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軍:產品經理如何進化為產品架構師?5種能力2個建議

6 評論 36283 瀏覽 201 收藏 21 分鐘

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產品經理要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產品架構師呢?

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會體現在輸出決策的質量上,總結成5個詞:邏輯、同理心、經驗、異見、數據。

前面三個詞兒跟人有關。你找的那個人,如果有邏輯、有同理心、有某個領域的經驗,那他的輸出決策質量肯定會更高。后兩者雖然也跟人的性格、能力和積累有一些關系,但更依賴于公司的文化和培訓方法。

前面三點是快速在腦子打磨想法的過程,后面兩點則是長周期、低頻地打磨產品的過程。

一、詳解產品經理5個核心競爭力

1.邏輯

所謂邏輯,首先是這個人能區分事實。

我經常在內部說的一句話:

結論可以錯,邏輯不能錯。

如果邏輯錯了,而且這個事情最后出錯了,你會根本不知道問題在哪里。

我把邏輯分成四個詞:理科邏輯、深度思考、視野、批判精神。

所謂理科邏輯,就是對事實的辨識能力,是否具備識別基本的邏輯鏈因果關系。

基本上好一點學校里的理工科學生,有相當比例的人都有不錯的理科邏輯深度思考,能思考事物本質。

對于同一件事,他的評論可能就跟別人不一樣,他經歷過的事能總結的比別人更多,沒經歷的事,他的觀點也不一樣,能看得更透。

一是見多識廣、二是思維的開放性、三是思維的發散性。

能更容易從不同的角度去想問題,增加成功率。

批判精神,既否定別人,也否定自己。

否定別人就是敢提出否定性意見,這樣才能更容易把一個想法、一個決策千錘百煉,提高它的準確率。而自我否定,才能自我迭代。

批判精神是我們的成長體系中不鼓勵的東西,所以特別稀缺,也是為什么在此要單獨列出來。

在學校里,我們學的是用知識解決問題。在題目設計時,已經假設給予的信息充分,并假設了標準答案,讓你去解題,這是理性世界的問題。

理科思維就是面對一個有規律、確定性的可復制場景的理性世界去解題,其實主要是基于知識的最高確定性。

但是,產品經理要解決的是現實世界的問題,而現實世界的問題根本不是靠知識就能解決的。產品經理一定是基于現實世界的微觀場景和宏觀背景來研究用戶的。

我總結了現實世界的4個最明顯的特點:

一是有復雜變量。

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人對人類意識的理解可能連百分之一的探索都沒有。從個體到群體,再從群體到系統,更復雜。這個不是說去研究一種風的流動,還是地理的變化。

這個世界由人組成,它是復雜變量,沒辦法用某一個理論弄明白。

二是世界是永恒變化的。

今天這樣,明天那樣,可能一件事情,或者一個新技術出現,整個認知的基礎就變了。

三是信息不完整。

這個世界上的信息能獲得的總是一小部分,而且獲取的過程中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污染。

四是人類的認知能力還是有限的。

就算把這個世界的信息和數據全給你了,可你今天的認知和明天的認知還是不一樣的,你做過這件事沒做過這件事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現實世界中,產品經理只能在信息不充分的條件下去做判斷、做預測。而且你根本不知道解決的這個問題是不是該解決的,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式。

有時候,邏輯有小邏輯和大邏輯之分。

比如:現在外面下雨了,叫一份外賣,愿意出來的送貨員就少了,除非加錢,不然就虧本,這是小邏輯。

但是從大的邏輯來說,下雨天別人家不送外賣(除非加錢),如果你愿意照常派送,可能一單虧了兩塊錢。但這個用戶記住了你,他以后可能五單、十單都從你這里買。

邏輯可以從不同維度思考,但是只要大家講邏輯,至少是講道理,這個事情就比較好辦。講事實、講道理就是邏輯的價值。

我覺得跟產品經理有一個與之相近的職業,軍事指揮家。

一個人可以去軍校,必須學一些知識和技能。

比如:怎么帶兵,訓練并應對各種情況。但世界上絕對沒有一場可復制的戰爭,每一個地形是不一樣的,面對的對手是不一樣的。然后你做了一個決策,調兵遣將,對手的應對也是不一樣。

