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機制最初是由寶潔公司建立的,后經IT業發揚光大,最終滲透到各行各業。
偉大的蘋果締造了商業傳奇,它的掌舵人喬布斯被譽為最偉大的產品經理,他曾說過:“我不從市場占有率的角度來思考,而是從制造全世界最好的個人電腦來思考,如果我們做的到,我想我們的市場占有率自然會上升”。Google的Ken Norton招聘產品經理時說道:“So what do I look for in a PM? Most importantly, raw intellectual horsepower. “ (注: 我想找什么樣的產品經理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那些與生俱來的聰明頭腦。)同樣,產品經理在中國的IT業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微信的成功,干預了很多人的社交方式,它的產品經理張小龍也被大眾膜拜,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p>
關于產品經理的職責、素養、修煉,網絡上有很多經典的匯總,但大多數都是針對IT行業。非IT的產品經理共享的信息卻不多,在此,我以非IT身份來談談產品經理。
行業受不同因素影響,從而實時地產生了三個維度:產業鏈的長度、寬度和厚度。每家公司都可以在產業鏈矩陣中找到相應的位置。在產業鏈的長度中,你身處哪個環節:上游、中游、還是下游;在產業鏈的寬度中,你身處哪個細分市場;在產業鏈的厚度中,你身處哪種競爭地位。按照這個正向分析模型,確認公司的天時、地利、人和。產品經理的任務就是基于行業事實和公司事實,“發現”市場預期,進而以產品進行突圍,達到或超過市場預期。
作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是悟性。悟性是基于知識結構、實踐經驗的理性和感性的心有靈犀。對事實和數字非常崇拜,所有事實和現象都要量化、數據化,作為分析的基礎和依據,理性到冷血無情;對愿景和直覺非常自信,對自己的產品充滿熱情和信念,感性到不可救藥。
產品經理的悟性決定了一款產品的命運
聯想不是同時代最優秀的PC商,但它的市場策略卻讓它的產品成為贏家;諾基亞有強大的技術和市場份額,最終被微軟收購。諾基亞高管曾說道:“我們沒有做錯什么,可是我們卻輸了?!?/p>
太多的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讓我們知道一個殘酷的事實:僅僅依靠認真、努力、聰明遠遠不夠。
產品經理的素養是什么呢
很多人說溝通能力、協調本事、知識結構、實踐經驗、邏輯思維等等,以我看來這些都是產品經理必備的,而這些基本素養錘煉出兩大殺手锏:平衡能力和感知能力。產品經理通常被認為是無授權的產品CEO,需要和不同職能的團隊打交道。一件產品從無到有,從有到賣,從賣到不賣的過程,產品經理始終存在。
如果沒有平衡能力,產品終將成為“木桶理論”的“短板效應”,淪為平庸或曲高和寡;如果沒有感知能力,無授權的產品經理憑什么推動不同的團隊工作?憑什么打動客戶接受你的產品?因為我知道你的感受,我懂得你的痛苦和快樂。我和你不是對立,而是站在一起。
項目經理和產品經理經常被人拿來進行比較。兩者的差異點在那里?我個人認為項目經理像一條直線,有明確的方向,輸入和輸出定義非常清晰;而產品經理則像一個圓,沒有明確的方向,只有愿景和預期。
不同公司對產品經理的定義和期望不同,從而分配的資源和機會不一樣,影響力也不太一樣。 創業型公司需要知識結構非常完整的全能型產品經理,而成熟型公司需要專業性非常強的產品經理。無論選擇哪種公司,無非是基于個人情況,對時間、空間、機會、風險的規劃。
很多中小型公司都是老板充當產品經理的實際角色,即使公司設置了產品經理的職位,其職位充其量是履行產品經理的附屬職能。我個人認為這種設置基于某些情況下,效果非常好。
對于市場明確,客戶需求清晰的行業,那些規模不大或產品線單一的公司,由老板充當產品經理的角色可以有效地解決企業運營的幾大弊端:1. 任務執行的路徑變短;2. 資源調配更加集中高效;3. 團隊合作比較緊密。
對于市場界定模糊,客戶需求不明朗或變化不定的行業,那些規模較大或產品線比較復雜的公司,必須設置產品經理,并且充分授權,這樣可以發揮產品經理的職能優勢,以產品進行突圍,獲取市場認可,從而為公司盈利。
產品經理對產品的干預和影響
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生命周期的管理者。如果產品有生命,那么產品同樣有氣質和靈魂。
產品基本分為四個階段:策劃提案階段、研發實現階段、上市銷售階段、退出市場階段。
策劃提案階段:這決定了產品的基調和未來的摸樣,如同每個人攜帶的基因。這個階段需要進行市場調研、需求報告、競品分析、SWOT、可行性分析、立項等等;
研發實現階段:根據前面確立的項目,接下來整合相應資源把這個項目實現,由idea變成現實;
上市銷售階段:把研發出來的產品推向市場進行銷售,這是檢驗前面策劃提案階段是否合理的終極手段;
退出市場階段:產品正在或即將被市場拋棄,所以退出市場,并釋放相應的資源投放到產品改善或新產品中,完成下一輪的自我修煉。
總之,產品管理應該是一個閉循環,可以通過自身調節讓產品置于不敗之地。
本文由MollyGe投稿發布,轉載注明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保留本文鏈接
很贊同對產品經理悟性的說法!悟性對于產品經理的能力是一個高度概括的好詞。同時作者對非IT行業的產品和產品經理的認識很到位,受益匪淺。但是我對于有些細節不是很贊同:
1、平衡能力和感知能力
首先,產品經理需要很全面的能力,而企業更看重的是PM是否擁有這種全面的能力,而不是能否平衡好各項能力,據作者所述,能力全面應該比較符合你的意思。
再者,作者所描述的感知能力更像是上文所說的悟性,只不過從對產品的悟性轉移到了對人的悟性。而此處用說服力和號召力可能好一些(原諒我概括能力不好)。
2、公司的天時地利人和
文中作者將產業鏈的長度(上中下游)、寬度(細分市場)和厚度(競爭地位)說成是公司的天時、地利、人和,我覺得這三者都是地利。首先天時是指我們自身無法決定的事情,如市場環境;再者人和一定是和人或者關系相關的,如消費者、客戶關系。之前聽一位老師講佛法和企業戰略就講到,天時指的是市場需求、地利指的是渠道和平臺、人和指的是客戶關系,我覺得還是蠻有道理的。
僅為個人意見
謝謝Jason. Zhang。
您的問題讓我思考更多。針對文中所提到的:
1.平衡能力和感知能力。類似于“知己知彼”,基于所有事實,作出”此時此地”的最佳方案,以達到“彼時彼地”。就像人們常說的“在前進中妥協,在妥協中前進”。
2.公司的天時、地利、人和。我在文中沒有詳細闡述,天時偏重于外部大環境,地利偏重于公司和外部大環境已經建立的關系,人和偏重于公司內部的實力和資源。
恩,很有道理。其實你所說的“在前進中妥協,在妥協中前進”和我說的意思差不多,但是你又向上跳了一個臺階。
支持博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