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方面,總結2017產品之路

18 評論 19913 瀏覽 163 收藏 27 分鐘

文章為作者在2017年結束之際,對自己踩過的坑與收獲做一個總結。

概述

隨著香港天際100上的數字倒數到0,維多利亞港的上空中盛開了燦爛的煙火,2017年也隨著剎那的煙火成為了過去。

2017年是我作為產品經理的第一個年頭,這一年的工作可以用“跌宕起伏”起伏來形容了,經我手的產品也有4、5個了,各種類型都有,死掉的、夭折的,也有上線并積累一定的用戶量的、為團隊帶來盈利的產品。感覺這并不像一個第一年做產品的人經歷的事情,但是也因為經歷過這些,在這一年里收獲頗多,雖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而在2017年結束之際,對自己踩過的坑與收獲做一個總結。以下是我經歷中深刻的學習到的:

  • 體驗很重要
  • 產品規劃與項目跟蹤
  • 在用戶使用流程和數據中解決問題
  • 演講能力
  • 用戶調研
  • 換位思考

我會從以上6個方面來總結一下這一年的學習收獲。

體驗很重要

1、友好的體驗設計需要學習

在沒有轉行成為產品經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就比較在意體驗,可能自己是一個比較注重效率的人,所以在一些產品的使用中,能滿足我的需求的、能提升效率的,并且可以讓我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完成整個流程的產品,可以讓我專注與自己的事情上,這樣的產品就可以認為是體驗良好。雖然自己知道要做良好的體驗,但是實際要自己做的時候,確是另外一回事。

在去年年底,負責了一個web后臺管理系統的開發,第一個版本2017年的春節前完成了,結果是可想而知了,產品延期。第一個版本流程不夠順暢,體驗太差,毫無美感(當時團隊還沒有設計,直接按原型做的),不出所料,boss對我進行了狂懟,當時的打擊確實是挺大的。

拿剛入行來說只是借口,自己確實對web的設計交互只懂得皮毛,所以新年回來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做好優化版本的迭代工作。

為了填坑,我開始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學習web端產品的交互設計。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一門新知識的學習,最快的方法就是問有經驗的人、然后就是上網閱讀相關文章、再深入點的就是閱讀書籍。

先問人,在微信產品群、QQ產品群上資訊一些產品前輩,他們提供了一些相關論壇的文章給我,如「網易用戶體驗中心」、「騰訊ISUX」、「設計達人」等,還推薦了相關書籍給我。根據前輩們提供的信息,先閱讀體驗相關的文章和博客,并做好總結。然后閱讀《Don’t make me think》和《設計心理學》。

或許是因為在那段時間內專注于這方面知識的學習,所以掌握的比較快,其中影響最深的是《Don’t make me think》這本書和“尼爾森十大交互原則”,而“尼爾森十大交互原則”雖然是簡簡單單的十個原則,但是幾乎所有場景經過這十個原則的包裝后,體驗都變得更加友好。

后來就把新學習的交互體驗的知識、規則融入到web端后臺管理系統版本優化的思考中,重新設計了導航系統,并且每一個操作都優先從用戶的角度考慮,真正做到把用戶當成“傻子”,從而順利的完成了新版本迭代的體驗優化工作。接下來就是UI設計了,當時由于團隊還沒有設計人員,…幸虧是后臺管理系統,對設計的要求不那么高,自己之前接觸過的UI設計,所以就頂上親自設計了。

在第二個版本完成之后,首頁有如下的對比:

新版本的迭代得到的客戶的一致贊許,體驗好了很多?;蛟S是因為之前的版本體驗太爛的緣故吧…

不管怎樣,這次經歷讓我真正懂得了在產品設計的時候,每個功能、操作都能盡量減少用戶思考,并且每次操作都要讓用戶有感知,讓用戶感覺到尊重。這次項目經歷之后,我還深入了解了情感化設計、深究設計心理學,后續慢慢養成了一種習慣,也算是形成了一種“體驗思維”的思維模式。

