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與結婚教練
如果在大學校園里,你遇到馬云,你會不會錯過他呢?如果生命中,你遇到喬布斯,你能和他長相廝守嗎?
我的朋友文敏,在做一個工作——結婚教練。具體就是指導30歲以上,下定決心要結婚的女生,如何在一年半之內搞定結婚。而且她的這套方法,已經幫助30多個30多歲的女生結婚了。
我就很好奇,想了解她的核心方法,然后發現,幾乎她是嚴格按照產品方法論,來培訓想結婚的熟女,如何做判斷、做交互、做優化。
而判斷、交互和優化三者,判斷肯定是第一位的。古人云“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第一步的判斷和選擇,決定了一個人在一個點線面體上的位置。
而她做判斷的方法,基本上就是產品的“用戶體驗要素五層次”。就是用產品經理觀察和判斷產品的思考框架,來觀察和判斷一個人。
結婚也好,創業找合伙人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長期關系。
改變一個人當然很難,所以,在決定開始之前如何觀察和判斷一個人,也許更重要和關鍵。
一個沒有建立思考框架的普通人,面對一個人,一個產品當然也會有自己的原生感受。但是因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所以感受是混沌糾結的,并且會過于強化和放大自己關注的某個點,不但有強烈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還有大面積的認知盲點和思維遮蔽。
而產品經理則是有個框架體系來看一個產品的體驗,不管你的第一直覺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應該用這套框架,相對完整地量度一下對方,強迫自己建立完整觀察。
產品經理看產品,把體驗分成由外而內的五個層次。這個思考框架對看人,其實一樣適用。
第一層,也是最外層是感知層。
一個產品,設計得美不美。一個人身材、相貌、說話什么口音,就是最外層的感知層。
感知層里面的第二層是是角色框架層。
簡單來講,就是我們基本上都會生活在角色里,并被角色馴化。比如你遇到銀行職員、軍人、公務員等,你和他打交道,你會很明顯看到他身上角色的烙印。他說什么,如何行為,受受角色控制。就好像你打開一個網頁,每個頁面每個位置是出現圖片還是文字,受框架控制一樣。
你和辦公室的同事打交道,大家的相處方式首先是角色的對接。大家基于工作的溝通,能說什么,不說什么受角色控制的。
所以基于表層的感知層,基于角色化的接觸,都是淺層關系。
其實我們日常的接觸,其實多半是淺層關系。大家上班,基于角色彼此交流。大家接受各種服務,為你提供服務的人,都是角色化設定的溝通方式和交付。
再說清楚一點,很多女孩會說,我希望我的男朋友“應該如何如何”,我的丈夫“應該如何如何”。。這就叫角色化預期。
你去接受一個服務比如去餐廳吃飯,領位員該如何,點餐員該如何,傳菜員該如何,對方是被管理的角色,你做角色化預期是對的。但是,你對親密關系,深度關系,長期關系,做角色化預期,請問誰給了他那么大的壓力,讓他在你面前,始終做符合你預期的角色呢?
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在角色扮演里,或者你接觸的人牢牢把自己設定在角色中,其實你們是無法達到深度關系的。
角色層之下的第三層是什么呢?
好,這里就是一個人深層的部分了。
是資源結構:財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每個人都不一樣。
人生歷程,總會某個時刻,很多人都處在同一個角色,比如,大家都曾是學生,大家都曾是小職員。但是他的資源結構,會推動他,他會在未來進入其他的什么角色。
到資源結構這個層面,很多姑娘已經不會判斷了。大多數姑娘只會看臉,做水平低劣的市場調查,收集一點非常表面化的數據,比如你存款多數,你有房嗎,有車嗎?
