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收集:解決需求從哪里來的問題
需求收集是需求管理的第一步,有需求了才能進行需求分析,因此做好需求收集至關重要。
很多時候可能我們所面對的都是需求做不完的情況,但在產品或者功能研發初期,總是會愁苦去哪里收集原始需求,閉門造車顯然不是最好的方式,那樣會使產品帶上濃重的個人主義色彩。而且拍腦袋做決定這件事本身就不太符合我們產品經理的做事流程。沒有明確的需求功能列表就無法進行產品的開發或者項目的執行。
但是需求收集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做的,最怕的就是那種沒有方向性的,一切都是嘗試性質的,需要做著做著才能找到方向的項目,剛開始的時候會茫無目的。一般我們收集需求需要有個相對明確的目標,也即要知道在什么樣的場景下,針對什么樣的用戶,大概用什么樣的方式,收集哪些需求。這一點我們通常叫做“愿景”,或者產品定位。
產品定位,也可以叫做產品的愿景,一般用來描述產品的性質定位,主要功能,對象用戶及發展目標或者說是終極市場目標等方面,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闡述出來,如果一句話不能描述完的,個人覺得這個定位就需要再斟酌一下。一般公式是這樣的:面向什么樣的用戶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或服務的某種模式的產品。有了明確的定位,你收集需求的時候就會有目的性,那么一般常見的需求獲取來源都有哪些呢?
業務發展或產品發展的明確要求
定位里面有明確的產品需要提供出去的核心功能或核心服務,另外公司要做某一個產品時,總會告訴產品經理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一個產品,最終這產品要做成什么樣子,比如要做國內用戶規模最大的面向90后用戶的SNS交友社區類APP產品,這里面就告訴你要做一個SNS類的社區產品,目標是做到國內用戶規模最大,雖然這個目標一看就有點坑,但實際上大部分產品的定位都會扣上這種中國最大、中國第一,甚至是世界領先之類的帽子,讓人聽了冷汗直冒。
不過有產品定位就好辦多了,至少知道產品所提供的核心服務是什么,目標用戶群體是那類人,就可以著手設計針對目標用戶人群的調研方案,去調研提供類似核心服務的其他產品是如何在做的。
第二類是產品的發展規劃中已經納入規劃的產品,比如是一個產品線或產品系列。比如已經有一個APP,要去做基于該APP模式衍生出來的新APP。或者已經有了A功能模塊,要去做配套的B功能模塊等等,可能是相互之間有關聯的,也可能是沒有關聯的,只是功能互補,從而形成完成的產品體系,比如有一個文件管理的工具類APP,再做一個日歷行程管理的APP,類似這樣的。這種情況也還算是比較清晰的,都有比較明確的業務發展方向。
第三類是內部業務部門提出來的需求。有些產品的需求都是由公司內部的業務部門提出來的,比如客戶服務部門會基于用戶的投訴和反饋總結一些綜合的分析報告或者產品的改進意見過來。還有一些產品需要依靠業務部門的策略的,比如說電子商務類產品或者互聯網金融類產品,很多功能結構都需要依賴于內部的業務決策,并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
用戶研究和用戶調研的結論
知道目標用戶群體之后,可以通過一些頭腦風暴、用戶調研、問卷調查、用戶訪談、信息采集等手段來挖掘需求。通過這些常規的手段獲取需求的方式,主要看產品經理想獲取到什么樣的需求,就會去制定什么樣的問卷調查,訪談什么類型的用戶,一般最終都依靠一份用戶調研分析報告、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報告來綜合決定。所獲得數據的多少和采用的手段有關系,大部分都是需要給點好處出去的。這部分數據相對來說比較真實,能反映出一定的實際問題。
另外就是基于目標用戶群體的特性,從心理活動、生活環境、自身見識、活動特征等等方面,去研究分析這類用戶的一些特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用戶畫像”,這也能發現一些需求,特別是心理學方面的,結合實際場景去運營,能總結出較多有價值的信息。
還有一類數據可以關注一下,就是輿情分析,這些數據也都來源于用戶,但獲取的方式需要更加的主動,比如輿情監控分析系統這種可以實時從網絡上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的工具,其實目前有很好的輿情分析工具就是搜索引擎的指數或者微博,通過一些關鍵詞去里面搜索,從而獲取到用戶的信息,可以篩選之后有針對性的約談用戶。這個的關鍵點在于確定合適的關鍵詞,否則很有可能找不到你要的數據。
還可以從網絡中獲取數據,所以說網絡是個好東西啊,別人的產品很多時候也能提供給我們很多的數據,門戶網站、行業網站、微博、搜索引擎等等,都要好好的利用起來。比如做教育類產品,芥末堆、茄葩、多知網等能提供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客服反饋或用戶反饋的問題