產品規劃與進度跟蹤

在今年年中的時候,公司上層根據自有的資源,打造一款資訊產品。剛開始是作為一個引流平臺,所以在產品設計上與市面上的資訊產品沒多大區別,最大的區別在于模式上,增加了一個用戶任務系統,用戶可以通過閱讀資訊、做任務還獲得獎勵進而兌換成人民幣,積累到一定人民幣之后可以進行提現操作,通過這種模式來吸引用戶。

當時市場上已經有了幾個同類型的產品。由于產品模式相對成熟,初期的設計難度并不大,關鍵點在于如何將這些需求功能規劃好,并確定優先級。由于boss那邊的給出來的上線時間比較緊急,所以產品規劃與進度跟蹤變得尤為關鍵。

對于產品規劃,之前閱讀過《啟示錄》,記得書中說過,敏捷開發的版本迭代,有一個很好比喻,就是如果要造一輛汽車,使用敏捷開發就要先造一輛自行車,然后是摩托車,最后才到汽車,而不是直接到汽車。

這樣可以確保核心功能優先完成,然后再按照優先級完成其他的功能,這里充分體現了功能優先級的重要性。所以在這次產品規劃中,把上線版本分成了4次迭代計劃,按照優先級的4個象限進行劃分,如下圖。

然后在進度跟蹤方面,做到每個階段會把對應階段目標、任務分配到開發人員手上,然后通過每日早會,階段總結會來把控項目的質量。雖然是做到了,但是每個階段都會延遲,并且質量不敢保證,雖然延遲的工作量不大。問題出現在哪里?一時間沒有找到問題所在。幾天后公司聘請了一個技術大牛(肉山哥)來管理技術團隊,可算是一場及時雨。

肉山哥入職后首先和我了解情況的時候,對我的項目管理方式表示了肯定,邏輯和方向都是正確的,但是有一個點沒有做好,就是沒有把任務的粒度再細化些,現在的任務粒度基本上是以功能模塊來計算的,并且以3天為一個周期。

肉山哥對我說了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

團隊中,開發人員的自覺性是有高有低的,我們為了確保每個人的工作都能跟上進度,就需要以最糟糕的情況去做打算,也就是說,假設開發人員的都是低自覺性的前提下,我們需要把任務精細化到半天,甚至是以兩小時為單位,然后通過每日早會來匯報進度,變相了給他們一點壓力從而促使他們有動力去完成任務,當然,如果自覺性高的開發,就算我們不這么做他們也會完成的很好。

事實確實是這樣,有時候需要根據團隊的情況來對任務進行精細度的調整,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控進度,控制產品質量。

在用戶使用流程和數據中解決問題

9月開學季,然而和我沒關系。由于業務的發展,團隊需要開啟新的一條產品線,就是一個與公眾號綁定的網絡小說閱讀類WebApp。在這個項目的產品設計與開發中,依然采用敏捷開發,快速迭代一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上線不久,便通過用戶充值獲得了一定的收益。之后的一個月,我們不斷對H5的頁面體驗進行優化,在此過程中有幾個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無論是我們進行推廣拉新,還是老用戶閱讀,充值轉化率、關注率等數據都一直處于較低的狀態。

當時第一個版本是通過吸取當前一些成熟的案例的精華,然后結合體驗良好的導航系統,體驗方面還是可以的,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時我們針對這幾個問題作出了各種假設,卻發現沒有數據進行分析去驗證我們的假設。

所以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那么,問題來了,我們當時只對簡單的用戶數據、充值數據進行了簡單的統計,并沒有進行其他方面數據的統計,真是坑了。

那我們需要收集什么樣的數據進行統計?

