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故事:別小看“講故事”的力量

2 評論 20476 瀏覽 66 收藏 12 分鐘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

我們常聊的用戶故事

我有酒,你有故事嗎?我們可以彼此說說故事,但這故事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用戶的。在一家業務復雜的2B企業做產品設計,跟一群大腦強悍程序員溝通,難免磕磕絆絆。但自從學會了用故事來溝通和交流,省了不少事,也少惹了很多麻煩。

大家都在說,產品經理要有場景思維,要有同理心,要有“零秒變小白”的能力。當然這些都是很好的思維習慣,但說多了容易形成某種幻覺,以為自己就是這么干的,最后麻木了不以為意。

所以要時常問自己,是不是真的站在了用戶的角度,是否真正理解了最真實的用戶場景。其實這種場景思維不只局限于產品設計上,從產品初期到最后上線,都可以用到,同時也不僅僅是設計人員的專利,將這種方式應用在每個環節的角色上,會大大降低溝通成本??墒姑總€角色都更加了解自己參與的產品,更有成就感和責任感。

用故事進行溝通

同理心說得容易,其實做起來相當困難,大家不自覺地就會從自我出發,以為其他人都跟自己一樣,你認為的就是別人認為的。以下是溝通過程模型圖,先簡單介紹下,發送方在溝通過程中處于信息傳遞的主動地位,是溝通的起點。

發送方將需要傳達的信息進行編碼,編碼后的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語言、文字、圖形、動作或表情等等。通過不同的媒介(面對面、電話、電郵、互聯網聊天等)與接受者進行交流。

在傳遞過程中會對信息產生干擾的一切因素都可稱作噪音,噪音越大,信息傳遞障礙越大,效率也越低。

接受者處于溝通過程中的被動地位,對接受到信息需要進行解碼,轉化成需要的信息。

最后一個環節是接受者對發送者進行信息反饋,反饋使溝通過程變成一個閉合循環的過程。而實際溝通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信息量都在遞減。

拿個實際工作例子來說,老板或運營部的人,準備將客戶的需求傳達給產品人員,假設他們都真正理解了客戶的訴求(信息度100%),經過自己整理編碼,信息完整度可能降到90%,然后經過一部分的噪音干擾,產品人員得到的信息可能降到80%,最后被自己的思維處理過濾,估計只剩不到一半的準確信息了。

這個模型中的噪音指的是很多客觀環境,我們暫忽略不計。信息衰減最嚴重的地方一般是發送者對信息的編碼和表述過程,比如剛說的需求傳遞者經常這么干,要么用簡單的幾句話概括,要么直接給你一個自認為合理的設計方案。要是碰到提需求的人恰好是程序員出身,就更慘不忍賭,提需求過程中摻雜著實現方法。他以為自己傳遞得很完美了,其實產品人員在心中痛苦地撕喊,我根本沒有真正理解嘛,心里一堆疑問:

  • 誰要用這個功能?
  • 使用這個功能的目的是什么?
  • 什么時候會用?

負責任的產品人員會刨根問底,去挖掘用戶真正的需求。否則只根據不到一半的信息度進行設計,浪費設計人員時間不說,還打擊人家信心,同時影響整個產品進度。

經過幾次這種低效溝通后,尋找發現問題的所在。然后我們開始用說故事的方式進行傳達,因為不是C端產品,很多場景實際上是無法親自體會的。而通過情景代入的確是個好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 創建場景列表,在與需求方溝通的時候,隨手記錄場景需求
  • 將場景需求拆解成場景步驟,列出每個步驟對應的角色
  • 對每個場景步驟繼續拆解成功能,得到功能列表
  • 將功能列表進行優先級排序

同時有了這么一份文檔,每次需求會議或簡單傳達時,會及時提醒自己先從理解場景入手,提需求人員也只好乖乖給你講個完整的故事。這樣一份文檔既結合了場景建模和用戶建模又可以進行需求管理。

除了需求來源溝通外,在與開發人員進行討論時,也經常出現溝通障礙。作為產品設計者,當遇到某個“疑難雜癥”需要與開發大哥進行探討時,往往大哥的程序思維會爆棚,把后臺表結構拿來一一講解。

他講得精疲力盡,你聽得昏天黑地,但效果甚微,根本沒有解決問題嘛。換種思路,你講個小故事,有人物有背景,然后最后拋出問題,讓他按照你的思維結構給出答案,這比你去理解程序要快得多。

