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軟件到硬件,2017 我GET到的15條產品心得總結

4 評論 7443 瀏覽 96 收藏 25 分鐘

文章為作者對2017產品工作的心得總結,相信能夠給你帶來啟發和幫助。

2017,大部分時間圍繞著微信生態來做產品,從小程序到企業微信,從 C 端到 B 端,不禁引發一些思考。

微信是當今中國最為成功的產品,是否他做的都是對的呢?同一個事情,什么時候是對的,什么時候又是錯的?相反的兩個事情,為什么在不同的時候都是對的?

關于產品

商業目的>用戶體驗。

1 任何產品都服務于特定的商業目的,不要滿嘴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可以讓企業可持續發展,但是企業首先要生存下來,所以不要把用戶體驗凌駕于商業目的之上。在滿足特定的商業需求前提下,可以盡可能把用戶體驗做得更好。

總說微信怎么怎么體驗好,人家背后有互娛和廣告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然而你沒有。不是微信是贏家,微信的做法就都是好的,成王敗寇的思想,對于個人成長沒什么幫助,要學會批判的看待一個產品,微信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有不值得學習的地方。

  • 微信發現的游戲入口經常發小紅點和推薦語,就像 QQ 彈窗一樣惡心,就像牛皮癬一樣,不管你用還是不用,他就在那里。搖一搖、漂流瓶卻可以“為了用戶體驗好”而讓用戶選擇隱藏。
  • 朋友圈廣告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他就被“成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理由很簡單:互動娛樂和廣告是當前騰訊最大的供血來源,微信和 QQ 只是兩個載體而已。當哪天游戲不是主要收入來源,或許這個入口也可以為了用戶體驗讓用戶選擇關閉。

為了構筑整個企業生態,在單個功能強迫用戶也未嘗不可,但是要做得巧妙。比如游戲入口雖然惡心,但是不至于用數字紅點給你提示,不至于顯示在桌面圖標的數字紅點上。用戶體驗好,只是相對的。用戶體驗不應該成為你不去思考盈利的借口,商業目的也不應該成為你忽略用戶體驗的理由。

2 產品功能和優先級服從于當前的公司戰略

不可忽視戰略對產品功能的影響,沒有最好,只有合適。曾經微信每個細節在消費者看來都很極致,但現在卻并非如此,比如搜一搜群聊鏈接,為什么只能搜索到文章類型的(在技術上是 Webpage 的消息類型),卻不能搜索出文字消息中帶有 url 的內容呢?微信聊天記錄為什么不能云端漫游?

9億用戶的想法,絕對比微信的產品經理想到的更多可以改進的點,但是不一定對的,現在對的以后也不一定是對的,對的也不一定要做(因為對的東西也有很多)。不妨看看微信一些“前后矛盾”的決策:

  1. 從QQ號來導入第一波用戶到某些原因關閉 QQ 注冊微信的入口
  2. 從吸引一定人嘗鮮以在內部競爭中生存的戰略下催生的“荷爾蒙功能”:搖一搖功能,附近的人等到搖一搖和附近的人被插件化被成為“可關閉功能”
  3. 不做微信電話(雖然有個微信電話本的獨立應用)到直接通過 VOIP 呼叫到用戶手機上,來自跟運營商關系的轉變。依賴運營商 SP 業務生存下來的騰訊不愿意和以電話為主營業務的運營商有過多的較量,直到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為運營商找到流量作為新的增長點。
  4. 一開始說不做中心化分發的小程序到現在重點扶持標桿行業案例,搜一搜內容外顯優先給到一部分應用,給足流量入口。

還有很多例子,但這些都沒有錯,做法 A 是對的,A 的反面也是對的。只是公司戰略演化,原本在 C 端追求極致的微信,把更多精力和資源放在了 B 端用戶上,B 端用戶要盈利為目的,微信做的產品要做到完全不打擾用戶是不可能的,更多地,是尋求一種平衡,微信也在學習和成長。原本高冷的微信,也更多的聽取行業合作伙伴的意見,共同探索。

3 資源決定了產品能走多遠,眼界決定產品能走多寬

你有想法,可以推動公司決策層,申請資源;

你有想法,可以寫 BP 去融資;

你有想法,可以邀請身邊的朋友幫忙;

你有想法,可以自己學編程實現 MVP…

如果你只有想法,那么跟放屁沒什么區別,過眼云煙。對于產品經理,要學會爭取資源,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功能實現所需要的一切資源。資源不足,產品是沒法走下去的。如果你能獨當一面,想做一個獨立開發者,那么你也得先養活自己。