這種收集方式的前提是已經有產品上線了,這里不一定是要產品的初級版本,可以是別的產品,可以有相關性也可以沒有,只要提供一個意見反饋的入口,引導用戶去提交反饋就可以了。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去控制或者限制用戶的思維,讓他們提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或許不經意間就能從中發現有價值的需求。
為什么騰訊的QQMail產品線規定所有的產品經理必須每周都要看1000篇帖子或微博、100篇博客、做10個CE,我覺得道理就在這里,長期的貼近用戶,從大量的用戶反饋當中收集有價值的需求,是每個產品經理都應該學習的。
客服也是接觸一線用戶最多的一類群體,他們可以每天把用戶經常反饋的問題收集起來。我待過的幾家公司,都會要求產品經理去客服部門體驗,1號店是1個星期,阿里當時是1天,就是要讓產品經理更多的去接觸一線用戶,發現當下產品當中的不足之處。
不過這種方式更適合于前臺產品,后臺產品主要使用用戶就是公司內部員工,或者是比較少的開放出去的管理員,這部分用戶范圍更小更精準,反饋相對來說容易收集的多,可以制定特別的渠道來獲取反饋。
公開的數據報告或產品數據分析的結論
這種方式也要求先上線產品,從而才能收集產品的相關數據,比如常規的訪問瀏覽數據,這個可以通過專業的統計工具來收集,如Google Anlystic、百度統計、站長統計、51啦統計等等,再有用戶的訪問數據,包括瀏覽痕跡、點擊痕跡、在每個頁面上的瀏覽時長,整體的瀏覽順序等等,這些需要預先埋點,等于說必須要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后期的這種數據收集的需求,從而為后面的數據分析打下基礎,否則獲取不到數據,何談分析呢?有了數據之后還要注意分析的方法,所以產品經理要稍微知道一點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的知識,能夠從數據當中尋找關聯,發現關系,從而得出結果。
還可參考一些公共調研機構出具的一些數據分析報告,比如艾瑞資訊等對互聯網行業里面所做的一些數據分析,很多都很有參考價值,有些數據是我們收集不到的,但這些專業的調研機構可以,這樣就能形成互補,同時也可以學習以下別人是從哪些維度和角度進行數據分析的。
競品分析或相同模式的線下業務分析
無外乎是去研究別的同類產品,從中找出別人產品的優劣勢,從而發現產品的突破口,如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就是要從這部分的分析獲得。這樣看來,競品分析報告就顯得尤為重要,競品分析也是產品經理的必備能力之一。
競品分析不光要分析主體功能點,還要分析細節,每個頁面,每個按鈕,每個操作的分析,都從設計上看出細微的差別,看看別人是如何做用戶體驗的,如何連貫處理邏輯,如何搭配界面布局等等,最好就是能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剝開,剝到最好就沒有了,當然有時候可根據規劃和分析的目的來,不需要做到那么細的還是可以粗線條一點。
如果所要做的產品沒有線上的競品,那就去分析業務模式相同的線下業務是怎么在運轉的,比如做線上教育培訓,完全可以參考一下線下培訓機構的運作模式,有很多共性的問題,只是使用場景和介質不一樣而已。
以上就是一些常見的需求獲取的來源,可能并不止于這些,還有別的方法這里沒有提及到,大家可以相互交流補充。張小龍說過,需求來自你對用戶的了解,而不從調研、討論、分析、競爭對手中獲取。需求收集是需求管理的第一步,有需求了才能進行需求分析,因此做好需求收集至關重要。收集的需求足夠多,覆蓋的方面足夠全的時候,對后續的產品設計方向和發展目標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華仔,微信公眾號:zeropm,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歷任阿里巴巴、1號店、盛大網絡資深產品經理,現任美平米電商產品產品總監,合著有《運營前線》、《產品前線》、《互聯網產品之美》,譯著有《人人點贊:讓APP瞬間瘋轉的絕妙文案》。11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專注于在線教育和電商產品方向。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so?
SO你SO what?
做的是企業管理APP,也有釘釘云之家這樣管理型的例子,在中國難道企業用APP僅僅為了制度和管理嗎?而中國企業管理方法各不相同,差異性怎么破?
標準的模式都不太適用國內企業,更適用的都是基于常規業務流程的個性化定制,如果要做所有企業的共性需求,可能細分行業之后會更適合,比如專門給保險行業的企業做管理APP
能好好細說下用戶畫像這個東西嗎?如何有效的從目標用戶的心理及相應的行為去推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