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稀缺”和“平衡”的產品觀
根據自身的經歷和思考,從產品思維中抽象出“無我”、“稀缺”和“平衡”3種產品觀。
無我
什么是“無我”?看似有點玄學的味道,這和做產品有什么關系呢。
每個公司、每個產品、每個產品經理都稱自己家的產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果真如此嗎?
“我覺得用戶應該需要……”,更多的情況下,是以用戶的名義表達自己的想法。一個好的產品是完全站在用戶的角度去理解,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作為用戶需求的轉述者,撇棄個人的一切喜好偏向,把自己清空為一張白紙,上面只忠誠的記錄用戶的需求。
如此,便有人會問,為什么有些產品沒有做充分的調研,甚至是通過拍腦袋的方式,也取得了成功呢?
這些拍腦袋的產品經理或老板可能是該產品的典型用戶或者具有強大的同理心(經驗)。用戶是他,他就是用戶,那么他的想法便是用戶的需求。擁有強大的同理心是“無我”的一種狀態。(我覺得是“無我”的低階狀態,不知這樣說是否合適。)
真正做到“我不是我”是極其困難的,要和自己經年累月形成的認知進行抗爭。即便做到了“無我”,那就一定會成功嗎?就像“我想要一匹馬車,你真給了我一輛馬車”。(分辨用戶的真正需求是另外一個話題,在此不討論)
稀缺
經濟學中有對稀缺的描述:相對于人類多種多樣且無限的需求而言,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是有限的。
稀缺不僅僅是經濟學中的專有名詞,它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的房是稀缺的,如若不是,杜甫先生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愿望早已實現;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是稀缺的,如若不是,世界范圍內也不會有局部的沖突與戰爭;過去的時間是稀缺的,如若不是,我們便可以在時間的維度空間來回穿梭。
同樣,產品也有它的稀缺性,如資金、人才、市場,等等。其中,盤子容量和用戶可支配時間是兩種特別重要的稀缺資源。
盤子容量,就是盤子可以容納的空間(規模)。比如說抖音,定位于年輕人的音樂社交短視頻,假定中國15-24歲的年輕人群有2億,這款APP就不可能像微信那樣,做到9億的日活。那你可能會說,我可以讓大爺大媽也來“抖一下”,可以。不過,這樣做是不是已經遠離了原先的目標用戶和定位呢。因此,很多產品從誕生之初便有一個無形的盤子對它的容量做了標的。
用戶可支配時間,指的是刨除吃飯、睡覺以及工作等時間之外的,用戶可以獨自使用和處理的時間。每一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不會因為你長得好看,就多給你幾個小時。所有的產品都來競爭用戶的可支配時間,用戶使用某個APP的時間變多了,相應的,其他產品的使用時間便會減少。
由產品的市場規模和用戶可支配時間等資源的稀缺,所有的產品都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競爭,甚至一個APP內的不同板塊也存在競爭。
平衡
先不講“平衡”,先來說一下“克制”。
很多人都說,微信是很一款很好的產品(當然,的確如此),微信很克制,張小龍很克制。真的如此嗎?為什么朋友圈有廣告?為什么有各種第三方入口?我們不喜歡廣告,我們只想要一個可以安安靜靜聊天的工具。你克制好了,這些全部去掉。
所以,我覺得微信不是“克制”,而是“平衡”。微信要平衡朋友圈里要不要加廣告,加多少,如何加;快手要平衡要不要把直播作為一個單獨的模塊拿出來做;微博要平衡,直播答題這么火,我要不要跟進。面臨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平衡。
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讓各方的矛盾降到最低(消除矛盾是不可能的),需要反反復復、深思熟慮、融合各方利益而得出最優解,這個過程十分考驗產品經理的能力,決定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難。
不過,在實際的產品開發中,平衡的權杖并不在產品經理的手中,而在老板的手里;甚至不在老板的手里,而在投資人的手里。而作為悲催的產品經理應該怎么辦呢?增強爭取資源的能力,因為資源是稀缺的;培養說服他人的個人魅力,以“無我”的用戶需求為基礎。
寫在后面的話
可以說,這篇文章是一個矛盾體,或者說我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文章中要做到“無我”,不過,文章中也有很多“我覺得”的觀點。
說實話,以我自身的產品經驗和經歷,并沒有到達談論產品觀的高度。不過,溝通可以促進思想的交流,只當拋磚引玉,碰撞出更多的想法,來彌補自身思考的局限和不足。
作者:Alan,書與遠方的逐夢者。公眾號:產品鋪子(ID:iampmzeng)
本文由 @Al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克制不是平衡?
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