首先需要明確關注的數據,比如說充值轉化率、關注轉化率等,然后再確定與之相關的參數,就拿充值轉化率,其公式是充值轉化率 = 充值人數(△t)/ 總用戶數(△t),其中(△t)是一定時間區間,如果需要查詢某天的充值轉化率就需要統計某天的充值用戶數以及總用戶數。

關注轉化率同理。為了獲得更全面掌握產品的情況,需要獲取到更多的數據做更全面的分析,比如說訪客量、當日小說閱讀量統計等。那么哪些數據是我們當先繼續獲取的呢?大家都沒有明確的答案。

而我對運營數據認識的也不夠,所以無法做出精確的判斷,所以這個時候最好是結合用戶使用的流程圖,來確定哪些地方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然后確定在什么地方埋點,并解釋統計數據的意義是什么,然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這些造成這些數據變動的原因,這對后面的數據分析有重要的幫助。

那這個時候產品經理該怎么做呢?一個產品需要獲取用戶數據,最重要的就是有清晰的用戶使用流程圖,然后通過用戶使用流程圖來確定最終想要獲取的數據。

通過對用戶流程的梳理以及總結,確定了當前用戶使用產品的流程以及關注的幾個核心數據指標,如下圖:

在確定了指標之后,都需要分析指標變動時可能出現的情況,然后在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經過這次案例之后,讓我更加懂得了數據分析是分析產品狀況、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很重要的一個手段,而當時自己在數據分析上也沒有太多的經驗,所以前期才會出現想要數據沒有數據的情況。不過后來的數據分析方案在和大家討論過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的贊同,讓我信心倍增,同時獲益良多,以后也會在產品設計時考慮好數據埋點的情況。

演講能力

今年的下半年,團隊的不斷擴大,但產品經理依然還是只有我一個。所以產品上的需求評審、版本迭代都需要我做主持,并且每日早會都是我來統籌,所以自己面對觀眾的演講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當然自己也有下意識的去把各個會議作為一個演講。

因為以前看的TED演講比較多,所以自己也略有研究,如果換個角度思考的話,自己作為觀眾,自己喜歡聽那些演講,或自己討厭那些演講,這樣就很好理解了。所以我一般都會在一張ppt上放一個標題,如果有數據的則用戶圖表顯示數據,如果需要顯示文案,那么文案不會超過三行,并且會時不時引用一下比較輕松的語調來緩解一下氛圍。

對于一個演講,前期準備是十分重要的,為了確保演講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就是把我們需要傳遞的信息真真正正的傳遞到觀眾中,就需要把你的演講控制在一定時間內,不能只講概念,最好是通過故事的形式講述,并且條理清晰。

也就是說演講的開頭要告知大家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然后分為幾個部分,然后再每個部分進行說明,如果演講時間長一些,就要保證你說話時語調要有主次、有重點,并且最好與觀眾有互動,調起觀眾的積極性。最后就是需要對演講做一個總結,讓觀眾順著演講者的思路走。

演講能力是需要不斷實踐和總結來增強的,雖然不一定要引人入勝,但只要你要傳遞的信息傳達到了就行了。如果把演講看做一個產品,那么觀眾就是你的用戶,那為什么不把演講做的好些,讓觀眾體驗更好呢?

雖然在這一年里自己的演講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依然不足以讓演講具有“良好的體驗”,依然任重道遠。

用戶調研

經過了幾個版本的迭代之后,閱讀類的WebApp已經趨于穩定,時間也到了12月份,接下來的計劃也就順水推舟,打造屬于自己的平臺,準備籌劃自己的閱讀類App。

不過并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一上來就是“競品分析”,而是先調研一下當下的這個行業的市場情況以及重要的用戶調研。

因為WebApp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用戶量,并且客服那邊手頭上也有活躍的種子用戶。所以這時做用戶調研是最好的。

怎么做的用戶調研?在進行調研之前,就已經把用戶調研的理論知識復習了好幾遍。

做用戶調研,首先是先反問自己,這次用戶調研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為了更精確的獲取我們當前用戶的用戶畫像、使用場景以及對我們平臺的建議。

接下來就是設置問卷的問題了,問卷的問題設置也是有技巧的,最核心的是以下幾點:

  • 問題數最好不要太多,12個左右
  • 無關研究目的的不問
  • 可問可不問的堅決不問
  • 問題要先易后難
  • 開放性與封閉性問題合理搭配
  • 問題不能有誘導性,避免反應心向

