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方面,談 To B 互聯(lián)網產品的幾大坑
作者根據自身工作經驗總結了B端產品常見的幾個坑,希望能夠大家?guī)硇┙梃b。
本文大綱如下:
筆者也算是長期從事互聯(lián)網ToB產品工作了。經歷12-15年互聯(lián)網在各個領域的C端高歌猛進和15年末開始的資本寒冬,也見證了“B端業(yè)務元年”的開始。正所謂“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
在16年以前,互聯(lián)網圈是不那么重視B端業(yè)務的。
為何呢?
試想象:同樣的資源和人力,如果投向C端市場能獲得更快的增長、更高的估值,干嘛要投向B端?
在大眾市場里,互聯(lián)網公司面對的是獨立的個體,只要祭出“免費”、“補貼”的大招,容易形成羊群效應,吸引一批羊毛黨,等用戶量上去之后去粗取精留下忠實用戶,然后擴大用戶群、提高ARPU值。接著,拿著用戶數(shù)和活躍度數(shù)據,再編造一個動人的故事吸引投資人買賬,錢到賬后繼續(xù)燒錢擴大用戶數(shù)、提高ARPU值。走完A、B、C、D輪,然后上市套利或者到BAT輪、孫宏斌輪,順利的話一兩年就能變成人生贏家。
同樣的招數(shù)用在B端上…額,啥?!一年還拿不到3000個客戶?!但是這種情況在B端業(yè)務上再正常不過了。
放眼全國,社交、電商、O2O、游戲、互金,哪個不是在C端先做起來的。只不過C端把幾乎所有玩法都玩過了,把容易做的領域都做了,BAT也把能吸收進隊伍的同行給吸收了,終于把肉都吃完了,所以才開始啃骨頭。
做B端太苦太累,不能隨便吹牛逼,即使吹了短期內也不能實現(xiàn)。
下面就說說B端的牛是被哪些傻大坑打臉的(當然,筆者見識有限,所以能談的僅限于自己了解的、較為普遍的B端,而且不含釘釘、友盟這種模式較接近于C端的產品):
一、產品
B端上量慢,初期難吸引到優(yōu)秀的產品經理。大部分產品經理自帶傲嬌屬性,經過喬布斯、雷布斯等各種大神的洗腦,多少帶著改變世界、影響億萬人類的的夢想,哦不,幻想。所以相比于C端,從事B端這種費力不討好、使勁卻不上量的行當?shù)腜M數(shù)量較少,能叫得出名字的牛人就更少了。
大家都知道喬布斯、張小龍、雷軍、小扎這些人物,B端呢,幾乎叫不出什么大神的名字。在初期,情況更是如此。
且不論有沒有牛逼的產品經理,即使有,多半也白費——做出來的產品不具有快速傳播性,如何證明自己牛逼呢?
B端產品對商業(yè)思維要求總體比C端高,而大部分產品經理是欠缺的。
B端產品與C端產品最大的不同在于:C端產品更重視體驗,而B端產品著重為客戶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價值。
以微信為例,大家都看得到其app簡潔的UI和流暢的交互、合理的關系鏈處理和克制的信息傳播機制,這些是C端看重的。而到了B端——微信公眾平臺——就完全不同了:這是一款面向品牌、商戶、媒體和個人的產品;它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能便捷地完成文章的編輯、信息的推送,以及生產的內容如何變現(xiàn);所以哪怕它的體驗不那么好,只要能給客戶帶來價值,就會有人用。
長久以來,不少同行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只要產品的體驗做的好就會有用戶。在產品體驗不好的年代,這樣的想法并沒有錯,但是到如今大家的產品體驗都不差的情況下,做好體驗只是基本要求而已。
在B端,純做體驗更是行不通。
如果你的產品不能提高客戶的組織運行效率,不能幫助客戶掙更多的錢,如果你不關注客戶所處行業(yè)的情況,不了解客戶關心的核心價值問題,是難以做出一款合格的B端產品的。