產品也是如此,不可能有復制的,所以一定要把邏輯給區分開。這樣便可以從個人角度將產品經理分成A、B、C 3 類(后文詳述)。

2.同理心

同理心在于鼓勵大家,不論是面向用戶,還是內部跟不同的部門之間溝通時,能夠站在別人角度思考。

同理心特別好的人很少,但是不要找那些同理心(不管是天生的還是相對)明顯有問題的人。

不管什么業務,做大了都需要考慮多邊關系。當你要做一個產品或者改一個策略時,要提前思考參與其中的人。誰會反對?誰會贊成?這樣就容易去推動規則的調整和利益的分配。

產品設計本質上就是利益分配的過程。

除了先天的微小差異,同理心很大程度上可以后天訓練。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親自實踐,去體驗自己的產品。你用自己產品的次數越多,就越能看懂用戶的反饋。

由于用戶一定是基于某個微觀場景使用產品或者服務,而這種微觀場景處于不斷變化中。所以本質上,用戶價值只能基于單人、單次的場景去判斷。

那么如何在大量的、并發性需求時判斷用戶價值,換位思考?

這需要足夠大的用戶樣本量,通過多角度的親歷,了解用戶的需求。

首先就打車來說,如果我天天都打豪華車,那我就理解不了打快車的人怎么想的。如果我天天只在北京體驗,就理解不了某個小城市或者郊區用戶的痛點和想法。

其次,還需要代入心態,把自己當成某一類用戶去體驗和思考。

3.經驗

有些人可能在邏輯、同理心方面的天賦沒那么高。但是經驗豐富的話,在相同的領域也能做出高質量的決策。

但是,我認為經驗是“閱讀+經歷+思考”三位一體的,哪一塊板最短,經驗的水平就在哪里。

工作年限只是經歷,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有自己的思考,從中悟出多少才叫經驗。

我指的閱讀,是廣義的閱讀??磿?、看電影、逛論壇、聊天、上課等都屬于這個范疇。當然閱讀完了還得去思考。

所謂思考,就是在做幾件事的過程中,去了解和發現它的共性和差異。因為除了少數場景外,經驗很難簡單復制。

所以,在經驗的基礎上還要強調實踐。

因為一個真正好的產品,一定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這個時候你從哪里招與之相關的有經驗的產品經理?

面對一個紛繁復雜、永遠變化、信息不確定的世界,以自身有限的認知去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就是實踐。

4.異見

決策難免有盲點,因此公司還是要建立平等溝通的文化。理論上做產品,首先是發散的過程,然后是收斂的過程。

平等溝通,就是鼓勵大家從各個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見。特別強調的是,應該特別鼓勵提出否定性意見,讓人能夠在某個觀點得到叫好的同時,敢于質疑。

我估計每個公司的文化里面都包含了平等。但是實際上,如果領導提出一個觀點,大家只是提出一堆補充性意見,看上去很民主很平等,但不夠。

否定性意見才是真正的異見,只有足夠多的異見,才能讓這個決策的質量經過千錘百煉后得到提高。

此外,平等溝通的文化,能夠讓團隊廣泛參與,在后續的執行過程中更容易達成共識,提高執行效率。

同時,平等溝通的文化依賴于公司的綜合實力,其中重要一條是人才的平均水準要到位。

如果在一個團隊里面,一大堆水平差的人,沒有思考能力,哪怕進行民主大會也討論不出有價值的東西。

5.數據

數據是這個時代最強大的引擎,是能兜底的,能用數據做決定的那些事,大多數時候不見得要費勁。但是決策數據驅動也有它的缺陷。

首先,不是所有的事都適合做ABtest。

其次,如果每一件事都要ABtest,很多事就做不了,容易形成依賴或者造成產品經理有目的去挑選項目。

我以前聽Facebook的有些產品經理說,他們只做兩種事:一種是能ABtest的,一種是扎克伯格關心的(這是不提倡的)。

最后,數據認知有限,只能反映過去,無法預知未來。

當一個項目進入正?;?,駛入高速公路的時候,強推數據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找方向的時候,還是一味強調數據驅動可能就完了。

