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社交,工具類產品還能做何轉型?

5 評論 12186 瀏覽 148 收藏 16 分鐘

文章對工具類產品的的幾個轉型方向展開分析,一起來看。

其實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都是工具,因為他們都解決了用戶的一些需求和問題。比如微信解決了聯系和社交的問題,今日頭條解決了用戶無法準確快速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新聞的問題等等。所以從廣義來看,它們都是工具。但是從這些工具解決問題的需求和場景來看,可以將這些產品分成兩部分。

第一類就是大家討論最多的——純工具類APP

它的特征就是鏈接的需求和場景單一。比如說美圖秀秀和墨跡天氣,美圖的需求場景就是用最簡單快速的方式把照片變得好看;墨跡的需求場景也是最快捷地知道天氣訊息;

第二類也就是非純工具類APP

這類APP鏈接的場景和需求非常多,就比如微信鏈接了人和社交、生活服務,而這個生活服務則包括了幾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購物、打車、付費等等。

引用“王凱:支付寶、美圖等工具產品的發展趨勢”

今天我們就主要討論純工具類產品的出路

首先來看下純工具類產品遇到的問題:

  1. 使用頻次很低
  2. 使用時間很短
  3. 用戶忠誠度低,產品可替代性強,流失率高
  4. 門檻低,難以形成壁壘
  5. 有良好的商業模式

這幾個問題幾乎是所有工具類產品的通病,包括美圖這種月活上億的頭部產品。那么針對這幾個問題有什么解決方案呢?

1. 做社交

社交,已經成為了大部分非社交類APP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因為社交可以增加人與人的互動,在互動中自然會增加使用時長和頻率。而如果這種互動頻繁而且深入,還可以將用戶沉淀固定在平臺之上。對于用戶忠誠度的培養也很有效。但是,并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社交。對于一些不適合社交的產品,強行社交其實是去傷害用戶。比如支付寶一直想去做社交,進行了很多的嘗試,都沒能讓用戶在支付寶上沉淀社交關系。

就拿支付寶舉例子說明,為什么有些工具不適合做“人與人溝通”這種社交方式(支付寶還是有成功的非溝通類社交嘗試,在后面會提到)

首先想一下,支付寶里的社交對象都是誰?都是從手機通訊錄里導入的熟人,這些人在微信上都已經是好友了,我為什么不在IM功能很強大已經習慣了的微信上聯系,而去支付寶里聊天?這種聊天場景是很少的。因為熟人社交已經有很強大的微信了,幾乎不可能再有與之抗衡的產品,所以從熟人導入社交,在開始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其次再想一下,你進入支付寶的場景是什么?主要是用它的服務。支付寶現在的主要功能是作為一個人與服務的連接器,這些服務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對于這些服務,用戶只是想要低成本高效率地去完成,并不想要那么多麻煩的社交。試想一下,你只想去線下的營業廳交個錢然后趕緊去做自己的事,可這個時候旁邊一直有個人纏著你說話,你會有什么感覺?支付寶的社交,其實是對用戶的一種干擾。

最后再想一下,其實支付寶并沒有一個準確的用戶群體,作為一個國民級APP,它代表著一個國度,而不是一個小的社區。如果去做社交和社區,如何定位這個社區?沒有清晰定位就意味著這里魚龍混雜,誰也不知道怎么介紹這個社區,誰也不知道這個社區是干什么的,那自然也就不會占領用的心智。

所以支付寶做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社交,是注定失敗的。那么什么產品適合去做社交呢?這個問題其實是不好回答的,但是,一款產品如果在剛開始有社交基因和社交定位,那么做社交就是一件自然而然很討喜而不是討厭的事情。就比如網易云音樂,在創始之初就是帶著“社交+音樂”的定位,另辟蹊徑的培養了邊聽歌邊看評論的用戶習慣,所以雖然它起步晚,但是能一躍成為巨頭之一,而且用戶的忠誠度和粘性極高。如果想做一款純工具類APP,在產品設計之初加上一點社交基因,對于產品的長足發展是很有利的。