確定問題之后,需要對調研的結果進行預測,比如說用戶的畫像如何之類的。這些確定完畢之后,就需要開始進行調研了,那么該如何吸引用戶去填問卷了?因為業務性質,我們可以通過填寫問卷獎勵一定量的書幣,用戶可以通過使用書幣來閱讀付費的書籍。并把活動顯示在首頁的活動banner中,同時為了防止用戶刷,我們開啟了默認不選中選項的設置。

由于有獎勵機制,用戶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不到一周的時間,我們就收到了3000多份的問卷結果。

接下來當時就是分析問卷結果了,使用圖表的形式展示每個問題的下選項所占的比例,如:

然后總結出一個最終的畫像以及用戶調研結果。

在用戶問卷調查的同時,我這邊也通過微信客服和活躍用戶進行一對一的用戶訪談,雖然面對面訪談更直接、高效,但考慮到成本問題還是放棄了。一對一訪談可以直接了解到用戶對平臺的感想,了解到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并且直面用戶的吐槽,真是“爽快”…用戶訪談的難度比問卷調查的難度大的多,還需要有客服人員的耐心,并且要把用戶捧為上帝…扯遠了,因為時間的原因只對幾個種子用戶進行了訪談,并且效果不理想,后續還有不斷鍛煉自己這方面的能力,這也是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

面對用戶時,喬布斯曾經說過:用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們需要引導用戶。所以我們要做得到比用戶更懂用戶。

類比思考

完成了用戶調研,確定了用戶畫像,接下來就需要對閱讀類產品的需求進行分析了。經歷過之前項目的沉淀后,現在已經不會馬上就確定功能了,而是會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需求的思考上,把產品的工作分配為80/20,把80%的時間放在思考,20%的時間執行工作上。

對于網絡小說閱讀類的App,由于我不是目標用戶,所以很難靠想去了解到用戶的需求,雖然之前的用戶調研也了解了不少用戶的反饋,但沒有真正的感受的話是很難設計出讓用戶產生共鳴的產品。

為此,我們可以換個角度,雖然我不是小說的目標用戶,但是我平時喜歡看書,能不能把兩個場景聯系起來呢?而在這個場景下,我自己就是目標用戶。

那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閱讀傳統書籍閱讀的流程,看是否能挖掘出用戶需求的動機。

我把傳統書籍閱讀分為兩種情況。

  • 有目的性選擇書的閱讀
  • 無目的選擇書的閱讀

有目的性選擇書的閱讀

1、找書過程

假設周日下午,我看了《星際迷航》這部電影,對里面的時空穿梭很感興趣,想了解一下關于時空、相對論這方面的知識,當時互聯網還沒有那么發達,所以第一時間我會選擇去深圳書城去找相關的書籍。

我來到了深圳書城之后,我進書城門口,就能看到琳瑯滿目的書,一些暢銷書擺在了書城入口最顯眼的地方,比如《解憂雜貨店》、《一個人的朝圣》、《從你全世界路過》之類的暢銷書,這種書的內容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很多人都喜歡買、喜歡看,所以書城自然會把他們放在最顯眼的地方。

但是我對這些不是很感興趣,我來這里的目的是尋找與時空、相對論相關的書籍,以滿足我對知識渴望的需求(有點過分了…),那么我就會通過書城的指示牌,相對論屬于物理學,物理學屬于科學類,科學類的類別在二樓,所以我就去了二樓,找到科學類,接著物理學類的書籍,然后在物理學區域中,找到與時空、相對論相關的書籍。當我找到一本書,通過瀏覽目錄、簡介、前言等介紹,覺得書本的內容很不錯,就會把它買回家,先放到書架上。

