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你的產品,還有可能性嗎?
一個工作人士的可能性,決定了你在職業發展中,是否能從事新的職業或方向,和是否能在原有工作或行業上獲得更多的機會。
產品的可能性,決定了你的產品進入發展瓶頸時,是否能拓展出新的業務方向,和是否能挖掘出新的運營玩法。
產品如此,人亦是如此。
進入正文前的幾個問題: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想先問幾個問題:
1. 你用ProcessOn(一款在線作圖工具,例如流程圖、UML等)結識過好友嗎?
2. 你用在行(知識技能共享平臺)求過職嗎?
3.你用天眼查(一款商業調查工具)查過你感興趣的公司的相關人員聯系方式嗎?
自證時間:說明一下,以ProcessOn、在行、天眼查作為例子,是因為這都是我親身經歷的案例,我有信心以此為例、且不被事后打臉。而使用ProcessOn中的那個小伙伴、在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為截圖,則是因為對其產品或個人的喜愛,算是一點小小的私心吧~
有的朋友可能覺得疑惑,不是講產品的可能性嗎?
這幾個問題,跟這個話題有什么關系?
其實,關系很大。
我先直接說明為什么吧:
- ProcessOn,代表的是【由工具沉淀內容、由內容引發社交】的產品可能性;
- 在行,代表的是【有償獲取深度交流,挖掘求職、交友機會】的產品可能性;
- 天眼查,代表的是【產品組合查詢、獲取相關人員聯系方式】的產品可能性。
現在,你應該能夠理解,我所列舉的這些例子,與產品可能性的關系了吧。
關于可能性的分析和思考
之所產生關于產品可能性的思考,起因于幾天前與一位產品小伙伴的交流。在交流中,他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感覺自己在做產品時,總是破不了局。
具體的感覺有點說不清楚,但就像有一層看不見的天花板壓在頭頂,讓我想不出來產品該怎么做到更好,也認識不到更厲害的人,更得不到更好的機會。
我該怎么辦?
他的問題,讓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共鳴——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尤其是在“畢業后從工作的第一家公司離職后”的那段時間。
于是,我也同樣問了他這三個問題。
因為在跟他的交流中,我們曾交流過自己覺得還不錯的產品,而他是知道并且用過這幾款產品的。
他先是很疑惑,為什么我要問這幾個問題。在我解釋過后,他感慨道:原來這些產品還能這么用!
其實很多產品小伙伴們,在產品成長之路上,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在某個領域長期扎根某個領域后,專業度不斷提升、經驗不斷積累的同時,也會喪失對于其他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長期負責某個產品后,對該產品的既定用戶、核心價值會越發熟悉和了解,但也會同時忽略對于產品的邊緣人群、新增用戶的重視度和觀察力。
這些問題,則會導致產品在發展期間和產品經理在從業期間,在度過初期的高速成長后,進入【發展困境】。
對于產品來說,產品的發展困境,就是產品和公司業務度過了高速發展期,進入穩定期甚至是瓶頸期。
這個時候,不知道產品該如何繼續迭代,也不知道業務該如何拓展。
但是,已有業務和產品還在穩定運行或盈利,因此又不敢隨便進行試錯,擔心因此喪失掉已有的用戶和盈利。
對于產品經理來說,產品經理的發展困境,就是長期從事某個領域,或長時間負責某個產品,對于該類產品及其所在領域,有了一定的經驗和認知。
但是,因為長時間未接觸其他工作、其他領域和業務,因此喪失了敏銳度和洞察力。
并且,長期與同樣從事該領域的人合作,人際關系變得單一而重復,無法了解到更多的新東西、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而擺脫【發展困境】的辦法,正是找到產品和自身的可能性。
產品和自身的可能性的重要價值
那么,產品和自身的可能性,能帶來多大的價值呢?
下面,我就以我基于自身需求的幾次可能性的探索和運用的經歷,來進行說明。
案例一:如何利用天眼查的產品可能性和社交產品,認識自己感興趣的人
以天眼查為例,來講講我如何借助天眼查、知乎、微信,加到了我感興趣的公司的CEO,并與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并且獲得了加入團隊的邀請吧:
最近,因為對一款產品及其業務很感興趣,很想跟這個產品的相關人員一起交流一下。
于是我先找到這家公司的官網,得到了該公司的公司名,然后在天眼查上查到了這家公司。
在公司的相關信息部分,拿到了一個手機號和一個郵箱。
接著,我又通過微信搜索該手機號,查到了這個聯系人的微信昵稱,并且確認該微信昵稱與郵箱前綴的相似程度很高,確定這個手機號綁定的微信號,是這個公司的相關人員。
然后,使用該微信昵稱,在知乎上進行搜索,查到了很多相似用戶。
通過逐個點進去查看,發現了我要找的目標人物,而且是這家公司的CEO,并且知道了他的真實姓名。
在瀏覽了他的知乎動態后,發現跟他有很多相同的興趣點。
于是,我申請加了他的微信,并且通過一些相同興趣的交流,引出了他交流的意愿;最后談到他的產品,并講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也基于產品做了一些簡單的交流。
之后,他還邀請我來公司附近坐坐,一邊喝咖啡一邊詳談。
我也在跟他線下面談之后,得到了他的面試邀請,并最終拿到了相關產品崗位的Offer。
案例二:我自己如何拓展一款SaaS產品的可能性
我在產品從業期間,曾負責過一款面向運維人員的SaaS工具產品。當時,產品通過近三個月的密集迭代和深入運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規模。但在度過高速增長的階段后,無論是產品迭代還是運營推廣,都進入了瓶頸期。
首先,基于【幫助運維人員提升監控的效率、報警及時性】的產品核心價值,在現有技術能力下,我們已經完善了所有的相關功能拓展,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
其次,通過與幾個大的面向運維人員的微信公眾號、技術社區、百度推廣的持續合作,這幾個渠道能夠導入的用戶流量,已經基本被吸納完,無法再帶來持續的可觀流量了。
而通過內容推廣的方式,帶來的產品轉化又非常有限。我和其他運營小伙伴,都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通過運營推廣,引入更多的用戶和流量。
這個時候,大家都有點迷茫,同時又有點焦頭爛額。
要知道,產品迭代的停滯、運營推廣的止步,基本等于業務生命力的喪失,以及下一輪融資的難度變大。
于是,我開始瘋狂的頭腦風暴、在互聯網上拼命地查詢信息和資料,只為了想到一個拓展的可能。
這樣沒有明確目標的搜索,自然沒有任何收獲。
盲目搜尋無果后,我回歸到自身的產品繼續分析:我們的產品,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形態?是否有相似的形態,可以成為我們的發展參照?