有資源能讓產品一直走下去,但是會不會一手好牌打爛了,要看產品經理或者是老板的眼界,怎么以點帶面的生態化。

比如你手上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人臉識別專利技術,你首先能提供一個 API 給其他開發者付費使用,這是一個點。如果一直只是這么一個單一的 API,你能成為一個很棒的獨立開發者,但永遠也無法成為一家獨角獸。由這個專利:

  • 可以和硬件公司合作生成智能安防攝像頭,檢測到陌生人立即錄像;
  • 發布一個根據人臉自動分類和檢索的相冊 APP;
  • 提供物聯網人臉識別模組;
  • 識別人體特征點之后重建三維模型 + VR/AR 即可遠程實現身臨其境的社交

當以核心產品衍生出各種合作或相關產品后,就能形成一個互補,協調的矩陣,形成一個寬領域的生態。如果拿你們最熟悉的微信舉例,就是從通訊(語音)-> 社交(朋友圈、搖一搖、附近的人)-> 社交閱讀:公眾號 -> 社交支付(微信紅包)、社交娛樂(游戲) -> C 端向 B 端拓展(服務號、企業微信)-> B、C 端大融合(小程序、對政務民生領域的投入力爭成為水和電一樣不可或缺的東西)。從通訊工具到互聯網的水和電,眼界決定了產品的寬度。

4 產品決策的對與錯,是相對的;套路,過猶不及。

同一個技巧,換了一種場景,他就可能是錯的。比如產品設計上有個技巧,就是提高用戶離開的成本,以達到 GMV 或活躍度的提高。

比如很多 PC 軟件卸載的時候問一下你是否因為哪些用得不爽的點導致你卸載,然后“貼心”的給出解決方案,這對于留住用戶是個好的辦法。

但是攜程通過從機票詳情頁到機票購買完成頁幾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詢問你要不要其他服務(比如專車接送機),即使你在上一個步驟點擊了取消,下一個步驟依然提示你購買。在整個流程這些額外的服務都是默認勾選的,增加用戶操作成本來搭售。后來呢,就被網絡紅人猛懟了,公關危機。

5 政策和法律是產品設計的底線

有些流程,是不能簡化的,比如用戶支付給商家的錢,一般個人和公司是不能代收的,必須通過有清算資質的機構(比如微眾、浦發等銀行)直接把用戶支付的資金直接打入商戶收款帳號。

又比如用戶存入理財平臺的錢,比如先支付給用戶利息,再從用戶賬戶扣除手續費等交易費用,不能直接從利息里面扣除手續費再返還給用戶。聽一個做金融產品的朋友說,他們要在業余時間補習很多金融證券類的法律,才能設計出合理合法的產品流程。當然,如果你不懂的話,也可以在設計之后咨詢公司法務,一般存在風險的業務流程都是要經過法務審批的。

6 搞清楚流程,再做功能設計。

接到需求,就開始打開 Axure 畫,打開 word 寫,但這往往只會換回一頓臭罵。思考清楚以下問題,需求不至于南轅北轍:

  1. 什么用戶?(比如白領)
  2. 用戶有什么需求?(比如吃)
  3. 觸發這個需求都有哪些場景?(比如公司、家里、飯館)
  4. 這個場景下可用什么資源?(比如公司有微波爐,家里有電飯煲和廚具)
  5. 有什么辦法解決需求?(比如叫外賣,自己帶飯,去飯館)
  6. 解決問題的核心流程是什么?縱向思考(比如打開外賣 app->選擇店->選擇菜->下單->拿外賣->吃)
  7. 核心流程的每個步驟怎么優化?橫向思考(比如選擇店的步驟,是不是可以以距離用戶的點排序呢?如果這樣做就要有一個提示用戶授權獲取地理位置的前置流程;是不是可以根據用戶口味來個性化推薦呢?如果這樣就得讓用戶點擊選擇偏好或者根據歷史訂單來推薦;是不是可以弄個熱門排行榜給用戶推薦好吃的呢?如果這樣的話就需要機制防止商戶刷榜;是不是可以把優惠力度大的商戶優先推薦給用戶?…)

想好這些問題之后,再打開你的 Axure 吧。

關于技術

1 產品不懂技術,永遠只能做螺絲釘

產品要不要懂技術,其實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說說我的想法:

如果你實習或者剛畢業從事產品經理,其實懂代碼沒太大作用,因為一般分配給你的只是做一個功能小點,你可以在跟開發溝通過程中記錄下他們說到的專業名詞,比如Redis、Mysql、CDN 之類的,業余時間可以搜索一次這些名詞,對這些東西的作用有個大概了解即可。

