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M的眼睛看世界:怎樣把梳子賣給和尚
導讀: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小故事《怎樣把梳子賣給和尚》。想必很多人都已經在別的地方看過這則小故事了。今天小編想帶你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 有一個營銷經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把梳子賣給和尚。 第一個人:出了門就罵,什么狗經理,和尚都沒有頭發,還賣什么梳子!找個酒館喝起了悶酒,睡了一覺,回去告訴經理,和尚沒有頭發,梳子無法賣!經理微微一笑,和尚沒有頭發還需要你告訴我? 第二個人:來到了一個寺廟,找到了和尚,對和尚說,我想賣給你一把梳子,和尚說,我沒用。那人就把經理的作業說了一遍,說如果賣不出去,就會失業,你要發發慈悲啊!和尚就買了一把。 第三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在廟里轉了轉,對和尚說,拜佛是不是要心誠,和尚說,是的。 心誠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說,要敬。那人說,你看,很多香客很遠來到這里,他們十分虔誠,但是卻風塵仆仆,蓬頭垢面,如何對佛敬?如果廟里買些梳子,給這些香客把頭發梳整齊了,把臉洗干凈了,不是對佛的尊敬?和尚話說有理,就買了十把。 第四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對和尚說,如果廟里備些梳子作為禮物送給香客,又實惠、又有意義,香火會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買了100把。 第五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對和尚說,你是德道高僧,書法甚是有造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積善梳”送給香客,是不是既弘揚了佛法,又弘揚了書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買了1000把梳子。 第六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個人和和尚說了一番話,卻賣出了一萬把梳子。那人說了些什么呢?他告訴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備之物,經常被女香客帶是在身上, 如果大師能為梳子開光,成為她們的護身符,既能積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還能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請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我寺院之名, 豈不是天大善事?大師豈有不做之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大師雙手合十,施主有這番美意,老衲豈能不從就這樣。寺院買了一萬把,取名“積善梳”、“平安梳”,由大師親自為香客開光,竟十分興隆。當然,開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各位看看 第一個人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太厲害,用常理去考慮銷售,是不適合做銷售的。 第二個人是在賣同情心,這是最低級的銷售方法,叫“叩頭營銷”,是不能長久的。 第三、四人為客戶著想,可以說是“顧客滿意戰略”,自然會有好的效果。 第五人不僅能夠讓顧客滿意,還能迎合顧客心理,自然就不會差。 第六人就已經達到了物我兩重天的境界,不是在賣梳子,而是在賣護身符,把顧客的價值最大化,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是營銷學不得不說的經典案例。從營銷學我們可以得出“這個人不適合做銷售”;“叩頭營銷”;“顧客滿意戰略”;“迎合心理”;“價值最大化”。 那么從產品角度是什么樣的呢?和尚是沒有頭發的,這個大家都知道。那么如何在用戶沒有需求的情況下。把產品賣給用戶?方法是,為目標用戶創造需求。 記得電影《華爾街之狼》有一個這樣的場景,男豬腳和他的生意伙伴們在聚餐。男豬腳給他的其中一個伙伴扔了一支鋼筆,并讓他的伙伴秀一下,怎么把這支鋼筆賣出去。 生意伙伴:“男豬腳,可以在餐巾紙上幫我簽個名嗎?” 男豬腳:“我沒有筆呀!” 生意伙伴:“我有,賣給你?!?/p> 看懂了嗎,一個營銷高手并不是把用戶與用戶需求連接。而是在為用戶創造需求。那么,其實也就可以把產品經理分成兩類:一類是,把用戶需求做到極致,代表人物:馬化騰。另一類則是為用戶創造出新需求,代表人物:喬布斯。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產品汪們,你們是怎么解讀這個小故事的,把你們的心得的回復評論給小編吧,謝謝。 本文由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阿航 編著 轉載請注明出處并附上鏈接?http://www.aharts.cn/pmd/88873.html。
其實第四個和第五個境界差不多,第四個賣的的愿景,第五個賣的是護身符,區別在于,第四個挖掘到了最深層次的需求,需求本身不是被創造的,而是香客自帶的。第五個是真正的創造了需求
這道德嗎?
懂用戶心理學的PM很重要啊 ??
好文,受用,漫漫產品路,還很長很遠。。。。
和尚并不是終端用戶。和尚只是個中間商。
目標用戶創造需求
用PM的眼睛看世界,這個標題讀起來好怪異。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