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在2017年的“烏鎮大會”曾說道,未來互聯網將從有到無,就是說互聯網將無處不在。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涌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產品,全新概念的產品層出不窮,互聯網帶來了一場大規模的改革與顛覆,而熱鬧之下,卻是愈加的迷失。面對各種各樣的互聯網產品,我們常常手無足措,不知道怎么去解讀這些產品。
但其實互聯網產品發展到現在,已經具備了一些成熟和系統化的元素和邏輯;只要我們理解幾個底層概念,就可以從某一個維度透過產品表面的復雜性看到它的本質和內核,明白這個產品為何而生,為何有價值。
這里介紹4個概念,算是一個全新視角,方便我們在短時間內窺見一個產品的打法或內核。
一、邊際成本
對于邊際成本的理解,經濟學有一個很經典的案例:
假如你現在很餓,那當你吃第一個饅頭時,饑餓感就會消失很多,吃第二個時,饑餓感消失了一些,再吃第三個,饑餓感基本就消失了,當你再拿起第四個,可能你就沒胃口繼續吃下去了。
在這里,饑餓感就是邊際成本,隨著吃的饅頭越來越多,饑餓感減少的量也越來越少,直到逼近0。
邊際成本就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東西,成本增加的量。而很多互聯網產品,就是利用邊際成本很低逆襲了傳統行業和產品。
例如微信和短信,以往我們每發一條短信需要付費1毛錢,而微信就直接是靠流量來發送和交流信息,每多發一條信息,需要付出的成本趨近于0。
再如現在火熱的滴滴,由于是私人車主有空才接客,所以每多接入一輛車,對于滴滴平臺而言成本趨近于0,而傳統的出租車行業,每增加一個司機,就需要多購買一輛車和付出昂貴的汽車管理成本。
再比如做閑置房出租的愛比鄰、蘇寧線下門店和京東線上自營、在線教育產品等等,都是利用了邊際成本很低,甚至無限接近于0的優勢,而這對于很多傳統行業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
其實互聯網之下,每多增加一個單位的量,對于很多平臺或主體來說,頂多就是增加少量服務器和寬帶罷了,其他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這,就是互聯網產品擊殺傳統行業的一把刃劍。
二、信息對稱
互聯網時代之前,其實我們都像是一只井底之蛙,拘泥于自己的一抹三分地,看不到井底之外更大的天空,對外面的世界一無了解,每只青蛙,都有自己專屬的小地帶,彼此又得不到有效的交流,這就是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就是指雙方之間掌握的信息不對等,例如醫生、工程師和律師等專業人員會比我們普通人具備更多專業知識,碰到相關問題,我們也只能選擇相信他們。
但信息不對稱,就容易產生迷惑和欺騙,所以很多互聯網產品,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我們對于某個領域知識的缺失和不完整。
比如你不知道去哪個店吃飯、哪個店好吃?那大眾點評來幫助你。
想海外購物,卻不知道貨物靠不靠譜,質量好不好?小紅書、網易嚴選直接找到品牌制造商,為你甄選購買靠譜的大牌產品。
想購買二手車,卻不知道車輛的好壞和其他安全保障?各種二手車交易平臺來幫助你。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促進信息對稱是互聯網帶來的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通過提高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完整性和可行度,促進信息更加對稱和相等。
三、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即某種產品對一名用戶的價值取決于使用該產品的其他用戶的數量。如果全世界只有少數用戶擁有手機,那你擁有一部手機,其實價值并不大,因為沒人可聯系。
網絡效應其實有點像規模效應:數量越多,價值越大,只不過網絡效應的成本更低廉。
羅振宇也曾說過,一個人在網絡中的價值,取決于網絡中節點的數量以及自己所連接的數量。所以對于很多直播平臺的頭部作者來說,在某一平臺積累的粉絲越多,連接越多,作者在平臺上的價值也越大,越不容易出走。
網絡效應也分兩種,一種是單邊網絡效應,例如使用微信的好友越多,你越不會離開微信,微信對你的價值越大;另一種是多邊網絡效應,例如淘寶賣家越多,買家越被吸引,淘寶對于買家的價值越高;反正,買家越多,賣家也會更多入駐淘寶,淘寶對于賣家的價值也會提高。
網絡效應在互聯網時代表現得很搶眼,成為很多產品后期站穩腳跟的方法。
例如前短時間很火的騰訊立知抄襲即刻事件,其實當你去對比兩個產品,會發現騰訊立知在資訊推送方面更純粹和略勝一籌,但是很多用戶卻反應會堅守在即刻,原因就是這些用戶在即刻扎根很久了,關注了很多專題和建立了很多社交關系,輕易他們是遷移不了的。
所以對一個互聯網產品而言,一旦建立起了比較牢固的網絡效應,產品的價值也會呈現指數級的提高,用戶的粘性也會增強。
四、免費模式
