沒去復盤了),當你發布了一個順風車單且還沒有人接單時,你順手往下滑,會發現有一個“順路車主”的模塊,依次按匹配度由高到低給你推送,匹配原則以“起點+終點”以及出發時間兩個原則為主。

匹配度高的起點與終點與你的起點與終點僅差幾百米,即使匹配度低的也只是相差幾公里。這個功能很貼心嘛,至少匹配了我本次行程。為什么推送的不是“拼車團”的一個模塊呢。比如“房山拼車團”、“通州拼車團”、“昌平拼車團”?講真,我一個常年活動范圍在南城的久居房山的人,你推給我“昌平拼車團”是多么的尷尬。

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常用產品上的一些不經意間的個性化推送,它們不再程式化了,并且都開始前置了。

讓每一個人都彰顯他/她的調性

“生于拉新,活于留存”,互聯網產品生存法則。

產品爆發期時流量上來了,但用戶怎么留存下來卻成為了生死關鍵。產品與運營專家們會迸發出千般種方法換著花樣的來嘗試,但無論哪一種,都是在挖掘用戶的真實需求、個性化需求。雖然單個用戶對他們來說只是幾百萬分之一、幾千萬分之一,但這些用戶如果成指數倍的流失下去,平臺也害怕。所以,滿足用戶的真實需求、個性化需求,適當的時候讓用戶彰顯一下自己的調性,刷一刷存在感也是極好的。

歡迎指正。

 

作者:姜曉漁

來源:http://www.jianshu.com/p/47733bc6b0d5

本文由 @姜曉漁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個性化需求也好,真實需求也好,給用戶提供方便的才是最重要的。我遇到過很多APP讓我用微博啊、微信啊、QQ啊等快捷登錄,登我選擇綁定微博之后讓我再次設置用戶名、郵箱、密碼啊等等。我就很奇怪,快捷體驗在哪里?我為什么不直接注冊呢?和注冊流程幾乎一樣的同時還變相套取了我的微博信息。套路少一點、真誠多一點。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