問車問房這種只抓表面數據的,淺層用戶研究行為,是優秀的產品經理,比如騰訊的產品非常不齒的。
資源結構層,才是一個人表面與內部的分界。
接下來兩層我放到一塊來講。再往里是什么呢?是第四層人的能力圈。
能力圈再往里呢,就是第五層,一個人的內核。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他對“我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
存在感之于人,就像生存之于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推動行動的開關。
你觀察一個動物,它的狀態,它的情緒,就是它的生存需求是否被滿足。獅子為什么要去咬長頸鹿,打得非常吃力,狼狽不堪,遍體鱗傷也必須廝殺下去,因為餓,因為不滿足。生存的需要在驅動它。吃飽了,它才不折騰這事呢。
一個人為什么奔波,焦躁,不安,機關算盡,上躥下跳?因為還沒有被滿足。
動物只要生存,生存條件滿足它就很愉快。
但是,每個人要的存在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只要能夠在一個家庭中,在與愛人的關系里的自己存在感是清晰的,就能夠滿足,很多女孩都是這樣的。比如《前任3》里的女主角。
但是有的人,一段關系中的存在感,是遠遠不能滿足自己的,他需要在職場、在行業中、社會影響力中,看到自己的存在感,很多男人是這樣的。比如《前任3》里的男主角。
就像生存驅動動物奔波撕咬一樣,對存在感的尋求和不安,也驅動男人和女人思前想后,廢寢忘食,找人找事找錢,滿足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你看到一個人焦慮、痛苦、不滿、煩躁,別給TA講大道理。而是要看到,TA到底是什么,沒得到滿足。這種像饑餓的猛虎一樣灼燒的內心,不是一句大道理或者雞湯話可以安慰的。
像動物在奔波廝打中強健了自己的肌肉一樣,一個人會為了自己的存在感的左沖右突的掙扎奮進里,擴充自己的能力圈。
他的存在感被滿足了,能力圈就不會在擴充了。就好像好多女人結婚了就不化妝了一樣,男人滿足了就不奮斗了一樣。
因為擴充能力圈很痛苦啊,就像獅子為了吃飯去追殺水牛,其實獅子挨打也很痛啊。
我們再把一個人從外而內的五層捋一遍,最外層是感知層,你看到一個人的樣子,相貌、舉止、著裝,其實一部分是天分,一部分是角色化,還有一部分是他為了自己的存在感而刻意的自我磨練。
感知層之外的第二層是角色框架層。就好像好學生是個角色,好兒子是個角色,銀行職員是個角色一樣。
第三層是資源結構層。要清楚地再說一遍,就是資源不只是大家一般會說的人脈、財產,其實還包括一個人的精神結構和他的精神資源。我有一篇文章,大家刻意參考一下。
再內部一層是能力圈,能力圈的里面,是一個人的“存在感”。
如果你明確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存在,你就會讓自己不斷改變能力圈,改變資源,甚至和自己外在的樣子。
比如,我2005年同時認識了做豆瓣的阿北,做抓蝦的徐易容,和做校內網的王興。當時外表看上去,三個人很像,都是文藝男青年,做的都是WEB2.0的網站。十幾年過去了,三個人的能力圈和資源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的公司,也變成了非常不同的三個企業 。王興做了美團,徐易容從做美麗說再到HIGO,阿北的豆瓣已經快滿十三年了。
如果能夠進入這三個人內心,即使在他們看上去很像的2005年,他們對自己的存在感和驅動力就是不一樣的。
前兩天在湖畔大學看申請入學的學員名單,我就力挺一個人,我說這個人這十幾年來做過很多事,但是你能看到,這個人對自己為了什么而存在的認知是一以貫之的。這個人呢,我能看到,他的存在感設定就是為了凸顯自己牛逼。他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這件事的機會最大化,這個場域我最牛逼。不行我就撤,換個地方再打。我個人而言,可能我會更喜歡對自己為什么而存在的認知比較恒定的人。
一個人有多少錢,有多少權力,有多少名聲,這是社會的公共刻度。但是每個人的內心感受,其實有自己的刻度,并不需要被公共刻度綁架。
以上就是用產品經理看產品的認知框架,指導怎么一層一層地觀察和分析一個人。
