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是越做越慢的

13 評論 11976 瀏覽 78 收藏 11 分鐘

在我們身邊,總有那么一些產品經理,他們做需求做的很快,或者,在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當中,有那么幾個階段,會覺得,產品不過如此,因為我們能夠很快速的輸出方案。用快和慢來衡量一位產品經理的產出能力,其實是比較偏頗的看法,我個人認為,產品是越做越慢的,而不是越做越快的。

快與慢

《思考的快與慢》這本書里詳細的闡述了人們的兩種思考模式,對于產品經理的工作而言,也是通用的。

我們在“快速”輸出方案時,往往是依賴自己的經驗判斷,因為熟悉,因為有經驗,所以我們能夠快速思考,這并不是一個值得炫耀的技能,實際上,快速輸出可能并不是一個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技能。

快速輸出產品方案,只是經驗的一種表達而已,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自己與對方有相同的經驗,或者對方與我們自己有相同的經驗,那“快速”也只是一種理所應當的現象而已。

學生時代,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這么一篇小故事,名字叫《賣油翁》

我的記憶中,對于文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

“我亦無他,唯手熟爾”,不過是熟能生巧而已,哪是什么技能呢?

原文如下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 但手熟爾?!笨得C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

“我亦無他, 惟手熟爾?!笨得C笑而遣之。

我國古代不乏大智慧的人,“唯手熟爾”與《思考的快與慢》中的“快”,表達的都是相同的含義。

產品方案輸出快速,有什么值得羨慕或者炫耀的呢,不過“手熟爾”,不過是憑借過往的經驗能夠快速判斷而已。

產品是越做越慢的

甚至越是經驗豐富的產品經理,其產出的方案會越慢,這是因為我們在向自己的經驗判斷發起挑戰。

“固有認知”是一個很恐怖的現象,一旦我們形成慣性思維,很快的就會被時代淘汰,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所有人的預期,每一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都有大量的新技術。

而“固有認知”卻可以將我們的成長完全打斷,陷入禁止狀態,即使我們依然能憑借經驗快速輸出產品方案,但。。。

曾經,餐廳是用來吃飯的,是用來滿足人們生存的需求的,現在,餐廳不只是吃飯,還有享受服務,還有養生健康。

以前的經驗,即使你曾是一位知名大廚,即便你能很快速的烹飪百人份的菜肴,也無法拒絕淘汰的宿命。

只因為,你還認為人們去餐廳僅僅只是“吃飯”

我們要時刻警惕自己的固有認知,甚至經驗越豐富的產品經理,輸出越慢。

原因無它,經驗越豐富,我們要警惕的認知越多,我們需要質疑的判斷就越多。

曾經,我們仍然認為電商產品,就是攀比價格,比誰的價格更便宜,現在,若還保持相同的看法,便是錯了。

在淘寶的背后,有更多的垂直電商,默默的吸金,默默的躲在大樹背后,收獲自己的果實,不乏摒棄低價策略,回到購物本質的項目。

諸如專注男性服裝的電商產品,還有專注童裝的產品。

當網購已經普及,網絡也不再那么新鮮,網絡購物與商場購物也就沒有太大差異了。

因為我們要向自己的慣性認知發起質疑,作為產品經理而言,對一切正常的現象提出質疑,在質疑的基礎之上,尋找更優秀的解決方案,是我們的天職。

我們所認為的“需求”,“痛點” 也不過是比常人更加認真的對待一些“抱怨”,也不過是,對常人認為“正?!钡默F象,提出質疑。

零售店買東西,一定比批發市場貴,這是正常的,因為零售店自己也要生存,而且相對批發市場而言,零售店也有自己的成本支出,比如門面。

所以零售店的商品價格高于批發市場價格,難道不正常嗎?

不正常,零售店為什么就不能比批發市場便宜呢,如果零售店直接從廠商鋪貨,就可以把批發市場的成本給抹掉了,這樣就能抵消掉零售店的成本了。

正是因為,有的人把“正?!币暈椤安徽!?,才有了現在的“網絡零售店”,才有了“廠家鋪貨的零售店”,才有了“品牌直銷店”

我們所掌握的認知越多,需要被我們質疑的“正?!本驮蕉?,我們的思考所需要的負擔也就越重。

這還因為我們所需要并發處理的信息增加的太快了。

一款產品從0用戶發展到1萬用戶,只需要1個月甚至更短,優秀的產品,甚至一周的時間就能斬獲上百萬用戶,就像最近火熱的知識答題。

伴隨用戶數量的增加,我們所需要處理的信息呈指數趨勢上升,最簡單的一種表達,是這樣的:

上周,我們所需要考慮的,不過是數百用戶的體驗,不過是數百用戶的需求,這并不難。

這周,我們要考慮的,就變成了數以萬計,數以十萬計用戶的體驗,以及他們的需求。

換做是技術角度,或許,我們會更容易理解兩者的區別,僅僅從服務器的性能,前者只需要支撐數百用戶使用,后者,則需要支撐數十萬用戶的使用。

不管是在服務器數量,還是代碼邏輯的性能,在成本上存在極大的不同。

2017年11月11日,對阿里技術團隊最大的喜訊并不是有多少訂單,有多少交易額。

而是阿里的技術,能夠從容面對比往年更高的數據峰值。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阿里雙十一背后的技術方案。

對于偏后期的產品經理而言,相對于快和慢的評價標準,我更傾向于慎,準,狠這三個字的評價。

(考慮到篇幅,這里只給大家分享其中的“慎”字。)

意味著,我們需要慎重面對自己的需求,如果阿里的技術方案不慎重,在雙十一當天出現重大技術事故,會損失多少呢?

