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取舍之道與抽象能力

4 評論 13237 瀏覽 43 收藏 9 分鐘

打算寫一些不成體系的小文章,因為即使不寫在這里,也會寫在我的evernote里,寫在這里的好處更多,比如讓一些鄙視我更新太慢的同學住嘴。還有,開放地進行討論。不過要聲明的一點是,過去我習慣寫長篇大論,也由于追求完美,犯了拖延癥(《拖延心理學》一書中,剖析拖延原因之一就是追求完美所以遲遲不做)。我的evernote里寫了一半的文章,估計有20多篇了吧,有的僅僅是缺幾張圖而已,就一直拖。

所以,特地開辟了一個分類《雜思錄》,專門放點這種偶爾的思考,不苛求完美,也期望在大家的交流中謀求進步。本來這個分類想命名為非請勿轉的,可是覺得不妥,轉與不轉是人家的事,寫與不寫是自己的事,就還是關心自己的事吧。

1. 取舍之道

很多道理已經被古人講完了,比如大道至簡的一句話:好鋼一定要用到刀刃上。

你可以說,那是因為鋼不夠多,如果夠多,就不用這樣了。這恰恰就是我們生存的環境——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時間、人、精力都是有限的。

把事情從簡單想復雜——體現你的系統性,全局觀,長遠規劃,但是要落地了就要把復雜再回歸到簡單,讓開發、需求方很明確地知道如何開始“咬下第一口”。

要點:

取舍之道,一定要建立再系統、全局之上。

取舍之道,可按照用戶群、功能、內容、體驗多維展開,每個維度都可以取舍。

舍是多樣的:并不是絕對不做,而是分階段去做,明確現在做什么,將來做什么,以及為什么這么劃分。

下圖是我喜歡用的取舍之道模型:

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要結合現實(資源和能力),但是這可能還不夠,還要考慮競爭者,是不是你要做的事情別人更有優勢,是不是他們很容易超越你,這些因素都要考慮進去,最終得到能做且能做好的事情,目標明確。但是這取舍還不夠,接下來進行時間的取舍,也即所謂的輕重緩急,什么事情是現在不做不行的,什么事情是可以放放的。

按照半年一個周期的話,會把前面幾個月作為重點突破,先交付出可供試點或內測的版本,此時注重的是商業模式的清晰,定位的清晰,之后穩打基礎,做一些重的事情,第三個階段加強運營和體驗優化。

最近看到另外一句話,分享給大家:think big, start small, do smart.

2. 抽象能力

記得當時剛轉崗做產品經理的時候,去給一個大神級的人物匯報產品方案,該神人動輒提到:抽象化,不要聽太具象的,就是讓我講一些抽象的概念。

當時不理解,你們扯來扯去不就是最終要看產品原型嗎?現在原型都有了,還要抽象干嘛?

在后續的工作中,即使沒有人再耳提面命,自身也體悟到抽象思維的重要性。難怪有人常說:把事情想復雜了,很容易,但是把復雜的事情想簡單了,是個更需要功力的活。

把事情想太簡單或者太復雜,可能都不夠有功力,真正的高手就是要把簡單的事情先復雜化(全面、周全、系統),然后——抽絲剝繭,再把復雜回歸到簡單。

從簡單到復雜,體現的是系統化,全面性。

從復雜到簡單,則更多要進行抽象化思考。

抽象就是從表面看到本質,從片面看到整體,然后抽出那些穩定的、共同的特征。

平時我們會考慮代碼的復用性,組件的復用性,同一個功能對不同場景的復用性,有了復用的能力,就能夠用更少的開發去滿足更多場景的同類需求問題??紤]復用性或者便捷的拓展性,是產品經理必須要考慮的。

其一,我們的產品要滿足的是一個需求類別而不是具體的某個需求。從而能夠從一個具體的需求,看到一類的需求,看到衍生的相關的需求,甚至再對需求進行分類,看到更高層面的需求。進而才能夠系統性解決同類的需求而不是就事論事點對點解決問題。

其二,產品經理要考慮投入產出比,讓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每次的投入都要試圖解決一類問題,或者多個類的相關問題,不能夠處理具體案例就了事了。

有開發背景的產品經理對比設計出身的產品經理而言,抽象能力普遍要好一些,因為開發的一些專業課已經對此進行過系統訓練,比如UML,比如系統架構。

而設計出身的產品經理,原本的優勢恰恰在于將抽象的思維具體化,讓更多人明白到底是講的什么,畢竟面向用戶,是無法抽象化的。而恰恰是這個優勢,凸顯出了一個思維上的不足,那么就是抽象化能力上的略微欠缺。當然,我們可以能夠更加擅長使用概念圖(concept map),以及講故事(story talking)將思維具體表達出來。在講故事或者圖像化的時候,也是一種對具體案例進行抽象歸類的提煉。

我對于想要提升抽象能力的人,經常建議:畫圖吧,講不清楚畫圖吧。但是,我強調的畫圖,萬萬不是線框圖,ps視覺圖。這種圖反而頓時從抽象到具象了,這圖一定是架構圖或概念圖。

前天,還和一個開發討論某個產品的架構,我對著密密麻麻的文字說:你畫個架構圖出來看看吧。該同學說:有圖確實會直觀些,但是畫圖會比寫這些文字多好幾倍的精力。

我說,圖不是單純為了直觀,畫圖本身是一種理解、提煉、加工、組織的非常好的思維過程。圖本身可體現:次序、輕重、層次、關系……這些多維的信息,單純通過語言的描述,很容易避重就輕,講到云里霧里,講的人和聽的人都不自知,其實通過圖則直接了當地可表達出來這些多維信息。畫圖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抽象思考的過程。

大道至簡,只所以到最后簡了,正是因為抽象。

PS: 平時多看看一些concept map 圖,有助于提升抽象能力,最近google不好用,換bing來學習學習

注:概念圖(concept map)是一種用節點代表概念,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概念圖的理論基礎是Ausubel的學習理論。知識的構建是通過已有的概念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開始的。學習就是建立一個概念網絡,不斷地向網絡增添新內容。為了使學習有意義,學習者個體必須把新知識和學過的概念聯系起來。Ausubel的先行組織者主張用一幅大的圖畫,首先呈現最籠統的概念,然后逐漸展現細節和具體的東西——百度百科

概念圖1

  關于這塊,本人還需長遠修煉。

  本文作者?heidixie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第二個部分,怎么和一個知乎帖子完全一樣

    來自新加坡 回復
  2. 這寫的。。。我只能說呵呵了

    來自北京 回復
  3. 抽象的要求—–交流的對方能懂,否則就是一個人的孤芳自賞

    來自廣東 回復
    1. GOOD

      來自湖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