中國的互聯網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被免費養大的。從小到大,我們接觸過的很多互聯網產品,都是免費的,這也是為什么現在知識付費在中國發展比較艱難的原因。
但其實,我們以往接觸過的免費,包括互聯網時代的免費模式,其實本質并不是真正的免費,而是成本發生了轉移。在哪里轉移呢?可能是不同產品之間,也可能是人與人之間和現在與未來之間。免費模式主要有4種,這里簡單介紹下。
4.1 直接交叉補貼
其思路是,有意識地以優惠甚至虧本的價格出售一種產品(稱之為“優惠產品”),而間接銷售更多獲利產品(稱之為盈利產品)。
比如我們常見的買一贈一、內含贈品、大人收費,小孩免費等服務,都是通過一部分產品或服務免費,從而觸發用戶購買其他的收費產品。
4.2 三方市場付費
這個比較好理解,即用戶免費,其他第三方市場付費,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各樣的視頻節目,觀眾不需要付費,而節目制作方通過第三方廣告來彌補費用和獲取收益。
而廣告就是一個恒古不變的第三方付費形式,很出名的就是360殺毒了。早期殺毒市場有著名的“三國殺”,即瑞星、金山和江民三大殺毒應用,而當這三大軟件都是按件付費時,360就直接宣布了免費,而靠廣告和流量分發來間接賺錢,在一年后成為了殺毒市場的龍頭老大。
再比如最近很火的直播答題,每天幾場賽事,一場幾十甚至上百萬,而看似瘋狂的“撒幣”背后,其實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廣告場”。各平臺在靠低成本獲取高流量后,利用用戶的注意力進行花式打廣告,或者為自家系產品引流,這筆賬算下來,其實很劃算。
通過第三方市場付費的間接式免費,其實是現在很多互聯網產品慣用的打法,即使披上了各式各樣的華麗外衣,本質還是一樣,你以為的免費,其實往往是有人在背后幫你付費,而目的就是為了榨取你的價值。
4.3 免費加收費模式
互聯網產品一般都遵循5%原則,就是說5%的付費用戶是這個產品的主要收入來源。這種模式之所以能維持下去,是因為企業給不付費的95%用戶提供服務的成本是相當低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種模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基礎免費高級收費,例如印象筆記,基礎版免費,高級版要收費;QQ推出的各種會員和鉆石體系;另一種是先免費再收費,即我們常說的試用期,不少辦公類產品都是如此,如我們最熟悉的office三件套,免費試用1個月,之后就要收費。
免費加收費模式,之所以被不少產品青睞,是因為在前期免費使用中,可能培養起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粘性,從而在后期會選擇購買付費版本。
4.4 非貨幣市場
馬斯諾需求理論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的需求較高時,錢就不是人們行事的唯一動力了,人們選擇互相幫助,并不是為了獲得金錢,而更多看重成就感、榮譽感和存在感。
比如知乎的很多優秀答主,知乎平臺本身不會給予他們金錢,驅使這些人樂此不疲的提問和回答,其實就只是為了被認可、被點贊的那份榮譽感。
再比如維基百科,平臺本身并不會有任何物質獎勵,而驅使用戶自發上傳和管理信息的,是因為用戶自己想要表達和分享,看到自己的創作被很多人使用。
而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的整體提高,未來非貨幣市場這種免費模式,可能會顯得更加重要。
互聯網在中國大地的繁衍,孵化了各種各樣的免費產品,而面對這些包著免費糖衣的產品,其實我們要明白,商業世界從沒有免費的午餐,你以為的免費,其實只是商家榨取你剩余價值的糖衣炮彈罷了。
五、總結
分析一個產品有很多個維度,而上面介紹的4個概念,就是給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從微觀細節中跳出來,從一個大的方面來審視和理解這個產品或事件,把握一個大方向。
邊際成本的無限降低,是互聯網產品擊殺傳統行業巨頭的刃劍;促進信息對稱,讓用戶對信息把握得更全面、更完整;網絡效應,是促使用戶量和產品價值指數級增長的內在邏輯;免費模式,本質是成本發生了轉移,你以為的免費,從來都只是商家給你挖的坑。
對于大多數互聯網產品,在看似華麗、截然不同的背后,其實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或商業模式,或變現方法,或成為獨角獸的原因。
而本文提供的這4個概念,就是給你另外一個理解維度,透過產品或事件表面,窺見一些內在的東西,明白這個產品或事件為何存在、為何在短時間內迅速啟動和崛起、為何產品價值會那么高。
本文由 @小谷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不太認可你說的邊際成本的例子,在微信之前是有qq的,邊際成本幾乎也為0,微信應該是一種圈子文化,社群文化,qq做的是一種平臺,這兩種是在用戶場景上有區別,我想在邊際成本上應該要好好再考慮一下。
我讀了好幾遍馬斯諾需求理論怎么覺著很奇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