隨著你職業發展,甚至主導一條或幾條產品線的時候,你會發現對研發的理解對你發展的限制會越來越大。

  1. 比如運營提出,要在運營后臺給社區的圖片做美化編輯,開發“不可能的,你要人家美圖秀秀那么多的功能,人家做了多久,我們哪里有排期”,我就嘗試在網上去找開源的或者第三方的圖片編輯 SDK,最后找到了美圖秀秀高級版的 API,私底下問開發 “能試試看嗎?”,結果一個下午就弄出來了。試想,即使不用我寫代碼,但是如果連 API 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會想到去找這些。后面會說到技術棧選擇的問題(這不是產品經理要做的決策,但是是要產品經理參與的)。
  2. 再舉做硬件產品的例子,如果你不知道 ZIGBEE 是什么,不知道哪些是單向通訊,哪些是雙向通訊,硬件之間的通訊方式,你就沒辦法搞清楚硬件和手機甚至是服務器的數據流,你設計出來的軟件端,流程很可能就跑不通。這個時候就要多跟硬件工程師去詢問清楚這里面的邏輯,業余時間再上網找資料,買塊樹莓派或者 Arduino 板子玩玩,網上有大把手把手的教程,如果連復制粘貼代碼都不會,那無話可說了。自己實踐一下之后會發現,對整個產品里面的數據流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做產品不需要寫出來的代碼可以扛住多少并發,節省多少內存,只要搞清楚產品背后的數據流和用戶數據操作邏輯即可。

2 熟悉多終端的API和技術限制,才能做好全端產品架構的設計

iOS 和 Android 發展多年,很多底層通訊和數據處理 API 都已經很豐富,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在 APP 上都能做到,所以對于產品經理,就是關注 iOS 和 Android 每個新版本發布的新能力即可,比如 iOS 10 的 Callkit、iOS 11 的 CoreNFC。

  • 如果你想實戰,可以通過 Swift 自己嘗試一下調用iOS 的 API 或 Kotlin 寫寫安卓的 API。
  • 如果不想自己寫,可以到簡書、CDSN、伯樂在線等網站看看別人對這些新 API 的解讀。

知道有什么用呢?

比如 Callkit 可以識別陌生來電,大家熟知騰訊手機管家和360手機管家有這樣子的功能,卻不知道我們自己公司的產品也可以做,比如京東 APP 可以利用這套接口幫助用戶標記京東快遞員,美團外賣可以幫助用戶標記在美團注冊的快遞員電話號碼,這樣子用戶就不至于拒絕了陌生來電號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信語音聊天邀請直接出現在鎖屏上的功能也是依賴于 CallKit 來實現,并且基于 iOS10 以上的設備覆蓋率已經很高了。了解甚至熟知這些 API 接口,將為你的產品優化和新功能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微信小程序對很多系統級別的 API 都沒有封裝,只做了常用的,所以我們要清楚哪些功能在 APP 上做,哪些功能在微信小程序上做。微信小程序用于一次性、臨時性的功能,而 APP 適合一些重度用戶使用,需要經常打開,可以直接從桌面打開,能使用系統提供的 API 做更多服務于重度用戶的功能。具體的終端選擇可以看之前我寫的文章《最全實操指南!換個姿勢深入微信小程序》

熟悉了各個平臺的 API 之后,在各個平臺上的產品架構設計會更加游刃有余。

3 技術要懂到什么程序? 產品學到的技術發揮什么作用?

最好能懂一門編程語言,自己業余可以寫寫小腳本代替一些重復性的工作。
可以去Github、Medium、知乎專欄等了解技術趨勢、前言、開源框架。學技術是為了跟開發有共同語言,合理商量研發周期以便和開發討論出固定排期內可行性方案,做出功能取舍,也可以用新技術突破產品邊界。

說到新技術,在大公司,前沿研究有專門的預研部門或研究院,研究方向都是高管級別的人定下來的,做一些你覺得是天方夜譚的功能研究,超出了當前產品需求,為未來做技術儲備的。這點一般也輪不到我們干預,但我們可以通過公司內部論壇等了解到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思考有什么技術是可以產品化的,有利于改進現有產品功能的。

對于創業公司,非技術型的,能用開源的,云服務,第三方SDK的就不要自己寫,快速驗證產品方向;技術型的,也不要在非主營業務上投入過多研發資源,比如訊飛專注于語音識別技術,就沒必要把研發資源投入云儲存,可以使用七牛的儲存服務。產品經理可以在技術選擇這些第三方服務的時候參與進來,看他們的 SDK 文檔是否能滿足產品當前需求和后期拓展。業余有時間的話也可以自己嘗試一下接入他們的 SDK,這樣在提出需求的時候能更加的合理。

