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秘密”,為何墻外香?

5 評論 6002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核心提示] 同屬匿名社交類產品,國外的 whisper 和 Secret 模式是否在國內可以復制?國內匿名社交產品未受資本追逐的三大原因是什么?

  • 3 月 11 日,據媒體公開報道,匿名信息分享應用 Whisper 獲得 3000 萬美元 C 輪融資,估值 2 億美元;
  • 4 月 29 日消息,匿名社交分享應用 Secret 成功完成 1000 萬美元 A 輪融資,估值 4000 萬美元;
  • 4 月 23 日,匿名社交分享應用 Yik Yak 宣布獲得了 150 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不到 2 個月時間,若干國外匿名社交應用陸續被媒體報道受到資本的熱烈追捧,反觀國內的匿名社交應用同行,盡管在媒體和部分圈子內被討論的沸沸揚揚,但在資本市場則顯得冷清不少,大部分人可能都會輕松的把這一問題歸咎于匿名社交環境下引發的負能量、低俗、誹謗、卑鄙的社區文化,然后得出結論:匿名社交在國內火不起來,你看都沒有投資人去搭理他們。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不妨先將國內外的主要幾款匿名社交應用拿來一對比看看,如下圖:

國內產品的種子期

目前估值 2 億的 Whisper,從誕生至今已經有 18 個月的時間,在其宣布獲得 300 萬美元 A 輪融資時,其月頁面瀏覽量就達到了 5 億次,且用戶總數已突破數十萬。不僅如此,Whisper 用戶平均每天打開這款應用 6 次,人均花費 30 分鐘以上的時間查看應用推送的信息。

而 Secret 的兩名創始人,David Byttow 是 Square 錢包前技術負責人,Chrys Bader-Wechseler,是谷歌 Google+、Photovine 以及 Youtube 的前產品經理,雖然他們在去年 12 月,Secret 還未正式上線前,就募集到了 120 萬美元的天使投資,但要知道的是,他們從去年 8 月份就開始投入開發這款應用了。這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測試用戶反饋、完善產品,依靠自己的人脈圈子尋找投資。同樣的,Yik Yak 從發布上線到獲得 150 萬的天使融資也經歷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 5 個月時間。

一般而言,小型的創業團隊在項目最早期階段,往往由于需要足夠的啟動資金或者尋求創業指導時,往往是依靠熟人、朋友引入天使投資,正如上圖所示,會在 seed 階段,等 seed 階段穩定過去之后,到了 early stage,這時 VC 風險投資才會考慮進來。一句話,有需要的會先引進天使輪,不需要的直接跨到 early stage,引入 A 輪的風險投資。

國內的匿名社交分享應用,幾乎都是 13 年年底和 14 年年初才發布的,秘密這款 APP 從發布上線到現在 1 個多月,還處在用戶的原始積累階段,此時未引入外部資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類 whisper 應用小聲在 3 月份則宣布獲得了九合創投數百萬元的天使投資。

資本的觀望期

資本對于匿名社交的關系鏈模式、用戶認知、使用習慣、行為特征還處于觀望階段。

1)陌生人匿名社交、熟人匿名社交的雙重選擇?

縱觀國內外的這些匿名社交應用,無非就是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基于熟人關系鏈導入而成的匿名信息分享,如 Secret 和秘密。另外一種模式就是基于陌生人的匿名信息分享,如 whisper 和小聲;

這兩種模式,到底哪一種更能代表匿名社交分享應用的未來呢?也許從估值中能夠看出來(Whisper 估值 2 億美元,Secret 估值 4000 萬美元),也許不能。

從內容上講,由于 Secret 和秘密是由手機通訊錄導入的熟人關系鏈,因此內容我們都知道是熟人發布的,因此我們看到的內容和自己所屬的圈子類型關聯很大。秘密的創始人林承仁也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秘密一個特別之處是每個圈子都不一樣。學生圈主題是暗戀和表白;投資圈主題是項目和投資人內幕;互聯網和媒體圈則喜歡黑別人。

而我們看 whisper 和小聲,由于都是陌生人關系,不分圈子,因此我們看到的內容則更加多元化,以情感傾訴和生活類的信息為主。隨著 whisper 和小聲這類的匿名應用加入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維度和即時通訊的功能以來,社交的色彩顯得更加重要了。

