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兩個基本思維模型
本文作者將基于個人過往的經驗,站在產品經理的角度去總結了其認為最重要和實用的兩個思維模型分享給大家。enjoy~
作為一個沉溺于產品設計的愛好者,一個混跡互聯網行業多年的創業者,一個曾經的互聯網創業領域的投融資服務者,見證了大量的互聯網初創企業興衰浮沉。
我一直深信一個理念,產品戰略永遠是企業的第一戰略,只要把產品琢磨透了,企業其它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這一點被越來越多的商業大佬接受并通過不同的方式宣講,在此就不再贅述。
思維模型,是基于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出的理論,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種思維方式。
他在提倡要學習所有學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普世智慧”,用它去研究商業社會和投資領域的各種問題。這個“普世智慧”就是他多次提出的“多元思維模型”。
他提倡把經驗懸掛在頭腦中的一個由許多思維模型組成的框架上,簡單的來說就防止跑偏。
有本書叫《清單革命》,里面就指出,人的錯誤主要來自于兩類,一類是無知之錯,一類是無能之錯,思維模型都可以很好的避免,大多數時候起到了思考清單的作用。
本文的意圖就是基于我個人過往的經驗,站在產品經理的角度去總結了兩個我認為最重要和實用的思維模型分享給大家。按照個人的計劃,今年每個月要總結兩個新的思維模型,這兩個就算是完成一月份的任務。
一、需求三角思維模型
需求三角是百度副總裁李叫獸在混沌研習社上課時分享的內容,個人認為是目前接觸過的有關需求分析最實用和簡潔的理論,而產品工作最核心的點,就是找準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所以拿來嘗試套用到產品研發上,發現效果還不錯。
在他的理論體系里,需求是解決營銷問題的核心理論,但是同樣是通過滿足用戶和消費者的需求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產品設計上是同樣適用的,這里就將這個思維模型嫁接到產品理論里分享給大家。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1、缺乏感
所謂缺乏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痛點或者剛需,來源于用戶的心理落差,這種落差可以從五個維度去分析,分別是任務、時間、關系、群體和角色。
而做產品就是要不斷的去尋找這種落差,如果沒有找準,其實就變成了我們常說的偽需求,基于這種情況開發的產品,肯定有問題。
下面就是關于五個維度的需求分析方法:
舉例說明一下:
任務視角典型的例子是社交軟件,兩性結實并發展關系是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階段性任務,微信最早的漂流瓶,可以幫助用戶快速的實現這一目的,所以通過這個功能快速搶占了市場。
這里面所謂的落差就是找到異性-找不到異性,心理狀態就是只要用了漂流瓶,就可以完成找到異性的目標。
時間視角典型例子是現在盛行的復古手游,什么奇跡、傳奇、97紅警紛紛推出手游吧,利用的就是用戶懷舊的心理狀態。
2、目標物
所謂目標物,就是我們為了填補用戶或者消費者的缺乏感提供給他們的產品。從產品的角度來說,假設你對消費者的缺乏感診斷是正確的,那么剩下的問題就是你的產品有沒有真的解決用戶的問題。
福特的說過,如果你問顧客想要什么,他們會告訴你是一輛更快的馬車,但事實上汽車出現后完全改變了這一現狀。喬老爺關于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論述也是一個道理。但事實恐怕并非如此。
用戶可能并不知道能滿足他們缺乏感的是什么,但是缺乏感一定是客觀存在的,哪怕是我們通過營銷手段強加給用戶,并且用戶還能夠欣然接受的產品,也是因為生理和心理機制所決定的。
所以我始終認為,做產品的人一定要懂心理學,只有具有剖析用戶的底層需求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發現用戶的缺乏感,從而提供給用戶更好的目標物,也就是產品。
3、能力
能力指用戶或者消費者采取行動的成本。如果想把用戶的動機轉化成需求并且買單,一定要解決用戶使用或下單中遇到的成本問題,主要包含下面幾個方面:
這些成本都很直觀,金錢自然不必說,免費的產品肯定比收費的有吸引力。情趣用品的線上銷量遠高于線下,就是因為形象成本的降低,交互的極簡設計理念就是為了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等等。
李叫獸的課程原本還包括了怎么利用需求的變量去尋找風口的內容,但是人的底層需求都是固然存在的,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技術的發展,能夠提供的產品不同,會激發不同的需求。
所以,研究風口,一定不是只盯著人的需求就有用,而必須去不斷的學習和跟進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反復的套用需求三角,找到更有價值的技術產品化的方案才是可行之道。
二、成本和效率思維模型
在定產品戰略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提到成本和效率,大多數人可能會簡單的聯想到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效率,但是成本和效率的提高和降低具體要從哪些維度思考,不一定明確,所以展現的就是以下簡單思維模型。