不知道競對的關鍵邏輯,想抄都難。對于B端PM有一種悲傷,叫做競對就擺在眼前,卻搞不到賬號和密碼。C端產品用手機驗證碼或者密碼,分分鐘注冊、登錄體驗,分分鐘理清信息架構和產品關鍵流程。
但是B端就行不通了,不少B端產品——特別是行業(yè)屬性較重的B端產品——通常是需要在注冊時提交相關資質的,比如營業(yè)執(zhí)照、法人身份證、行業(yè)相關的證書的。作為互聯(lián)網公司,當然是沒有的。
(筆者不會告訴你可以在網上扒圖然后找UI同學P,接著上傳申請的)
在市場和銷售不能提供支持的時候,只能自己想辦法做競品調研,手段包括但是不限于假扮客戶套取信息、走訪競品出沒的場合并近距離觀察、(僅限土豪)買幾套競品放在公司等等。
等到銷售與目標客戶的關系熟絡了,就能直接到客戶現(xiàn)場進行體驗,如果客戶對你的產品感興趣,還有可能實現(xiàn)策反的目的。當然這些都是后話,在初期要分析競品,特別是分析多個競品,其實難度不小。
客戶需求難統(tǒng)一,需對大客戶做定制方案。C端產品的平臺方話語權較大,在產品匱乏的年代,平臺方做啥用戶就用啥。而B端產品的平臺往往是乙方的角色,當孫子的情況較多。
很多時候為了拿下客戶,不得不做一些退讓和妥協(xié),依照客戶的要求做定制化的開發(fā)。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不但占用了平臺方的人力資源,拖慢整體的進度,而且會對產品本身的通用性造成沖擊,不利于后期的推廣。
對于平臺方而言,如何平衡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是個技術活。
初期難以實現(xiàn)數(shù)據指導產品,銷售人員的一面之詞難以驗證真?zhèn)?。B端產品的銷售和運營較為強勢,他們與客戶接觸得最多,同時背負著公司的銷售業(yè)績任務,所以經常會以客戶要求為名對產品提出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至于是否真的是客戶的需求,PM并不能每次都知曉。
由于產品本身的特性,要達到一定的量級需要較長時間。而銷售人員逐利的特點使這個群體變得短視,為了達到銷售目的甚至不惜犧牲產品的長期發(fā)展,這與產品工作需要做長遠的規(guī)劃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在數(shù)據本身具備分析價值和指導價值之前,PM如何反駁銷售人員的要求,堅持對產品有利的方向,做好各方溝通對于PM而言非??简災芰Α?/p>
二、財務
開展B端業(yè)務第一關就是資質。不少行業(yè)不是想開展業(yè)務就能直接開展的,比如開餐館得先有餐飲服務許可證,開展儲值卡業(yè)務得先取得許可等等。如果沒有相關的資質,在公司業(yè)務模式上就面臨著法律風險,而且一旦用戶提出開具相應發(fā)票的請求時,公司營業(yè)執(zhí)照上的服務范圍沒有相關業(yè)務,也開不出發(fā)票。
在地稅時代,開具營業(yè)稅發(fā)票是相對隨意的,反正稅務局查得不嚴,即使查到了,處罰也不太嚴厲,跟經濟利益相比不算什么。所以各個公司在創(chuàng)建初期,打擦邊球、鉆法律的空子,或者隨意開發(fā)票的情況也比較多。畢竟公司的第一要務是保證生存和業(yè)務增長,等到做大那天在慢慢規(guī)范也不遲。
可是到了國稅時代,要求開具增值稅發(fā)票,稅務局監(jiān)管嚴格了許多。資金來源、開票、合同抬頭不一致的情況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將重重罰款。曾向財務同事了解過,在北京一旦查出一張違規(guī)發(fā)票稅務局罰款20萬。以互聯(lián)網普遍薄利的情況來看,要做多少業(yè)務才能掙回20萬?