2、閱讀過程案例

我習慣睡前看書,如饑似渴的把書看完了一半之后,困得不行了,要去睡覺了,便把書簽放在自己看到的地方夾著,然后把書放回了書架,然后自己就去睡了。

由于第二天是有點忙,比如說加班,到家已經10點多了,洗漱完已經11點,趁著夜深人靜了,自己也好充一下電,就從書架上拿出昨天買的相對論,然后繼續看后面的內容。

無目的選擇書的閱讀

1、找書過程

放暑假的第一天,小雪和朋友們一起去市民中心玩、看電影。當他們看完電影之后就找了個地方喝東西,隨便逛逛。然后走到了深圳書城,小雪覺得放暑假了,就有時間可以看書了。于是就進書城里看看有什么好看的書。首先進入眼簾的是門口顯眼的暢銷書,其中放了一本小說叫《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封面挺好看了,就前去瀏覽了簡介和前幾章的劇情,發現挺吸引人的,于是就決定買這本書了。

還有小雪一向對文學都挺感興趣的,所以就走到文學區,看看有什么好看的書。到了文學區,之前小雪已經在這里買了一些書的了。在推薦展覽區中,發現了一本叫《夜航西飛》的書,她之前聽說過的,但是沒看過,都是小雪喜歡看的那類型的書,小雪拿起來翻一翻,看了看前面一些章節,覺得很不錯,也把它買了下來。差不多7點了,小雪也該回家了。

2、閱讀過程案例

此閱讀過程與上述有目的選擇書的閱讀過程是一樣。

通過以上的分析,得到以下流程圖:

而閱讀書籍時顯示生活中的需求有:

整個流程和線上閱讀應用并無太大的差異,場景需求映射到App中就是書城模塊、搜索、書籍推薦、書籍分類、書籍介紹、書籍購買、書籍閱讀、書簽、閱讀環境等需求。最終也確定了比較符合用戶線上閱讀需求以及對應功能。

展望

2017年在科技圈內發展最火的技術無疑是人工智能,與之相關的無線駕駛、智能語音助手、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識別等都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還有即將成為新一代的計算平臺的AR、VR和MR,都給我們當下時代帶來了新的革命、產業升級,所以在新的一年里,作為產品經理,除了積累基本的產品方面的能力、鍛煉商業敏感度以外,還需要去理解新技術,思考并挖掘新技術的使用場景,迎接新革命的來臨!

恩,還是來點實際的吧,就我而言,產品之路依然漫長,所以再新的一年里,需要確定四個方向:

  • 沉淀產品各方面的能力(核心競爭力)
  • 掌握心理學(探究人們需求的深層動機)
  • 培養投資人眼光,鍛煉商業敏感度
  • 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不被時代所拋棄)

充好電,迎接新的一年!

 

本文由 @?Kimso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al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到作者做過公眾號管理平臺,想咨詢一下

    來自浙江 回復
  2. 可不可以寫一篇如何寫文案的文章呢?我覺得你的文采水平可以。

    來自廣東 回復
  3. 現在在學習產品經理怎么入門,打算從測試轉行為產品經理,學習了

    回復
  4. 佩服,剛入行半年,感覺跟你的差距好大。

    來自廣東 回復
  5. 寫的很詳細

    來自浙江 回復
  6. 很惱火的事情就是,調查問卷及內容都已經準備好生成了,運營團隊不去搜集用戶信息

    來自四川 回復
  7. 產品經理處在業務漩渦中心,要做好解決一切問題的決心。祝PM們好運,加油???。。?/p>

    回復
  8. 本人前幾年看了很多設計方面的書和視頻,也特別關注用戶體驗,感覺非常喜歡產品經理的工作,大神能不能帶?不發工資都行。。。

    回復
    1. ?? 共同學習啦

      來自廣東 回復
    2. 有啦

      回復
  9. 寫的很棒,恰好我也喜歡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喜歡時間和空間的討論(PS 我是女生。。。)

    回復
    1. 還有星際迷航,所以關于宇宙的一切電影。。。
      另外,剛準備向產品經理的目標進發。。。

      回復
    2. 所有。。。

      回復
    3. 可以留個微信交流一下

      回復
    4. luffly_kc

      來自廣東 回復
    5. 我也是重感受和體驗的人

      來自廣東 回復
  10. 6個總結前面是在講換位思考,后面詳細闡述時為啥是類比思考?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