直觀的感受告訴我們,成本低效率高就是好的,成本高效率差肯定就有問題。但是套用到具體的產品戰略,確會產生問題,比方說我們要做一個社交產品和一個線下的零售產品,要思考的成本效率的維度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這里說的成本和效率思維模型,應該展現成以下的形態,我叫做五維成本效率思維模型。這套思維模型主要是根據《精益創業》、《創業四步法》、前阿里副總裁衛哲的關于效率的課程總結整理而成。
簡單來說,就是從五個維度分析產品的成本和效率問題,以下進行逐個的闡述:
1、個人的成本和效率
這里的個人主要指產品涉及的所有人,我們可以定義為商業模式中所有的角色,對外而說更多的是個人用戶,你的產品怎么能幫使用者降低某些方面的成本,提高效率,是你產品對用戶價值的最終體現。
對內來說,是參與產品設計的相關人員,包括產品經理自己,你的工作方法決定了你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產出比,所以當你設計產品時,應該將所有產品的的參與者單獨的進行分析和思考,到底還有沒有更好的將本增效方案。
舉個例子,我始終認為沒有語音交互的智能手機作為智能家居的控制端口是有問題的,因為用戶還需要打開手機,打開控制APP,打開相應的功能控制面板才能操作,對用戶來說效率太低。
但是新一代的智能音箱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用戶可以直接用語言控制智能家居,效率大幅度提升,這樣才是真正能夠提高用戶個人效率的產品。
2、組織的成本和效率
在衛哲的演講里,將組織效率的提高分為四個在線,分別是員工在線、產品在線、客戶在線和管理在線。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要提高整個組織的效率,其實就是加快產品和內外部的信息交互速度,跟《精益創業》里講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一個意思。
總體來講,就是要形成高效的內外部信息流轉流程,才能降低組織的成本。
3、資產的成本和效率
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關于資產的成本和效率的思考,是一個新的角度,資產是財務和會計的概念,只有產品真的落地開始運營后,才會產生資產的流轉。
但是作為一個產品的設計者,如果不考慮產品的資產成本和效率,本身就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所以我一直有個觀點,不管做企業還是做產品,一定要懂一點基本的會計知識。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一定要能看懂。
關于資產的成本和效率,有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防止閑置資產的產生,二是要不斷的釋放閑置資源。
現實中可以找到很多案例,防止閑置資產的產生是共享單車的重要課題,釋放閑置資源是Airbnb和滴滴、優步等共享模式最關心的問題。
4、規模的成本和效率
規模的成本和效率是一個重要的角度,核心要點就是找準產品面向的市場規模,在范圍內做到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就會變得有競爭力。
一般的產品的規模我們可以分為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三公里的范圍,典型的就是線下的零售和服務,第二個維度是同城服務,比方說租房,比方說相親網站,第三個維度是全國或者世界,比方說旅行住宿。
這里最容易犯的錯誤其實就是越界,或者說節奏太快,很多早期O2O就是這樣完蛋的,本來做的是三公里的生意,但是偏偏要瘋狂的擴張到全國,最終在單位效率還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被自己的規模生生的拖累致死。
面對不同規模的市場,產品的戰略和運營策略當然有差別,要謹慎對待。
5、創新的成本和效率
說到創新的成本和效率,恐怕是所有的產品經理都最熟悉的,《精益創業》、《創業四步法》這兩本大名鼎鼎的書和隨之而來的精益創業風潮,讓創新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效率不斷提高。
無論是《精益創業》的MVP(最小化可行性產品),還是《創業四步法》的探索、檢驗、培養、組建公司的套路,在驗證產品的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方面已經非常完善。
有志于成為產品人或者對產品有興趣的,可以把這兩本書當做入門書籍。
關于需求三角思維模型、成本和效益思維模型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對思維模型和產品有興趣的小伙伴來找我溝通和交流。
本文由 @李梟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tockSnap.io,基于 CC0 協議
視角很獨特
模型也似乎分國情,分體制的,模型是可以借鑒,不知實際操作是否對應的上,感覺產品思維的東西千變萬化,大道而簡才是真經。
字很多,但沒啥有意義的內容。缺乏深度思考
模型還是不錯的,如果多一些總結及例子就更好了
怎么說呢,作者不覺得你的文章少了點什么嗎?
分享出了2個模型,但是并沒有對兩個模型做總結,少了點真誠。
沒明白,我覺得此文把很多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
受益匪淺
那兩本書都沒看過哦
我百度 google 360搜索 都查了也沒找到這兩本書。
第一個思維模型有一點沒看懂,五個維度的分析角度及前提;
第二個思維模型看明白了成本和效率這兩個x軸y軸的意思,這是常說的結果導向和成本預估,但是后邊的維度分析有點看暈了
他說的太高大上了。很平常的一個東西,非得說的那么晦澀難懂(體現出大公司的人說出來的話)。
這是我的一個感覺
我沒看你的評論,但是和你的看法一致
好眼熟的內容,是不是混沌大學里面的課程PPT
是啊,李叫獸和衛哲的課程,結合產品思路做了一些延伸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