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在使用數據時作出判斷,哪些事情用數據驅動成本會很高,哪些只能用以作為部分參考意見。

二、我如何招聘產品經理?

從產品經理角度,可將他們分為3類

A類: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產品經理。

因為只有借助于深度思考,在微觀背景、宏觀背景下,了解事物的共性、差異性分別是什么,才能在這個現實世界中不斷的去發現它的特點、總結出規律、去引導未來的行為,并知道怎么去改變。

這其實永遠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兒。

A類產品經理很少,行業中不超過10%,這跟經驗不一定有關,往往是跟潛力有關。

B類:具備理科邏輯和產品心的產品經理。目前大部分產品經理屬于這一類。

C類:以上三項都不具備的產品經理。那么,我覺得這個人不適合從事產品經理職業。

我選產品經理,主要通過上面提到的4個必選項:

  1. 邏輯
  2. 同理心
  3. 產品心
  4. 產品經理基礎

邏輯、同理心已經在上面講過了,那么后兩者又是什么呢?

產品心就是說這個人真的喜歡做產品經理,碰到問題以后會優先用產品經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即:真正地去創造用戶價值,類似于匠心,他想做好這個產品。

產品同理心,也很容易解釋。就是這個人是不是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并準確地察覺和判斷別人的體驗和感受。

邏輯、同理心、產品心三個基本項是為了判斷一個產品經理的基本素質。

大多數時候不是為了去選一個特別強的人,因為同理心特別好、具有深度思考的人很罕見,一年也碰不到幾個。一般來說,同理心不合格的明顯比較多,這個是用來否決的。

產品經理基礎就是一個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

如果是在一個不錯的環境中好好做過兩三年的產品經理,基本上基礎知識就不錯了。

他能夠明白作為產品經理應該做什么,怎么做。

比如:怎么去調研,怎么弄明白某一個領域,怎么幫用戶升級,以及內部如何跟研發、技術打交道。

什么是產品經理的基礎知識?

首先是用戶思維。一定要養成用戶思維,因為這是產品經理的第一關鍵詞。

然后是在滿足用戶某個需求的時候,明白:

  • 你的替代品和被替代品是誰?
  • 如何細分用戶?
  • 這些不同的用戶里邊各自的滿足程度是什么樣的?
  • 不滿意的是哪個環節?能不能改?
  • 為了這些細分需求,你過去怎么找新用戶?
  • 怎么改善這些痛點?
  • 你對待用戶有多及時?

這些其實都要落到實處。

你要基于這些用戶過去做了什么,有方法地進行一代代升級。然后發現自己每個判斷——準確的找到哪個是錯誤的,發現了以后又怎么運用新的認知去做新的用戶探索和產品變更。

所以,招聘永遠要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三、產品經理個人發展建議

1.產品經理們獨特的“附加項”

其實產品經理會擁有獨特的附加項:經驗復用性、期望匹配值、細節敏感……

真正優秀的產品經理每個人都不一樣,各有各的長處。但是我最后總結下來,只需要上面四點就行了,然后還有一些附加項(其實,有沒有都可以,但是如果具備某一項或某幾項,可能更容易去找一個適合發揮那方面能力的產品。如果錯配了,可能價值就不大了)。

比如:經驗復用性。我會判斷他的經驗跟我這邊想要的某一件事是不是正好有重復性,如果有的話,會有一點加分。

然后,我會考慮他的期望值匹配。就是這個人之前在什么公司,什么級別,自我定位及自我預期和他的未來發展期望,是否跟我的公司和崗位匹配。如果期望值不匹配,以后做起來是很痛苦的。