其實,對于淺層關系,最表層的感知層就夠了。
你只是購買使用一個產品,最表層,漂亮喜歡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是想談個戀愛,并不打算與一個人的命運深入勾連,也是表層的用戶體驗最重要。
但是,如果你追求是深度關系、長期的關系,你需要看的,就不僅僅是已經在表面呈現出來的結果。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適合另外一個人的成熟產品。
更深層的讓一個人持續變化的動力,你們能否在一起擁抱不確定,擁抱變化,在變化中成熟與適配,才是更關鍵的東西。
所以,如果只是想做用戶,比如,談個短期的戀愛,那看到一個人的感知層和角色層就夠了。
但如果是結婚,是你要投資某人,或者選擇與某人成為合伙人,這個人對自己存在感是一種怎么樣自我設定或者感知,他對自己能力圈的建設,對自己資源的建設管理才是更關鍵的。
想想啊,30年前,杭州師范大學的女同學是如何集體錯過馬云的。你角色這些女生看到了馬云的哪一層,而馬云的太太看到了他的哪一層呢?所以馬云夫人非常厲害。
如何產品經理看產品的認知框架看人,就基本講完了。
但是講到了用戶體驗與結婚,實在忍不住想聊聊,我們產品狗的大神——喬布斯和他的三個女人的故事。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愛司馬遷,不但愛他的文筆,也愛他的八卦之心。作為司馬小寧,不談談八卦,就好像吃完飯,沒一塊小甜點一樣難受。
第一個女人叫布倫南。她是17歲時與喬布斯高中讀書時結識,兩人分分合合大致五年。布倫南在18歲時懷孕,但根據兩人當時的協議,她做了流產。23歲的時候,布倫南再次懷孕就生下了喬布斯第一個女兒麗莎。
2005年,50歲的克里斯安·布倫南給喬布斯寫信,希望喬布斯給她錢,喬布斯沒理她 。
又過了4年,到2009年,布倫南疾病纏身、窮困潦倒,借住在朋友家,她給喬布斯寫郵件,說:
“我病了三年,已經別無選擇……我最后一次請求你,請考慮一下為我提供一萬美金,幫我度過幾個月時間……”
大神喬布斯當天就回復說:“我不會被要挾。”
第二個女人叫Tina。在喬布斯人生最后的日子,他和自己的傳記作者談到Tina,這個工作狂潸然淚下。他提到Tina,用了這些句子:
“她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女人,她是我真正愛的第一個人,我們是那么心意相通。我不知道誰還能比她更理解我?!?/p>
你要知道這個時候,他已經跟他太太結婚二十年了。
1989年的時候,喬布斯向Tina求婚。
Tina拒絕了。她說:
“愛上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那種痛苦令人難以置信。”
Tina曾在通往他們臥室的墻上寫:“忽視是一種虐待”。
喬布斯顯然認為自己非常愛Tina,但顯然Tina覺得,如果選擇喬布斯為終身伴侶用戶體驗太差,沒法堅持。
兩個人的感受如此不一致,其實也可以說,Tina其實也沒那么愛喬布斯。
第三個女人,就是我們都知道喬布斯太太勞倫·鮑威爾。
勞倫自己說過一句話:
“他像激光那么專注,當他的光芒照耀在你身上,你會沐浴著他的關愛。而當他的光芒轉移到其他關注點時,你就會感覺人生非常黑暗?!?/p>
說到勞倫,我覺得她這句話非常真實,也幾乎解釋了Tina為什么要在墻上寫“忽視是一種虐待”。
但區別是什么?Tina無法忍受,但勞倫找到了消解這種體驗的方法。陪伴喬布斯27年,給喬布斯穩定的情感支撐。陪喬布斯度過重返蘋果前后的艱難時日、與癌癥作戰的最后人生時光。
我們更愿意談她繼承了喬布斯167億美金遺產,但是聽完第一個和第二個女人的故事之后,你是不是可以想像一下,勞倫她經歷過什么?承受了什么?消化了什么?這個女人有多么強大呢?
所以,當我們知道一個人至少,由表及里,有五層內容。那么你最在意哪一層?而那一層最讓你不能忍受呢?
如果在大學校園里,你遇到馬云,你會不會錯過他呢?如果生命中,你遇到喬布斯,你能和他長相廝守嗎?給你個喬布斯你接的住嗎?這樣的人你要么?
作者:?梁寧
來源:微信公眾號:?梁寧-閑花照水錄
本文由 @梁寧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漲姿勢的喬布斯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