不過支付寶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做“社交”,那就是輕量游戲。

2.做輕量游戲

支付寶的輕量游戲是什么?螞蟻森林、小雞莊園等等。因為不好界定這兩個東西,姑且叫他們輕量游戲好了。一經推出,就火爆起來。我想支付寶的用戶啟動頻次和使用時長通過這兩個游戲應該上漲了很多。本質上,他就是當年火爆大街小巷的搶車位、開心農場等小游戲,但是它并沒有開發出更多的玩法,目前的玩法和功能還太簡單,而且入口做的比較深。但至少已經可以看到支付寶在從這些輕量游戲下手,彎道切入用戶社交圈中的意圖了。

輕量游戲有一些特征:

  1. 玩法、規則簡單,進入成本低
  2. 單次時間少、啟動頻次多,很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生活的節奏
  3. 越多好友參與效果越好,引起用戶的自發傳播
  4. 會引發人的競爭欲望

這幾個特征都是讓用戶上癮的關鍵點,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每天很早就起床去采摘自己的能量,去偷別人的能量。因為它足夠輕,輕到已經成為用戶生活中的一部分都不會被察覺;而又因為它時間短,頻次高而不會擠占用戶的常規時間安排,讓人不自覺沉溺;朋友越多能夠偷到的東西越多,也自然讓用戶有“安利”朋友一起玩的念頭,這種熟人間的自傳播是有病毒性的,轉化率很高,效率也很高;而一切的源頭,還是因為勾起了人內心的一些欲望:占有欲、偷竊欲、競爭欲等等。只要能夠提供用戶一個秀場,那么必定有很多人入場來玩。

輕量游戲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很多工具類產品可以去嘗試的一種輕社交方式,也可以很好的把線上的輕游戲轉化到線下的用戶傳播中去。比如說美圖秀秀可以做“女神化妝桌”的輕量游戲,通過P圖可以積累虛擬貨幣去購買虛擬化妝品,然后呈現在自己的主頁上,也可以去看好友的虛擬化妝桌上都有什么東西。這樣比強行去做社交要緩和得多,也更能受到用戶的好感。

3. 做內容

做內容其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比如炒股理財類的APP。你在投資理財的時候,如果被人給你提供最新的資訊和一些專家的建議看法,你會拒絕嗎?所以做內容很多時候是用戶本身的強需求。

做內容和做社交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內容而沒有社交,就變成了一個資訊平臺。資訊平臺也只不過是強行給自己的工具續了一秒,對于長期來說也沒有用,畢竟還有更專業的資訊平臺,可替代性太強,不能解決用戶轉移的問題;只有社交而沒有內容,則是一個通訊的工具,用戶的使用時長不夠,從長遠來看也是不利的。

做內容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增加用戶使用時長(當然也是一部分用戶的真實需)。而一旦使用時長增加了,廣告營收自然就增加了。你每次點開墨跡天氣,整個流程不過20秒,廣告最多曝光兩個,你都會覺得很煩。但是,如果你因為閱讀,使用了10分鐘,曝光5個廣告都不會覺得很多。而如果使用時長超過30分鐘,甚至四五十分鐘,能夠帶來的廣告數是驚人的,這就是內容的好處。特別是現在的信息流廣告,用戶的反感度低,轉化率也很高。而如果不做內容的話,這些廣告根本就無從談起。

還有我覺得做內容之后,才會有更多的可能去做其他的事情,就比如培育用戶群體之后再去做電商體系,就會過渡得很自然。

至于說先做內容還是先做社交,這個問題并不是一棒子拍死的。不同的產品應該有不同的策略。比如說網易云,就是先做社交(評論區的互動),之后才開始做雖然叫做“好友”但是里面都是PGC內容的類微博功能。而WiFi萬能助手,在剛開始沒有社交基因的,就實先從內容做起,在首頁推送資訊增加用戶在頁面停留的時間。所以,天生有社交基因的產品,可以從社交做起再做內容,沒有社交基因的則從內容做起,再過渡到社區的搭建。內容+社交,這一套組合拳,才是增加用戶粘性的殺手锏。