關于職業

1 跟一個人學習,不要聽他說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為了描述準確,特地去騰訊大學網站截了個圖?,F在大家都知道,小程序有了入口,還不止一個(搜索、下拉、發現);從只能掃碼打開到長按二維碼也能打開;小程序和公眾號可以綁定;

從這例子,我學到的不是什么用完即走的理念,而是持續學習心態,充分和 B 端用戶溝通學習,了解每個行業的特點,在滿足 B 端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盡量不打擾到 C 端用戶,在商業和人文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學到及時根據行業、用戶的反應調整產品策略的果斷。做到9億用戶卻嚴格限制微信的招聘,限制團隊規模的擴大,學到什么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2 能進 BAT 的,不一定是最牛逼的人,但一定是最合適的人。

招人不一定要最優秀的,夠用就好。牛逼的人,往往太有主見,那種人適合自己創業或者帶團隊,一個團隊需要這樣的領頭羊,但是不能全部是這種人,否則各執己見,團隊沒有向心力。

有時候創業公司,做出初步的產品 demo,一個畢業生來開發可以滿足的話,就不要招一個幾十萬年薪的人來寫。寫出來能抗 10W 并發的架構,卻只有寥寥幾個用戶就是浪費資源。所以公司要的都是符合當前階段所需要的人,不是說你牛逼,所有的公司都會要你。有面試沒通過,也不是說你就很垃圾,只能說,“我們不合適”。

3 船長還是船上的螺絲釘?

社會需要分工,不可能全部人都做老板。但不要只專注于一個工具或一個技能,因為行業和科技在快速變化,越來越需要多技能的人,跨界的人。

比如你可以專注于做 C 端軟件的產品經理,但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電商產品,當有一個直播產品 offer 給到你,你卻說“我不熟悉”,沒有誰一生下來就熟悉做產品的。

比如你可以選擇了運營作為你的職業,但是你不能只會寫軟文,整個運營體系,你都需要去涉獵,逐點攻破。

根據你自己對行業的了解,只要有前景的,你都可以去嘗試。你會發現其實不同產品有很多共通之處(比如研發流程),至于不同的地方,你就需要快速學習了解新的行業。不給自己設限制,跳出舒適圈,多領域多職業發展。

當然,你要做一顆專業的螺絲釘,沒人會反對你,畢竟一艘船需要船長,也需要船上的每一顆螺絲釘。

4 當你無法調動公司資源的時候,你自己就是最好的資源。

多學各方面技能,是為了在缺人的時候補位,但在公司或團隊有資源的情況下,就不要去搶其他崗位的事情來做,應該釋放你的時間來思考。

5 老板的需求你可以不認同,但不能不做

在決策上,老板說的不一定是對的,除非你能說服他他是錯的,否則就得按他的方向和思路來做。雖說產品經理是離 CEO 最近的地方,但產品經理和老板的差距,就像某度和谷歌不止差了一個太平洋的距離。產品經理只提供解決方案和建議,老板才是做戰略決策的人。老板還需要兼顧團隊、法律、財務、合作伙伴關系、投資人意愿,他比你知道的信息更多,需要平衡的利益方更多,所以也不要總覺得老板不可理喻提出這么荒誕的需求。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但也要想想老板為什么這么做,等他有空,可以多了解一下他的想法,拓寬自己思路。

6 多做多寫,多看知識框架的書,資訊粗看,微課不看

看看每年各大平臺上你的年報,看了多少多少千萬字,回頭發現好像什么也沒學到。多問問行業內的大牛,看一些成體系的書籍,從全局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畫成思維導圖,然后再根據這幅“地圖”去學習,單點突破,以點帶面,“點亮”這幅地圖。資訊可以快速的刷過,但要保持關注,了解行業動態,技術的發展,拓寬自己的眼界。

總結

2017,從C端到B端,從 app 到小程序、企業微信多端融合的解決方案,從軟件到硬件,從功能設計到產品架構設計,從傳統機器學習到深度學習,感謝努力的自己,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專欄作家#

Jinkey,原騰訊手機管家產品運營,原拍拍、微信購物產品經理。P-1級產品菜鳥,分享產品心得,技術科普。專注于社交產品、企業級產品、機器學習和 iOS 開發,公眾號 jinkey-love,歡迎交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精品好文,大佬是經歷了多少的事才有如此見解~ ??

    來自浙江 回復
  2. 想請您寫個稿件。有意回郵件2665490709@qq.com

    來自上海 回復
  3. 想請您寫個稿件

    來自上海 回復
  4. CSDN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