資金、發(fā)票、合同一致還沒完,遇到一般納稅人的客戶會要求開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不同行業(yè)的專用發(fā)票稅點不同,還需事先弄清楚。一旦普通發(fā)票/專用發(fā)票錯開,往往會被客戶退回要求重開,那么就涉及到發(fā)票紅沖。
(所謂紅沖,指的是客戶出具拒收證明,把原發(fā)票寄回給開票方后,開票方開出紅字發(fā)票,將原來的發(fā)票作廢。)
紅沖之后,還需要給客戶重新開出藍字發(fā)票。這些操作,除非是大公司或者土豪公司購買了電子發(fā)票和財務系統(tǒng),否則由人工來處理會平添各種繁瑣流程。
和發(fā)票相關的,需要事先明確的點是稅點誰交的問題。
甲方客戶一般會要求乙方交稅點,但是如果在合同里約定了,由甲方繳納也沒有問題。需要繳納的稅通常包含所得稅和增值稅,不少O2O公司為了獲取更多用戶和更高的流水,往往會使用代收代付的方式,將所有的收入或者大部分收入都給服務人員,這樣可以少繳納增值稅。
但是即便如此,還是需要繳納營業(yè)稅的。
(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O2O公司在規(guī)模做大之后要么盈利困難,要么高額收取信息服務費了吧)
最后一項和財務相關的是收入核算。不少B端業(yè)務都是靠合同維系的,小的公司沒有專門的合同管理系統(tǒng),而且話語權較弱,所以只能通過紙質合同完成流程。要進行紙質合同的管理,不但需要公司流程的配合和規(guī)范,還需要財務、法務專人管理合同,每月、每季度核算收入情況。
另外在發(fā)現(xiàn)欠款的時候,得催促業(yè)務部門和客戶方協(xié)調安排打款事項;收入款進賬后,財務人員還得查詢銀行流水,確認收入到賬。
三、法務
如上所說,2B業(yè)務一般會涉及到合同。筆者和好幾個主流互聯(lián)網的產品經理了解過,業(yè)內同行往往都按業(yè)務線或者項目線劃分負責不同的項目,所以前后端包括產品、運營、市場等資源,也常需要和法務同學一起敲定合同。
流程往往是PM發(fā)出合同模板擬定需求給法務,法務根據需求擬出草稿,和事業(yè)線PM協(xié)商一致后投入使用,如果使用過程中有問題,再根據實際情況對合同模板進行迭代以適應市場需求。
如此就會造成不同的客戶使用不同版本的合同簽訂的問題,如銷售環(huán)節(jié)配合得不夠給力,很容易張冠李戴,給客戶留下不好的印象。
其次,凡是上規(guī)模的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法務,您家法務生猛,別人家的也不賴,誰在生意場上不是維護自己的利益呢。所以發(fā)生一言不合的情況時,很容易演變成雙方法務隔空罵戰(zhàn),一來二回在word修訂位置上滿是各種批復和修訂記錄。
如果是不著急的項目還好,拖著就拖著。如果是遇到著急的項目,特別是如果客戶公司的商標非拿不可,下一個坑還等著用這個坑作為誘餌,就難辦了,銷售部、市場部和產品部在老板的壓力下都需要做出努力(去和法務撕逼:業(yè)績不好,都怪法務咯!可是法務也冤啊~風險誰來扛?出事了誰去坐牢?這些都是不是業(yè)務部門能說的算的。)
正規(guī)合同里都會有些個滯納金啊、違約懲罰啊、付款要求這些財務條款。甲乙雙方合作愉快的情況下,不太會有哪一方發(fā)生違約的情況。但是如果乙方服務不到位,甲方就容易故意找茬,拖欠款不付或者少付多時常見的手法。特別,如果乙方希望長期做甲方的生意時就非常被動,不上不行,強上也不行。這時就苦了關系維護的同學了,各種陪笑…都得上,否則錢拿不回來整個公司的日子都不好過。
四、銷售
在2B業(yè)務中銷售的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地推、電銷和KA。從前到后,人員成本越來越高,人員的穩(wěn)定性越來越好。
地推一般適用于目標用戶量大、獲取難度較低、獲取流程短,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進行客戶維護的情況。鑒于前幾年C端業(yè)務大量使用這種方式,這種銷售手法儼然成為大家都(hao)喜(yang)歡(mao)的一種方式。下載app、掃碼加關注送個禮品啥的,到處都是,有時走完一條街能薅好幾個禮品,看好幾群露腿露胸的妹子。
