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不知道,產品還怎么國際化?
如題。這些都不知道,還談啥國際化?
1.翻譯
產品要國際化,首當其沖就面臨一個問題——語言問題。所以必須要翻譯。
翻譯就翻譯唄,有啥要注意的?
總結起來,有這么兩點:
- 從項目進度來看,越早開始越好。因為翻譯完成,你才能進入設計、開發;
- 盡量節省一些翻譯費用。
翻譯費用其實挺貴的。有多貴呢?來,開開眼:
舉個例子:
- 假如要中譯英,翻譯一萬字(不多吧),費用約200*10 = 2000元。
- 假如要中譯西班牙語,翻譯一萬字,費用約400*10 = 4000元。
而一個產品往往長期運營,幾十萬字很正常吧,你看這費用,反正比咱搬磚的工資高。。。
如何節省費用?
說起來也簡單:盡量縮減語句,盡量去除標點符號。
為什么?因為翻譯社告訴我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9363.1-2003 對翻譯行業服務規范的要求,中文字數統計是以不計空格字符數為計算單位的??赡芪覀兤綍r不是很注重標點符號,其實在文字表達中,標點符號的重要不亞于單字單詞,一個標點符號可以改變全句話的意思,而我們的工作也是做到了這一點,保證每個標點符號的準確,保證譯文表達的意思和原文一樣。
看到沒?一個標點符號也算一個字。
說到這,還有一個小插曲:翻譯社給的依據是國家標準GB/T 19363.1-2003,我去工標網查了下,發現這份標準早已作廢,現行的標準是GB/T 19363.1-2008。
不過,計字方法倒沒變,國標這么說:
怕翻譯社計算錯的話,就用office看看字數統計,如下圖:
2.切換語言的方式
切換語言看起來很簡單,不就是點擊、切換?并沒有這么簡單。
目前主流的切換語言方式有3種:
- 直接顯示語言選擇
- 直接顯示國家
- 顯示國家 + 語言選擇
所謂「存在即合理」,為何存在這三種?我們的產品應該選擇哪一種?這就取決于我們的用戶需求與產品目標。說白了,就是需求。
1)直接顯示語言選擇
例如BURSA MALAYSIA:http://www.bursamalaysia.com/market/
這種方式的適用場景是:
- 場景1:僅針對1個國家,但這個國家有幾種語言。比如馬來西亞國內的網站,需要3種語言,就可以做成這種形式。
- 場景2:針對多個國家,但每個國家只有1種語言。比如美國用英語、中國用中文,語言選擇上分別顯示英語、中文,點擊英語,則切換至針對美國用戶的界面;點擊中文,則切換至針對中國用戶的界面。
- 場景3:針對多個國家,但提供給每個國家的內容都完全相同。比如馬來西亞有英語,美國也有英語,這時馬來西亞的用戶、美國的用戶看到的界面完全相同。
2)直接顯示國家
例如蘋果:https://www.apple.com/choose-your-country/
這種方式的適用場景為:每個國家僅有一種語言。
PS:蘋果官網該頁面底部也提供了部分國家的多種語言,比如加拿大的法語、英語。
3)顯示國家 + 語言選擇
比如:https://www.malaysiaairlines.com/my/ms.html
這種方式的使用場景為:不同國家用戶的需求不同,而且提供給不同國家用戶的產品也不同,而且同一語言還對應多個國家。這時就要已國家為準。
比如馬來西亞,主要語種有3種:馬來語、英語、漢語。但你會發現,英語和漢語在多個國家都會使用。假如提供給馬來西亞的英文內容與提供給美國的英文內容不同,就不能直接通過語言來切換,而應以國家為切換標準。
3.URL
別看URL很簡單,也有一些注意點。
PS:這些注意點主要針對SEO。
對于不同語種,主流的URL使用方式有3種:
1)不同語種網站完全獨立,放在不同國家域名上
例如:ITDoer.com、ITDoer.cn、ITDoer.com.co.jp。谷歌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
