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在跨團隊合作中,如何成為一名有能力且受歡迎的產品經理?
因為產品經理職位的特殊性,跨團隊合作、無領導管理等都是必須能力。而在跨團隊合作中,因為產品經理和設計、測試、研發等平級的關系,如何驅動別人成為重要的問題。解決問題而且還要受別人的歡迎,具體怎么做到?作者給我們兩個方向,一起來看看。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
如何成為一個在跨團隊合作中,成為一名受歡迎的,不用領導經常出面幫助他擺平的產品經理?
很好的問題,確實是產品經理最常見的痛點。
從個人經驗上看,跨團隊合作中需要搞定兩件事:
- 按計劃走,如何調動各部門按既定時間完成一個目標。
- 按方案走,如何說服相關人員按照你認為更好的解決方案執行。
一、按計劃走
按計劃走,除了項目管理基本功以外,還需要在溝通層面上下功夫,尤其需要努力創造一個就事論事的討論方式。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有篇文章《如何構建健康的關系》中提出一個觀點:
人和人談話時,必然在傳遞兩個層面的信息:事實和情緒。
我們需要去辨析,對方傳遞的客觀事實信息是什么,傳遞的主觀情緒信息又是什么??陀^事實要尊重,而謬誤要駁回;主觀情緒要共情,而垃圾情緒則要駁回或化解。
舉個例子:
比如開發經常會對產品說:需求不要變來變去,能不能一次確定好。
不要小看這句話,“需求變更”是產品和開發之間最敏感的話題,而開發又是產品最為關鍵的資源。說直接點,沒有開發人員的給力支持,產品經理很難實現產品價值和自我價值。
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產品經理正確的溝通策略是?
先套用武老師的觀點,試著對這句話進行分析:
- 客觀事實:需求確實在變,產品經理要積極反思在需求分析和傳遞過程中是不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 主觀情緒:作為開發人員,一般不怕開發難度和瘋狂加班,但最煩的就是一個功能反復調整,沒有成就感。
- 謬誤駁回:不存在“一次確定好”的情況。小團隊去打磨一個產品,出現反復的情況很正常,如果功能是朝著更好的方向在優化,需要積極面對,克服慣性情緒,因為這是公司的產品,也是你自己的產品。
這樣拆解后,就形成一套和人溝通相對合理的框架。
所以健康的討論文化,光有開放的心態是不夠的,需要有方法的去影響其他人的溝通習慣,一點一點的將氛圍培育起來。
二、按方案走
按方案走,溝通能力是標配。
但不夠,展開來說:由于在產品設計中需要什么功能,長成啥樣,門檻并不高,大家當了這么久的用戶,當然會有部分人對用戶體驗形成主觀認知,所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這意味著一旦產品經理在某個功能設計上和相關業務部門出現分歧,想靠“經驗”和“專業”的光環去強行同步,會變得很艱難。就算自認為給出的理由邏輯嚴密可能也毫無作用,因為你眼里的邏輯,在別人眼里缺乏場景支撐,當然也就無法“共情”。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產品經理首先要習慣自我批判,面對分歧,不管對方是否“懂行”,先全盤吸收,過一遍腦子,這么做是為了避免條件反射式的反駁。
其次,用時間和數據說話。如果在具體問題上實在很難同步,先妥協也無妨,哪怕犧牲一點效率。比如,一定需要某功能,可以先上,做好埋點。讓功能跑跑,看看數據,基于此再去討論必要性,邏輯同步也就有了基礎。
三、小結
不過,開篇說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信任感,而所謂的方法和套路實際上都是在努力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
“信任”二字才是最本質的答案。
#專欄作家#
李哲,微信公眾號:SecondThough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項目管理,熱衷產品設計。目前已跳出純線上服務的圈子,希望在實體行業中碰出火花。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感謝作者,前天剛好遇到一次設計評審時和開發、測試的爭論,爭論的結果時開始時間至少被拉長了半小時,并未得出更好的方案,最后還感覺很難受,感覺自己被貶低了。
實際上就是出現了這中條件反射的反駁,因此考慮下次評審時遇到其他人對方案有異議時,先三件事,第一明確爭議點,第二問其有沒有替代方案,第三認真做好記錄,可以直接打開一個記事本,現場記錄,并確認所記錄的和其關注的點是否一致。如果幾句話講不清楚的,就會后再溝通,盡量不占用會議時間討論不確定的方案。
說的蠻符合實際的
說的挺好的,在與開發的溝通過程當中確實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