再說說會議溝通,一般立項時,與會者往往包括產品線幾乎所有環節的人員。會議最重要的目的是將你的信息以最快速度傳播出去,然而大家的知識背景、技術水平、思維結構差別很大,他們關心側重點也不同。

所以非常有效的一個方式便是講故事,對于每一個小功能模塊,都可以概括成,誰(用戶角色)在什么情況下為了達到什么目的,需要做什么(功能),成功了會怎么樣,失敗了又會怎么樣…這樣的溝通至少讓大家先理解了產品目標,保證大家在同一個頻道上對話。

用故事進行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是由粗到細的活兒,從搭建產品框架到具體某個頁面設計其實都是在“講故事”。以下是信息傳遞模型,這個模型其實與上面說的溝通模型大同小異,重點是加入了邏輯思維、故事思維和受眾思維,如果能將這三種思維在信息傳遞中利用起來,將會大大提高傳遞的效率。

比如寫作,就是為了傳遞作者的信息。利用這個模型,寫作的一般步驟可以歸納為:

  1. 先用受眾思維,選用合適的表達方式和寫作素材;
  2. 再借助邏輯思維和故事思維,組織信息,寫作成文。

同理,我們的產品設計也是傳遞信息的一種,故而可概括為:

  1. 先用故事思維理解用戶需求;
  2. 然后運用受眾思維和邏輯思維,設計合理框架結構和頁面交互。

上一篇文章提到過框架設計的注意點,而說故事的方式在框架設計上也很有用武之地。一般我們常用的方法是將某個角色的操作進行匯總歸類,然后進行模塊劃分。然而對于角色眾多,場景復雜的B端產品,這種方法設計出來的框架可能會過于“軟件”化,用戶體驗未必會很好。

如果能考慮加入場景故事線的維度,會使產品更加靈活和有人味兒。比如某個后臺設置功能只是為了一個特定場景使用,我就未必非要放在全局設置中,而是可以考慮做入這個故事中的某個環節。

至于頁面設計,在設計時,我們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 這個頁面要展示什么內容?
  • 用戶進入這個頁面的場景有哪些?
  • 每個場景的目的是什么?
  • 針對不同的場景頁面需要有哪些變化?

舉個例子,這是某個理財APP的頁面,故事是這樣的,我在這個APP里投入了部分資金進行理財,恰好前兩天需要用錢,所以打算贖回大部分資金。對于我這種對網上理財還是有點不放心且理財金是我大部分家當,那贖回的過程中我是不是特別關注贖回進度。

可是這個APP在經過贖回確認后(資金還未到賬),就顯示為下面第的一個頁面(跟贖回前無異,只是總金額少了),此時我的第一本能反應有點驚慌了:金額怎么這么少了?贖回的錢呢?我明明沒有收到錢???贖回失???… 它的做法是需要通過點擊“交易記錄”到“贖回”列表中去查看明細。

這就是帶著故事做設計,這APP的設計是滿足了用戶基本需求,卻沒有把握住故事中主人公的真正心理狀態,如果在這個頁面有個贖回提示,是不是更好。而且它又不是家喻戶曉的產品,主要還是新用戶占絕大多數。

總結

大家都愛聽故事,就像一篇學術論文和一篇小說,想必大家都更喜歡看小說。所以現在才有越來越多的作者將專業文章寫得通俗易懂,各種舉例講故事。

以上只是說了兩大方面,其實在項目驗收,場景測試時,都可以“講故事”,如果連我的故事線都走不通,還有必要進行功能測試嗎?還有給客戶演示,別以為做幾張很炫酷的PPT,然后截幾張產品圖片就很OK了,其實這樣客戶往往不會買單的。還是要說故事,模擬場景,使用不同角色賬號登錄系統,說一個完美而順暢的故事,繼而打動用戶。

 

本文由 @?一念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對程序員,就應該用程序員的思維聊天,
    先做什么,
    然后做什么,
    之間的關系,

    給項目經理才講故事,讓他去分工。

    回復
    1. 可是有時候作為產品經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某項功能在技術實現上的先后順序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所以應該告訴程序員我想實現某項功能的場景是這個這個樣子的,要實現的目的是那個那個樣子的,至于實現的過程,交給專業的人就好了。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