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產品經理方法論:業務優先、快速反應、MVP

9 評論 18090 瀏覽 119 收藏 7 分鐘

每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本文作者亦是如此。不過,他的產品經理方法論更多的是落地在執行上,因為他一直秉承著一個觀點:好的執行能讓一個爛點子,變成一個好產品。

在產品經理的工作過程中,都會總結一套自己的做事方法,俗稱產品經理方法論,它如同武功秘籍一樣,輔佐產品經理的工作,讓產品擁有產品經理自己的烙印和特色。

我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產品經理方法論,可總結為:業務優先、快速反應、MVP。

業務優先

如果把產品比作房子的話,那房屋的結構就是產品的邏輯,房屋的內部裝修,是用戶體驗,那地基是什么?

其實,地基是業務。

大家都知道,蓋房子是要先打地基,打了地基,才會有后面的房子。如果沒有地基,房子就會坍塌,而產品也是一樣。

業務是一切的基礎,如果沒有了解業務,就無法了解業務背后的問題以及業務所面對的人,自然也就不會有后面的產品和用戶體驗。

那何為業務呢?

業務就是需要處理的事務。那回歸到產品角度,也就是最終產品要解決的用戶痛點,這是根基,也是產品存在的前提。比如電商產品,是解決用戶足不出戶進行購買商品的痛點,那業務就是選擇商品,購買的過程。

了解到了業務,自然也就能很輕易的抓住產品的主干,只要在后續做產品中,不偏離主干,是基于主干進行的延伸,那產品就不會做偏。

快速反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對于互聯網行業的公司,競爭的關系早已不是大公司打敗小公司,而是演變成了快公司打敗慢公司,也就是“快魚吃慢魚”的快魚法則。
互聯網瞬息萬變,信息流的傳播速度大大提升,而用戶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誰能搶先一步獲得信息,搶先一步做出反應,就能更快的實現彎道超車,從而占領市場先機。

但在實際的產品迭代過程中,卻有著違背快魚法則的方式,在進行著。諸如產品迭代是兩周一個迭代,假設產品是30日上線,那基本上要在15號給到產品方案,然后進入開發,因此預留10天內的準備時間,也就是在5號前后就要確定30日上線的產品內容。

從圖上可以看到,基本上要提前30天時間,去預測未來產品的走勢,并提前進行準備,這對于瞬息萬變的互聯網場景是嚴重不符的,一旦中間產品、行業等等原因產生變化,根本來不及反應。

為了防止此類事情的發生,在保證基本的產品節奏的同時,也要對變化預留足夠的精力和資源。當新版本上線后,能夠及時的去跟蹤版本變化對產品、對用戶的影響,一旦發現問題就要及時作出調整。

MVP

MVP是敏捷的一個概念,即:最小可執行化產品。

在針對問題,進行提供解決方案時,由于存在較大的嘗試的情況在,因此,應該通過最簡化的方式,推出產品,然后基于用戶的反饋,進行改進和修正產品,從而讓產品慢慢變成最合適用戶的產品。

當然在做的過程中,千萬不要以為只有依靠了產品,做出的方案就是最小可執行化產品,一旦有人的接入,就需要將人接入的問題進行解決,才算作是最小可執行產品。

這顯然是個錯誤的觀念,不管是產品,還是人,在業務中僅僅是做了執行的角色,只是產品能自動化的處理,而人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但并不代表著,只要產品作為執行的角色才是最小可執行產品。如果存在短期內無法攻克或存在問題的情況,人存在,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后續的優化點的重點是,如何將人的接入通過產品替代就好了。

MVP要求我們抓住最核心的產品流程,剝掉多余的功能或者高級功能,只要主流程可以跑起來可以。完美并不是我們的目標,快速試錯才是我們目標。

總結

如果把業務優先、快速反應、MVP這三個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立足用戶痛點,快速解決用戶問題。

我的產品經理方法論,更多的是落地在執行上,也就是后期的執行上;而對于前期的分析階段,講述甚少,倒不是說分析不重要,而是我一直秉承著這樣的一個觀點:好的執行能讓一個爛點子,變成一個好產品。

 

本文由 @藍胖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先收藏

    回復
  2. 產品地基表述更清楚一點應該是戰略規劃,產品的架構也應該包括兩部分:技術架構和產品架構,前一個是指用戶看不到的部分,后一個是指用戶可以看到的部分。

    來自浙江 回復
  3. 不知作者有沒有看過精益創業,里面有句話“成功地執行一項無意義的計劃是導致失敗的致命原因”作者是如何理解的?

    來自浙江 回復
  4. 感覺少點什么的樣子 ??

    來自上海 回復
  5. 作者的圖文編輯能力不錯,看起來很豐滿,感覺內容其實比較骨感。而且沒有什么深入的創新的觀點,也是一些通俗的東西。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好文出現~

    來自浙江 回復
  6. 好,關鍵是干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