4. 做電商

這其實也是一個很自然的想法。比如說小紅書最開始只是做一個內容社區,養成了一批忠實的用戶群體。做電商,看起來是與初心南轅北轍的,但實際上,這是挖掘了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用戶看美妝攻略、干貨,最終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買到適合自己的,性價比高的可以信賴的產品嗎?最擅長這方面的不就是小紅書嗎?所以這其實是內容+社區形成后的一條很好的變現方式。

再來看美圖秀秀,美圖秀秀現在還處于純工具產品階段,還沒有進行大改版。但是如果改版我認為應該先從內容+社區做起,平臺上現在并沒有形成社區氛圍,也就是沒有形成用戶對平臺的情感。如果今天美圖秀秀死了,換成了另一家公司去做P圖軟件,用戶會毫不猶豫地轉移陣地。這就是沒有形成忠誠度和情感的結果。而只有通過內容+社區改變了用戶對平臺冷冰冰的認知后,才會對平臺產生情感,有信賴感。

就比如網易云的云村、村長、云音樂小秘書等,這些有人情味的設定,讓網易云和用戶之間產生了共情,所以網易云商城中的網易云周邊總是賣脫銷。

美圖的用戶群體其實很好培育,幾乎聚集了所有對美有追求的女性,這是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而且都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在做好社區之后,加上美妝的商城,這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是美圖的一個很好的商業變現的嘗試。

5. 做服務

其實服務的說法最開始就是王小川提出來的,他在極客公園的大會上根據自己做搜狗輸入法以來的慘痛教訓總結:工具產品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從工具切換到服務”。為了便于理解,我舉個例子:

他認為扳手在互聯網時代不能僅僅只承擔“擰螺絲”的需求,扳手在具體的使用場景中,施工人員可能會抱怨太磨手(假設市面上還沒有手套),這時候扳手可以結合用戶需求、具體使用場景做手套,更好的滿足用戶使用場景。搜狗瀏覽器、智慧搜索都是源于這個思想,然后利用搜狗輸入法把它們串起來。
我們先拋去用戶體驗方面的爭議,我本人是認同他的理念,當然不代表認同他的一切做法,原因我們稍后講。
支付寶和搜狗輸入法都是工具產品順利連接服務的代表,并且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是工具產品領域里面第一等分類。

引用“王凱:支付寶、美圖等工具產品的發展趨勢”

以上的內容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就跟傳統行業轉型,從單純地賣產品轉化成為賣服務和賣解決方案一樣,將自己的產品線或者說業務線不斷延伸,才能夠賺更多的錢。因為沒有人比你更專業,你除了賣產品,還可以賣最專業的服務,這對用戶來說并不是負擔,反而是一種減負,幫助用戶更快地解決問題。這也是用戶的真實需求。所以說,我們在做產品轉型的時候,很多時候跟著用戶的延伸需求走,也是可以的。

以上是我的粗陋見解,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多多指。

 

本文由 @路小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沒有分清社區和社交。。。社區是解決內容需求的,社交成分很少。好吧。。這是篇兩年前的文章了,到現在工具類產品轉型還是沒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案,誰能解決誰發財

    來自北京 回復
  2. 沒有內容,哪來的社交呢,網易云音樂的評論就是社交嗎,并不是吧,社交的關注點是人,而非評論的內容,網易云音樂自身就是產生的內容。

    來自江蘇 回復
  3. 寫的很棒,受益匪淺

    來自上海 回復
  4. 產品設計的瓶頸就是思路問題,很有收獲。

    回復
  5. 產品也有類似的轉型問題,先給你點個贊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