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冷靜,單純的用戶量數(shù)據意義已經不大,轉而更加看中用戶活躍度和ARPU值。
所以用禮品換用戶的手段已經行不通,更何況B端客戶和用戶不一致的特點決定了,即使地推送禮品也無濟于事——一大波禮品送出去了,卻沒幾個到關鍵人手上,即使到了關鍵人手上對方也無感。
電銷適用于目標用戶不太明確,需要進行快速覆蓋篩選出有效客戶的情形。由于沒有面對面的溝通難取得潛在用戶的信任,所以推廣效率低。比如我們經常接到推銷保險、理財?shù)碾娫?,往往還沒聽完對方說什么就回答“不需要”或者直接掛斷了。行業(yè)內普遍每個銷售每天打150-200個cold call,而平均轉化率為2%甚至是更低。正是因為門檻低、效率低、工資也低,所以電銷的人員流動率很大。地推、大客戶銷售都可能產生優(yōu)秀人員,而電銷幾乎沒有。特別是對B端的業(yè)務,電銷效率就更低了,C端廣撒網還能撈一些客戶,而要撈到B端關鍵人,概率要小得多。
成本最高的是大客戶銷售。為了能和B端客戶的關鍵人拉近關系,大客戶銷售的人員素質要求較高,不管是從客情角度看還是從學識角度看,對客戶所處行業(yè)的洞察、對關鍵人喜好的把握,以及長期在一個客戶身上投入精力以獲取客戶的信任,都要求銷售人員有相當?shù)哪芰?。所以招聘大客戶銷售的前提是產品利潤較高,否則是不足以養(yǎng)一群銷售人員的。
要實現(xiàn)B端業(yè)務的規(guī)模擴張,需要建立人數(shù)龐大的銷售隊伍,所以在銷售上B端業(yè)務是較難實現(xiàn)邊際效用遞減的。除非老客戶的流失率維持在低水平,或者行業(yè)利潤超高(國內不重技術壁壘,這種情況也少),否則一般公司難以拿出這么多資源來養(yǎng)人。
五、市場運營
由于C端常規(guī)的市場運營手段難以在B端施展,而擅長于B端市場運營的人難以尋覓,所以B端市場運營是坑中的巨坑。但凡入此坑者多半會因推廣效果不好而郁郁寡歡。
首先是通過運營獲取客戶的難度極大。如果是依賴于自身來獲客,是很難觸及大客戶中的關鍵人的。
比如C端常用的換量。且不說做企業(yè)業(yè)務做得好的公司不愿意把自己的客戶拿出來換,即使愿意也完全和C端的換量不是一個邏輯上的事情。B端業(yè)務的流量比C端差得多,很多平臺壓根都達不到換量的最低標準,換不換都沒有太大的差別。
第二,SEM。這和SEM本身關系不大,雖然競價的人多了會水漲船高,但是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B端業(yè)務性質。B端的關鍵人數(shù)量少,而且通過SEM的入口來的客戶往往質量不高、需求不大。畢竟哪個成熟的、規(guī)模大的公司手上沒幾個長期合作的供應商啊。所以投出去的SEM費用都被無效的點擊消耗了。
第三,活動。這對于B端業(yè)務是最無厘頭的。前幾年O2O大火的時候,只要肯燒錢,一個活動能撬動十萬、百萬,甚至是千萬的用戶。但是在B端,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fā)生的,結果只會是白白花錢好處都讓羊毛黨薅走。
第四,展會。影響力較大的展會確實還是有一些效果。但是我國人民太喜歡辦個展、開個會啥的,硬是把展會變成了行業(yè),所以各類展會層出不窮,變成舉辦方自嗨和獲利的手段。參加低規(guī)格、低質量的展會只會是浪費時間、浪費錢。
如果靠自己不能獲取客戶,靠別人呢?答案是可能也不行。好的資源方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利益拿出來分享的,即使愿意,要價也是很高的。另一方面,如果資源方不給力,頂多只能帶來低質的客戶,和自己獲取客戶相比沒有明顯的好處。
最后再說說B端的內容運營。其實這個話題本身是沒什么可說的,因為市面上就沒有做得好的。
試想象,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讓B端的關鍵人都來關注,而且還自傳播引來更多的關鍵人,這可能嗎?
