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還是山 | 產品經理成長必經的三個階段
每個產品經理都會經歷這幾個階段,只是快慢不同,而決定快慢的因素首要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認知,盡早意識和明確自己的邊界,才能有針對性地去不斷提升自己,盡早突破到下一級。
簡單說說自己的經歷:畢業后在傳統公司接觸互聯網業務;然后為追求專業化進步,去了大廠作為非正式員工開始系統化規范化入行產品設計;而后為追求獨當一面,去了創業公司負責整條產品線的功能設計;如今為能夠從0到1搭建產品框架在獨角獸公司升級打怪。這一路的產品經歷,有自己的不斷摸索,也有所遇導師的不吝指導,可以說是相當草根了。
這幾年在工作中也遇到過不少新人或同輩,發現無論是創業公司野蠻生產的草根產品,還是畢業就在大廠接受系統培訓的正規軍產品,大家的成長經歷居然有很多相似。因此希望總結出來,算是給自己復盤,也給后輩同行們一些借鑒,不當之處還望大家可以積極在評論區溝通,一起成長。
先拋出一個需求案例,例如要做一個活動管理需求(非一次性活動,可模塊化上線發布運營活動),可能需要考慮:
(1)運營后臺要滿足活動運營以及市場的需求
- 基礎的活動信息配置需求,包括活動名稱,活動背景圖、開始結束時間,活動介紹,活動規則等;
- 活動類型配置需求,具體到優惠券,是滿減券、折扣券,還是免單券等;
- 獎勵配置需求,具體到滿減券,滿減的規則是滿100減80,還是滿100減50;
- ?……
(2)前端要引導用戶積極參與活動
- 活動的入口,是放在banner位,還是啟動頁,亦或是增加懸浮入口,或者交互觸發(類似下拉頁面搶活動);
- 活動頁面,還是優惠券例子,怎樣的頁面或交互可讓用戶券積極領券,是抽獎,還是限時派送等等;
- 活動傳播,怎樣讓用戶積極分享吸引更多用戶參與,是分享獲得抽獎機會,還是有優先領取權等;
- ……
以案例切入,自己的產品歷程大概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看山是山:眼見為實,糾結表層
由于初級產品經理都是從一個個的功能點做起,特別是對于已經成熟的產品而言,由于業務的復雜性,新人上手需要慢慢熟悉。這時候鑒于經驗的有限,以及信息的不對稱性(對已有邏輯的熟悉度不夠),看問題的深度往往不夠,就導致做前端的兼顧不了后臺,做后臺的無法考慮到前端,大家只關注自己的那部分功能需求。
以案例為例,可能前端產品更多的精力放在表現層,活動入口的交互夠不夠酷炫,活動頁面的UI好不好看banner吸不吸引人。后臺產品更多的精力放在范圍層,最大限度地滿足業務方的需求點,能支持的活動類型要多,獎勵的配置要更自由化等等。如果各自都只考慮自己的點,可能會造成一開始的需求量會很大,而且前后臺數據交互存在很多問題。
因此,前后臺業務無法串聯,只關注自己這部分需求的表層功能可能是這個階段產品經理面對的最大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也有客觀因素,因為只分配給了新人某塊功能需求,不過相信這是大部分初級產品的工作內容常態。因此想要獲得更大的進步,就得多聽、多看、多思考與自己負責的功能點有關的業務需求邏輯,讓自己先形成線的產品思維。
移動互聯網時代,很多公司招APP產品經理,實際上只是體驗產品經理或者界面產品經理,關注點可能和交互設計師差不多,然而不了解后臺的APP產品經理注定無法搭建成一個APP。即使是后臺產品經理,也依然得往深入里考慮到更下層庫表的結構,以及更上層用戶使用界面的布局,如此才能形成大局觀,從解決點的問題成長為可以解決線的問題,甚至是面的問題。
二、看山不是山:追求大全,死磕分枝
串起了前后臺的業務邏輯后,會發現自己的眼界突然變寬了,至少做需求時不會茫然了,因為已經對需求的實現了熟于心。但同時,要考慮的點也會變多,畢竟后臺要考慮滿足業務方的需求,前端要考慮到用戶場景需求,業務的復雜性意味著用戶可能面對各種情況。
這個階段的產品經理為實現業務閉環,就會追求功能的全面,希望把每個業務分枝都做得盡善盡美,滿足用戶所有場景下的需求。
由上面的需求案例可以看出,這已經不是一個功能點的需求,而是一個模塊的需求,這也是這個階段產品經理的價值產出。一般來說,模塊需求的用戶場景會比較復雜,因此若想解決所有環節用戶可能遇到的問題,就得不斷完善業務邏輯。
這時候感覺就像是在水里按瓢,此起彼浮,為追求邏輯的嚴密性和業務的閉環,這階段的產品會不斷增加新的需求去補漏,從而造成開發和測試苦不堪言。但大家估計也有苦說不出,因為產品經理一般會說:你想下,這的確是用戶在某種場景下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必須解決哈~
長此以往,模塊的業務邏輯會越來越復雜,功能點耦合性也會比較強,會造成后續的拓展比較麻煩,有時候有些繼任者不得不重構甚至是重做。我想這是每個進入大公司,接手前輩們的需求時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畢竟大部分產品經理都追求完美,想要邏輯自洽,給用戶完整和絕美的體驗流程。