在國外也許兩種模式都無所謂,但是在國內特殊的內容監管和法律政策,則不得不讓資本慎重考慮了。

2)產品關鍵數據:日活躍、月活躍、日新增、周留存、ugc 比

除了模式的差異外,我們還不得不考慮用戶對于匿名社交應用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從理論上講,人們需要一個放松,不受拘束的環境來講述自己內心的話語,這個在我之前的那篇文章【我為什么看好匿名社交類應用”秘密”】 已經有過詳細分析,不再贅述。從數據上來講,我們選取關鍵的數據來看,日活/月活、日新增、周留存、ugc 比例,這些數據都是 UGC 應用產品必須時刻關注的。

由于很難準確獲得秘密和小聲等國內匿名社交應用的數據,我們從國外僅有的少量數據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有過創業或者能夠接觸到一款應用數據的同行們,都知道諸如 whisper 40% 的日活躍用戶比和 secret 90% 的月活躍用戶比都是相當驚人的。國內類 whisper 的應用小聲的日活躍用戶也達到了 35%,這個和 whisper 的 40% 差不多。而且據小聲的創始人講 40% 的用戶都曾在小聲上發過帖子,也就是說 UGC 用戶比達到了 40%,這數據相當的猛。而提到留存率,我們目前只有一個 secret 的數據,即 75% 的擁有 5 位好友的用戶每天都會登錄,由此推斷秘密的數據應該也差不到哪里去。

因此,綜上所述,無論是小聲還是秘密,數據應該都不會太差,只要保持增長,不放錯誤,資本的到來是遲早的事情。

3)中西方人們社交文化差異

講到中西方文化差異,那就有很多了,大多數人都能夠想到的一點是西方人講話比較直接,不喜歡繞彎子;中國人則比較含羞,委婉。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差異,這和中國人的儒家”禮“的思想分不開。說的 low 一點,對于不喜歡的人,當面跟你講禮,背地里可不敢保證不罵娘了。因此到了匿名的環境下,國人在平日受到壓抑的心情和言語就會發泄出來。我們原來經常說日本人是如此,當面笑臉鞠躬,背后卻不為人知,其實,整個漢文化圈估計都差不多。

最近也有看到同行朋友,搜狐 IT 的張睿和 Lisa 合作寫的一篇關于從國內外文化差異看 Secret 和秘密。張睿說秘密上都是“負能量”而 Lisa 說 Secret 好“暖心”。之所以造成這樣的體驗差異,是因為在產品設計初衷、社區內容的審核機制和力量存在差異,當然更重要的是用戶心態和文化背景的差異。

產品之外的隱憂

除了產品本身之外,還不得不考慮國內特殊的法律政策環境。

  1. 政治風險,悲劇的典型代表是飯否。這個風險非常難以把控,同類型的 ugc 公司新浪微博,最多的時候設置了上千的內容審核團隊,這個成本不是一個創業公司能夠支撐的起來。秘密的創始人林承仁自己也坦誠:”在上線之前本來也很擔心這類問題,但是運營起來之后發現幾乎沒有人討論時政話題,到后來才明白時政問題在小圈子的社交平臺中很難傳播,用戶幾乎不關注此類話題。一旦有人談論,秘密的政策也是鐵腕的,涉及政治立刻封號。
  2. 民事法律問題,悲劇的典型代表秘密明信片制作網站 PostSecret,在 PostSecret 的移動應用在上線后三個月,因為分享的部分內容涉及暴力或色情等不適當言論而被迫下架。

國內的律師認為,如果有用戶在網上對另一個人進行不點名人身攻擊,內容足夠讓周圍人鎖定是誰,就屬于違法行為。而對于平臺來講,如果明知違法還不給刪帖,也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對于謠言、色情內容,根據以前政府部門的處罰案例,很可能直接導致公司關張。

我們看看國外產品的做法,whisper 聘請了 92 個位于菲律賓的兼職人員,和 32 個全職員工專門審查網絡上的留言。Secret 只要有兩個人對一條秘密進行舉報,這條秘密就會被自動屏蔽,除了發布者,沒人看得到它。

在我國這個法制尚不成熟和完善的環境下,還是謹慎謹慎再謹慎為好。


作者微信公眾號:天方燕談(tianfangyantan),微信號:309518196,歡迎交流和探討。

分享(2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而對于平臺來講,如果明知違法還不給刪帖,也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這個有多少人知道呀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