所以這類新媒體賬號注定了增長緩慢的命運,也注定了不能成為大號,不管發(fā)多少文章閱讀數(shù)都非常有限。
六、總結
B端在去年變成香餑餑,不是因為它本身就是,而是因為C端的人口紅利已經消失殆盡,資本和市場自動轉移關注到難啃的企業(yè)業(yè)務上。要想短期內將一個B端業(yè)務做起來,除非有好的模式,否則是不可能的。其中的坑和苦逼,行業(yè)內的人都懂。此處列舉一些,有時間再慢慢補充(坑太多,說起來都是淚啊啊啊~~~~)。
作者:霹靂,微信公眾號:產品霹靂
本文由 @霹靂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xié)議
作為一個B端產品,每天被大量時間討論用戶體驗如何,確沒有花大量時間分析行業(yè),分析銷售打法,客戶價值,IT架構,
作為一個B端運營狗,表示要哭
作為一個搞ERP出生的B端的產品經理,去面試天天被要求用戶體驗,面試人裝B的和我大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不和我談業(yè)務,問我會不會PS,我也是心累了,都不想干產品了
TO B其實到還好了,TO G 產品(教育)都在炒噱頭、概念。
產品價值不重要,反正不用,產品價格更不重要,反正錢不是自己掏。
從業(yè)這幾年真是折磨。
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都要研究合適的打法
說的很接地氣,跟現(xiàn)實開發(fā)運營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基本一樣……
謝謝作者大大和評論區(qū)的大大,看了你們的交流,以后找工作再也不關注B了
做B端的產品也有優(yōu)勢,比如更多接觸商業(yè)的計劃,更多外部溝通可以了解多個行業(yè),鍛煉需求控制的能力等等。所以沒必要一棍子打死。
曾經做c,最近半年開始b,文中提到的各種坑全都趟過了,每個客戶都是給錢的爺,各環(huán)節(jié)都有定制化需求,又無數(shù)據支撐,使用場景評估,各種摸索
一起探索,握手~
對這一段深有同感,“在B端,純做體驗更是行不通。如果你的產品不能提高客戶的組織運行效率,不能幫助客戶掙更多的錢,如果你不關注客戶所處行業(yè)的情況,不了解客戶關心的核心價值問題,是難以做出一款合格的B端產品的”,目前公司感覺還有很多人在死扣一個像素的問題,真是心累。
握手~
作者對TO B產品的分析很有道理,對目前此類市場有較深的了解; C端產品普遍存在從公司主營業(yè)務潛移默化到電商;在這一改變中不乏有成功者,但大部分企業(yè)都在此處失?。凰惺欠褡鲭娚淌荂端每個產品應該深刻思考的;
B端產品在交互設計上有一定限制(個性化較強平衡各方利益時出現(xiàn)產品扭曲);導致上線之后沒法共用性推廣,且效果不理想;
一起探討~
B端產品表示。。。真的心累。。。有時候總在想要不要去C端嘗試一下。。。
我們進行了轉載。注明了來源和作者。請問有什么其他聯(lián)系方式么??梢曰ハ嘟涣?/p>
謝謝認可!微信號pe3lee
所以對TO B的產品經理有什么好的的建議呢,或者如何才能做好TO產品
我的經驗有限,暫時也沒有解決上面說過的問題的辦法。至于建議,要看具體關于什么了,如果是熟悉的領域還可以叨一叨。
本人目前做的就是B端產品。筆主說的坑我都遇到過。B端產品注重的是業(yè)務模式,商業(yè)價值,邏輯思維。需求來源一般是:重大需求一般來自BOSS,小需求來自市場,財務核算需求來自財務,行業(yè)風險需求來自風控,平臺問題來自客服。 ?? 感謝筆主分享!
哈哈哈,果然同道中人,都是被深深坑過的。
接上一條:
4.客戶需求難統(tǒng)一:我們當時的做法是 如果是核心流程上的,做成統(tǒng)一化功能;非核心的功能在一開始就設計成可配置化的。不然后面?zhèn)€性化需求來了,產品被改成什么樣都不知道了。
5.銷售一面之詞:這個情況確實普遍,但還是要靠pm來辨別,凡事以核心業(yè)務為基準。
以上不知道您怎么看?