比如:思維框架。有一個良好的思維框架,能夠比較容易的把事情想清楚。有些人他天生的思維框架會比較好(哪怕是一個學生),對一個事情能系統地會去想問題。

如果有這種能力,做到后面很容易成為架構師級的產品經理,他可以一直從專業路線走上去。

比如:細節敏感。不是所有產品經理都需要對細節敏感,但是最強的那些超級產品經理一般都是對細節很敏感。

從這個角度,有時候讓產品經理做同樣一件事,或看同一個東西,看出細節的多少,可能就是他們在產品能力方面的差別。

比如:妥協。這一點在面試的時候可能更難感覺到,但是在公司里就能看到某個人得理不饒人,其實你不太敢把他提拔到太高的位置。雖然他說的那些是對的,但如果不愿意妥協的話,未來大家會越做越累。

比如:溝通,語言及邏輯。溝通的時候是否對答如流,是不是比較簡潔精準。溝通能力強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能不能推動、說服別人。

其實,大多數產品經理相對比較宅,比較內向。當管理的產品和團隊變大后,要創造價值,更多的還是需要溝通。

2.產品經理個人發展建議

①對于自認為資質不算特別突出的產品經理,去數據驅動的公司是最容易獲得成就感的,因為輸出質量更有保證。

②但是,對于天賦強的,我建議他們不要長期呆在這樣的公司。因為數據驅動型公司是按特定的業務找人。

所以,我認為天賦好的產品經理一定要多換業務。如果長時間只做一個業務,學到的經驗和思考很快就會有“邊際效應”。

注:

邊際效應,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當增加的投入超過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個單位投入換來的產出量會下降。(來自百度百科)

只有在換領域的時候,你才能發現原來的經驗、理論在新領域,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思考適用的共性,以及差異性分別是什么?

長此以往,你對每一個領域都會越來越清楚,共性和差異會想得越來越透,經驗自然就上升成理論了。

最后,說說優秀產品經理如何誕生?

一個優秀產品經理的誕生,其實是天賦、機遇、認知三者一體。

首先,是天賦。這個人如果天賦不強,很難變成優秀產品經理。但是如果沒努力過,想法沒有得到實踐,沒有多年的苦功夫,也不能變成一個好的產品經理。

其次,是機遇。要變成一個很厲害的產品經理,如果你的產品沒有一點日活,那誰會覺得你厲害?產品經理的能力提升需要在復雜產品上去鍛煉。如果產品太簡單穩定,鍛煉不出來。最好是越復雜變量越多,成長越快,才能有大量的迭代驗證的機會,然后反復的權衡這里邊復雜的用戶關系,多邊利益關系。

最后,是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對人和用戶的認知,就在特別復雜的變量中,在特別高速的變化中理解越來越透,水平就這樣上升了。

 

作者:筆記俠

來源: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

本文由 @筆記俠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都是充分條件,沒一個必要條件,國人的邏輯缺陷

    來自江蘇 回復
  2. 現在的招聘現狀,對于多換業務的執行非常難,招聘都是找相關經驗的。
    另外,對于深耕某一類業務是否有優于頻繁換業務類型的,還有待論證。

    來自北京 回復
  3. 大多數產品經理很內向?…

    回復
  4. 頂著俞老爺的牌子把過夜的飯又炒一遍

    來自廣東 回復
  5. “我認為天賦好的產品經理一定要多換業務”

    不是完全認同這句話,多換業務未必能帶來更多收益。這是“博與?!钡膯栴}。多換業務的產品經理將來適合去做咨詢。微信之父-張小龍從Foxmail,到QQ郵箱,再到微信,一直在做通訊產品;喬布斯沒有過離開計算機領域。

    來自上海 回復
  6. 想的明白、說的清楚、做的干脆、習慣性打自己的臉+用戶思維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