對于現在的互聯網環境而言,一款產品從生到死,太快了,上半年獲得高額度融資,下半年也許就瀕臨破產。

這種死亡速度,以及死亡面積,遠超有商業以來的任何一個時代,“不作就不會死”,這句網絡語,用來形容互聯網死亡,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有幾款產品,印象比較深刻,如果沒有某個版本的發布,他的死亡并不會那么快。

換言之,正是因為推出了某個功能模塊,做了某次改動,導致大批量的用戶流失,導致了產品走向死亡。

其實,按照正常速度發展,他們至少還有3個月,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用來周旋,結果卻在1個月后,走向了倒閉破產。

偏后期的產品經理,面對自己提到的方案,面對自己挖掘的需求,需要慎之又慎。

有時,新功能不被使用,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更糟糕的是,因為新功能,而放棄了這款產品。

 

又是好長時間沒更新了,其實文章倒是寫了幾篇,但總覺得不好,也就沒有發出來,希望這篇幾經周折的文章,能對大家有些許幫助。

希望2018年,能繼續寫寫文章,和大家多分享一些產品上的心得,感悟。也希望能夠影響更多的產品人,熱愛產品這個行業,以專業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感謝大家的支持,也希望2018,能與大家一起度過。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近6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擅長社交、社區、細分群體挖掘。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基于固有認知,因為需要謹防思維陷阱、質疑判斷和認知,所以需要慢思考。
    其實我覺得還包括:
    1)慢是為了全面深入思考:也就是給出整個解決方案的時候,為什么不是第二個方案,不是第三個方案,第四個方案,第五個方案,這些多種可能性的對比和分析后,給出的產品方案可能才是想清楚的。
    2)慢-是為了理清到底解決什么問題。產品的設計一定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是用戶體驗,可能是功能的,但是我們收到的需求,用戶是 我要A功能,有沒有去探究他為什么要A功能,解決什么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考慮是什么?結果最后發現,用戶說:給我造一個大炮,你問他:為什么要大炮。 他說:打東西,我需要。 …最后的最后,用戶說:我其實要打蚊子。 正確的是你應該給他一個蚊子。
    3)慢-慢工出細活,關注細節。比如一個質量很好的手工包,每一個都是手工,工序及其復雜,流程很慢。同樣做產品也是如此,有時候就是慢下來,寫個產品文檔,明明一個小時可以完成,你應該給自己2小時,因為就是慢下來,你就會不自覺的想的多點,想的細膩點,那些細節點都出來了。

    來自美國 回復
  2. 寫的非常好!不過產品方案產出的特別慢的人也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再所有地方都考慮的太多了糾結的太久了,有的細節想著想著想不出來可以先放著或者先這樣說不定一段時間后柳暗花明了,快和慢也是需要平衡的

    來自湖南 回復
  3. 曾經把工作放在心上,后來把工作放在嘴上,如果工作只是討生活的手段,不難理解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去學習了

    回復
  4. 我不是什么逼格很高的人 這句對評論板說。

    贊同樓樓說的,學習了。

    1現在的餐廳做菜都不會放的很滿分量很足,因為這已經不足以代表餐廳,越來越多的餐廳以高價,份量少,精致為主了。

    2慣性思維我也很贊同,固執了就是跟不太上時代。

    3文中第一點說的,學著認真思考,輸出的慢一些準一些。

    回復
  5. 實際上,葉神的標題就涵蓋了本文的全部意義,快速輸出和高效輸出本身就不是一個概念,快速≠高效,衡量是否有價值,最終還得看實際結果,而“慢”是保證結果更能達到理論目標,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ps:現在拍腦袋的決策實在是太多了!

    來自浙江 回復
  6. 這個確實有同感,現在幾乎所有的產品,世面上都有大量相似的案例或者說可以拆分成相似的模塊,如果需要輸出方案,大概率就是抄,無非抄A還是抄B的問題,怎么樣有真正意義上的產品定位,每一個功能的打磨都是需要慢節奏來的,產品經理輸出需求不難,輸出精準的需求真的很難,需要時間

    來自上海 回復
  7. 好文章,剛好在看“思維,快與慢”。在時間進度壓力下往往會忽視 “慢”(理性的思考),草率交活,隨著項目的進行被各方挑戰,補坑花的時間一點不少。

    來自北京 回復
  8. 同感。想到一句話:快是高效的快 慢不是速度的慢~~~

    來自天津 回復
  9. “我們在“快速”輸出方案時,往往是依賴自己的經驗判斷,因為熟悉,因為有經驗,所以我們能夠快速思考,這并不是一個值得炫耀的技能,實際上,快速輸出可能并不是一個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技能?!边@句話很有感觸, 因為以前的 leader就是以“快輸出”作為標準來要求產品經理的,誰的方案輸出的快輸出的好,誰的能力就強,當時我就質疑過,以難道評判產品經理要以快慢來衡量,今天在您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來自廣東 回復
    1. 為什么不愿意相信身邊的人而選擇相信一個網絡上的人。

      來自上海 回復
    2. 偶然看到這篇文章有感評論而已,不明白您的意思

      來自廣東 回復
    3. 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感慨一下,實際工作遇到的情況和行業知識輸出完全是兩回事

      來自上海 回復
    4. 問題不是相信不相信,而是為人的道和術不同,導致形的巨大差異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