因此,這個階段的產品經理太過于追求業務場景閉環,不自覺地就把需求做復雜了,造成產品功能或者業務邏輯的冗余,但產生的實際價值卻是有限。做加法容易,怎么做減法是需要在這個階段著重培養的意識。
三、看山還是山:關注核心,有舍有得
二八原則想必是很多人都熟悉的,用在做需求上同樣如此,有時候百分之二十核心功能的優秀體驗就能獲得百分之八十用戶的芳心。因此關注核心,有舍有得是這個階段產品經理的最大特征之一。
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在于能夠持續輸出高確定性的決策,要做到這點,一定要先有一條主線,這個主線基本上是通過某個流程或功能解決某個場景下某類用戶的某個需求。所以,這條主線是一開始要花費80%精力去考慮的。一旦確定,后續的決策就很輕松了,非針對場景非針對用戶群的非主要需求都可以簡單處理,無需上線即滿足,可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及產品數據迭代優化。
其實,敏捷迭代解決的就是這類復雜業務簡單處理的問題,先做主線,再做分枝,用小步快跑的形式驗證需求,收集反饋,做出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產品經理先從全局去考慮,把簡單的需求點想復雜,然后拆出各階段的主線,把復雜的業務做簡單。
應用到上述的需求案例,先要花費大量精力和運營及市場明確,優惠券的類型有很多,但我們目前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用哪類優惠券形式最有效,那就先做這一種;然后平臺上的用戶是什么特性,比較喜歡什么樣的活動形式,那就先滿足這種活動場景。最后,以后還可能要支持什么類型的優惠券,什么樣的活動形式,現在先預留功能點,方便以后拓展。
如此,便清晰化的將本身復雜的業務進行了拆解,開發也可以分批按優先級去快速實現并接受市場的驗證了。
最后
階段一對應初級產品經理,更關注用戶體驗或業務方訴求;階段二對應中級產品經理,更關注業務流程和閉環;階段三對應高級產品經理,更關注用戶核心價值和關鍵節點。
當然,對于一個產品經理的成長來講,后續還有更高階的階段,例如讓不同業務模塊并聯實現1+1>2的價值,例如在滿足用戶價值的同時實現商業目標等等,但抽象來看,基本都是基于點(功能點)、線(業務流程)、面(業務模塊)、體(多業務多目標)的考慮。
每個產品經理都會經歷這幾個階段,只是快慢不同,而決定快慢的因素首要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認知,盡早意識和明確自己的邊界,才能有針對性地去不斷提升自己,盡早突破到下一級。
#專欄作家#
陸莊羽,微信公眾號:看風景的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用戶分析和原型設計,目前關注工具、內容、健康管理等方向,愛好騎行戶外的偽文青一枚。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正在朝第二階段努力 加油
懶得沉淀的人如何開始沉淀?
客服惰性,靜下來心來,開始總結和輸出
一年,正在第三階段努力
成長速度很快嘛,厲害~
產品實習半年,剛完成活動模塊的上線,在做的過程中一直圍繞先做主線,再做分枝,通過收集反饋,預先實現了主要需求,再逐個迭代去優化??戳瞬┲鞯奶痈杏X邏輯上沒問題,但z一直處于自我否定的狀態
你的dongcha能力很強呀,我的確習慣自我否定,哈哈,因為可以讓我不斷思索自己的增長(或者就是焦慮)
做了差不多一年的產品了,感覺自己還是什么都做不好
不用著急哈,慢慢來,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好,可能需要分析,是自己不適合,還是成長環境不好。
若是前者,倒不如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產品經理的泡沫這兩年其實有點大了;如果是后者,要么換公司找個能帶自己的前輩,要么上網課,系統學習。
主要你自己參與用,這個做的就很好
不錯,謝謝。
半年產品,正在從階段一轉階段二過程中,明白了必須要主動開闊視野,提高認知。這篇文章很及時,謝謝。
自學三個月,實習三個月,剛來到一家公司,我是更需要了解技術格局,還是更需要研究產品功能
作為產品經理,肯定先研究產品功能哈,技術框架只是順帶了解的,一開始不必太糾結,功能需求做多了自然就會逐漸明白了
??
丑得要死的動畫
速度有點慢了,而且有明顯的空白等待,或許是因為文章加載不夠快,所以做了動畫過渡?不過每次進來都如此,做緩存會不會好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