最終,我分析出來的結果是:我們的SaaS產品,是一款“通過工具圈定一批垂直領域的技術人群”的工具型產品,它的最大可能性,在于“使用該工具的運維人員”。
因此,但因為他們的運維和報警信息,屬于隱私信息,是無法用于內容生產、沉淀的,因此不能借此拓展內容社區。
但是,這些運維人員對這款工具產品的持續使用,使他們駐留在這個平臺上, 因此或許可以嘗試To C經驗分享和To B咨詢服務。
而這樣的產品形態,市面上的可參照產品,不是ProcessOn、易企秀之類的“工具+內容”產品,也不是石墨文檔之類的“to C+to B”的工具產品,而是嘗試類似于在行的“to C經驗技能分享”業務,以及類似于廣告設計公司的“to B運維服務”業務,并且基于此業務拓展,調整產品形態和功能架構。
并且,每一個運維大牛開通了該服務,都可以借助他的技術知名度,針對運維人員做一次針對性很高的運營推廣。這會持續為產品帶來更多的流量和用戶。
雖然最終,因為職業調整的原因,我沒能將自己拓展出的可能性落地到產品中。但是,借助這一次的思考和探索,我對于產品的可能性,已經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和重視。
案例三:如何利用在行的可能性,得到更高效、更快速的面試機會
最后以在行為例。
在2016年中旬,我經過多番思考后,最終下定決心要離開北京,并且向當時所在的公司提交了離職申請。
當時列入備選的城市,是西安和成都。
于是,我在拉勾和Boss直聘上,捋了一遍成都和西安的所有互聯網公司,從中選擇我感興趣的公司,對其業務和產品做了一定的分析梳理。
接下來,我分別在西安、成都呆了半個月。一邊熟悉這個城市、看看是否適合自己的長期定居,一邊為求職和面試做準備。
期間,我從在行上選擇了幾個對應公司的產品總監或運營負責人等大牛,與其線下約見,請教相關的問題。
線下1-2個小時的請教時間,一般只有前半段時間,是大牛給我傳授相關問題的解決之道和經驗。而在后半段,我則通過充分的提問時間,向其咨詢關于他所在的公司、產品,以及該業務在該城市的發展潛力等問題。
在充分的交流和請教中,我也盡量向其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學習能力。并在之后,請大牛幫忙看看我的簡歷。
通過這種方式,我得到了幾位大?!局苯訋屯平o部門負責人】或者【幫助轉推給其他公司朋友】的機會,并且在最后加了他們為微信好友。
有了他們的幫助,不僅我的簡歷跳過了人事部門篩選、更快進入了用人部門篩選,而且面試的安排也快了不少。最后,我也順利的拿到了幾個我想要的Offer。
以上的幾個親身案例,讓我得出了以下的思考和總結:
- 基于自身需求,利用好一些產品的可能性,對自己會有很大助益;
- 在做產品時,要注重培養產品的可能性,避免在發展瓶頸時束手無策;
- 在自身的產品經理職業發展中,也要著重培養和挖掘自身的可能性,不要在前期就將自己局限于某個狹窄的領域或某個產品的局部功能上。
如何挖掘和培養產品和自身的可能性?
那么,產品的可能性,具體該如何培養和探索呢?
要基于你的產品的核心價值和業務形態,去做深入挖掘和探索。
例如,思考你的產品在什么場景下、聚集什么人群、人群能夠產生何種價值,以及在市面上探尋是否有類似的業務形態,可供你作為參考。
那么,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的可能性,又該如何挖掘呢?
很簡單,在產品從業初期,除了著重完善自己的能力架構,要盡量多涉足和了解其他業務和領域,并且多參與業務。
例如,以自己參與、負責的產品和業務為基點,去了解同類型的產品和業務、相似的產品和業務、相關的產品和業務,以及同一個大類、同一個領域下的產品和業務,然后不斷拓展到更多不相關的產品和業務。
通過與相關領域的人士主動結識和請教,以及主動去深入思考、研究,加深自己對于各種產品、業務的理解。
同時,產品經理在工作中,也必不可少的會與多個部門協作。利用好這樣的機會,在產品工作有余力的情況下,嘗試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其他部門的工作中,看看自己是否具備相應的能力和匹配度。
例如,可以參與運營人員對于運營方案的探討,和市場部門對于推廣活動如何落地的工作安排,去近距離觀察、了解甚至參與,看看是否是自己感興趣和有相應的能力。
最后
關于可能性的思考和分析,就講到這里了。
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者:Aaron暖塵,個人公眾號:產品經理NEXT
本文由 @Aaron暖塵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謝謝你的分享,希望以后能看到你更多的好的內容的分享。
感謝分享。那就現學現賣吧!到你公眾號要一下你的聯系方式!
?? 很實在 占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