采用這種方式,優點在于用戶和搜索引擎都能很好地識別地理位置,但網站完全獨立,推廣上需要獨立推廣,耗時費力。
2)不同語種網站放在主域名的子域名上
例如:en.ITDoer.com、zh.ITDoer.com。維基百科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
采用這種方式,優點在于可以繼承一些主域名的權重,但網站完全獨立,推廣上需要獨立推廣,耗時費力。
3)不同語種網站放在主域名的二級目錄下
例如:ITDoer.com/en/、ITDoer.com/cn/。蘋果采用的就是這種方式。
采用這種方式,優點在于二級目錄完全繼承主域名的權重。
但有人也說用戶和搜索引擎都可能對網站語種產生一定程度的混淆,有的還說不同二級目錄很難放在不同國家的主機上,技術上實現比較困難。不過這種方式其實很常見,個人認為可以采用。
4.兩類數據
產品國際化,必然會面臨如下兩類數據。這兩類數據直接決定了表結構設計。如果這點沒考慮到,就會被開發哥哥懟死……
- 獨立數據
- 公共數據
1)獨立數據
獨立數據即在前后端代碼中,不同語言對應的數據完全獨立。
例如對于微信的「朋友圈」這個按鈕,不同語言對應的數據就是獨立的。你在中文界面看到的是「朋友圈」三個字,而在英文界面則看到的是「Moments」。
對于獨立的數據,處理起來很簡單:
- 前端——翻譯所有字段名,寫死即可。
- 后臺——輸入對應字段對應語言的數據即可。
當然,「朋友圈」按鈕并不對應后臺數據。不過我們可以假設「朋友圈」按鈕的值取自后臺一個字段X,那中文的后臺就會輸入「朋友圈」,而英文的后臺則會輸入「Moments」。
2)公共數據
還有一部分數據處理起來比較麻煩,這就公共數據。
公共數據就是在前后端代碼中,不同語言對應的數據是公共的。
比如微信用戶名。不論你把微信的語言改成什么,你的用戶名都不會變。
但公共數據還得進一步細分:
a.不變的公共數據
比如用戶頭像、用戶名、用戶個性簽名、手機號碼、郵箱等。這類數據如果隨語言變化,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b.可變的公共數據
比如性別、溫度單位、地區名。
對于性別,用戶將中文字段 [性別] 設置為”男”,那么英文就會將字段 [性別] 顯示為字段 [gender],而且其值為顯示為”male”。
這類數據其實可以不變,但改變語言之后,顯然體驗更好。
不變呢?其實用戶也能看懂——因為用戶肯定會選擇他熟悉的語言,更何況有些可變的公共數據還是用戶自己設置的信息,他若不熟悉,如何設置?
另外,開發哥哥還告訴我:前后端字段對應,才能做成一張表,才能做在后臺的同一個模塊。
也就是說:不同語種的網站字段如果不同,就不能共用一個后臺模塊,就必然導致數據的獨立。
本文由 @?ITDo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我記得上家的翻譯找的在華的留學生來做的,但是但是我們的產品也是留英回來的
管理這些翻譯文件的工具用啥呢,比如中文、英文、斯洛伐克。。。然后app的架構分一級導航、二級導航、各種頁面
翻譯靠google
實際上真是這么操作的嗎?
是的,當然Google翻譯之后還要人工再校驗一遍,但也是產品自己校驗,不是找專業翻譯團隊來做。英文還好,對于小語種,那就是小語種——>英文——>中文,相對于中文,英文通用性更強一些
厲害呀,分享下網址看看~
app國際化的高效流程是怎樣的呢
思路是一樣的
語言的多樣性 哈哈
哈哈,是啊
作為一個俄語翻譯狗表示翻譯文件一直都是按照字符數不計空格來算的,翻譯也挺辛苦,某種意義上的“碼農”,所以這個價格也不算很貴的。如果公司有相關語言人士,倒是可以省一大筆翻譯費了。
翻譯民工
其實自己也能翻譯,但怕翻譯得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