從您說的來看,您已經有很多很好的見解,您提的問題我談談看法。1、關于優(yōu)秀PM的特質您說的都對。另外,PM還必須需要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是即使不做互聯(lián)網PM,也能在其它領域獲得成功的人。2、我所見到的B端的商業(yè)模式(B2B、C2B、B2B2C…)以“賣”為主——要么是產品,要么是服務,從“to”中掙錢,所以相對是清晰的;C端的玩法太多,只要能好好活著,多少都掙錢了吧,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3、競品分析的層次很多,即可以在戰(zhàn)略層做,也可以在結構層、框架層做,看怎么理解了。第4點,我覺得受到了您的啟發(fā),感謝!第5點,我們看ROI,倒逼銷售量化收益,這樣大家才能統(tǒng)一共識、在一個頻道上對話。
我還是新手哈 還需要向您們多多請教學習 謝謝您的回復和指點??
ps:相比而言 我更喜歡做B端產品??
B端更有市場潛力
喜歡歸納和邏輯性 ??
就產品方面的幾點想咨詢一下作者:
1.優(yōu)秀的pm:您覺得什么樣的pm是優(yōu)秀的B端pm呢?我的理解是:邏輯思維強,能快速理解業(yè)務,抽象業(yè)務流程 搭建業(yè)務模型
2.商業(yè)思維要求高:很多B端產品是有很強的線下業(yè)務支撐的,商業(yè)模式在產品啟動前應該已經是清晰的?相反,很多C端產品,功能雖已經成熟,但如何盈利仍不明晰
3.競品:一些小眾行業(yè)的B端產品本來就很少,可以說是沒有競品。所以競品分析對B端產品應該不是那么必須的?關鍵邏輯應該能從線下業(yè)務抽象出來?您覺得呢?
ps:因字數(shù)限制,沒寫完,煩請再看下下一條。
非常贊同,抽象業(yè)務流程和資源整合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產品一定是要可配置的,大客戶搞定制,小客戶可配置的靈活思路
嗯嗯。
不過因為經驗有限,對資源整合能力的理解和感受我還沒那么深,希望以后有機會能不斷學習進步~
我們也是在吃了幾次虧后,才明白過來可配置的重要性,凡事經過了,理解就更深了~
所以躺坑和犯錯不免是最好的老師 ??
?? 不能更贊同…… 一把幸酸淚
目前是B端業(yè)務線產品經理,筆者說的問題都有遇到,確實比較難
握手~
B端坑,感覺生無可戀啊
現(xiàn)在也是B端PM,確實難,實施起來,B端人員還不配合,一點點的在客戶那邊推,試運行,出了問題直接找你,面對面的說,而且也需要去了解客戶的業(yè)務需求,沒行業(yè)經驗,做的很吃力
就這幾天做競品分析可是要了我的親命了。。。要啥啥沒有 ??
倒是給是講講 解決方案…哈哈哈哈哈….
這可為難了,To B是慢工都不一定能出細活的;以后有新認識了再分享
身在B端做運營 一直沒找到突破點!之前一直做C端運營!想和你交流交流
句句戳痛點,作為B端PM眼角冒翔了
哈哈哈,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可以轉載嗎。。。
歡迎轉載,標明來源和作者即可。
B端想要玩好確實難度很大。本人目前是一個B端公司的產品運營。
經常有時有些高層推薦過來的資源讓對接,這個項目本身就具備了定制化的屬性,拿著皇上的口諭去找pm,pm一般先從用戶量來抨擊,說完用戶量,再說定制化,諷刺市場和運營沒有底線啥都接。最后之好兩邊妥協(xié),做一個差不多的東西出來。
其次,B端的玩法和之前積累的方法論差異較大,推廣無效,讓利無果。誠然,經常讓人懷疑自我。
因此覺得toB的業(yè)務對KA和企業(yè)間的關系的依賴較大。否則會經常出現(xiàn),合同簽了一堆,但沒有落地,或者中途擱淺的情況。
其中的不易,還是局中人最清楚。
同道中人,道出了關鍵問題
各個大客戶都有自己的需求,挖掘各個行業(yè)的真實需求很費時間
確實如此
1、說是坑,談不上,每個行業(yè)產品都有自己業(yè)務特點。
2、B端行業(yè),客戶,產品,業(yè)務模式,系統(tǒng)邏輯有其體系化的塔式矩陣支撐,需要從業(yè)人員長時間寂寞的積累客戶,驗證產品盈利模式,四平八穩(wěn)的前行,爆紅心理急不得,火候不到,老湯熬不出來。
您說的有道理,共勉
一起前行。
對我的幾點疑問,不知道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