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掌握這個神秘的思考方式,還想混互聯網圈?

6 評論 8487 瀏覽 51 收藏 21 分鐘

誰用誰知道,用了都說好。

先請大家來看看以下幾個場景:

場景1

產品經理說:“這里要加一個入口,很簡單的,麻煩快速幫我加一下,多謝啦!”

于是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快速出圖”,立馬打開花瓣,或者找一個競品開始輸出。

場景2

有A和B兩個方案擺在你的面前,你明明覺得A好,但其他人都選B。

PK過程中,你就是說不清A到底哪里好,最后妥協選了B。

場景3

在設計稿反復的溝通中,常常聽到以下話語:

“顏色好像不對?!?/p>

“我問了其他人他們都覺得不好?!?/p>

“老板不喜歡,麻煩再修改一下?!?/p>

“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樣。”

“算了,你是設計師,你比較專業,還是你看著辦。”

“還是第一稿感覺最好,就第一稿吧?!?/p>

設計師是不是都中槍了?那么恭喜你,獲得“永遠第一稿”獎,任何人都可以是你的評審,但是通常都不會為你轉身。

一、為什么出錯的總是我

讓我們來看看,為什么這些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就設計師這個群體來說,通常有如下特點(肯定有例外,設計師別打我):

  1. 設計師由于自身成長經歷等原因,大多數偏愛“右腦”,圖形記憶能力高,擅長形象思維, 也許能冒出很多點子和靈感,但無法將他們有效地組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2. 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往往知道設計方案卻無法系統和結構化,在設計目標和場景發生變化時,就不知道怎么下手。
  3. 設計師和產品或業務方合作時常處于執行的下游,非常被動。

二、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加班,我們要做個很棘手的需求,時間很緊任務也多,小組成員都不知道問題在哪里,也不知道應該怎樣有效合作。這時,其中一個成員,沒有急忙帶著我們做需求,而是一步一步地找到問題的核心,再一層層地整理出來關鍵點,之后進行分工。這樣就非??斓赝瓿闪诉@個任務。

這次的經歷讓我體會到,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面臨選擇以及與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找到一個結構,將所有的碎片信息放進去,就能夠大大減輕大腦的負擔,更容易地解決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能讓我們開啟良性循環:

  1. 更全面更系統地思考,將復雜問題簡單化,設計方案更經得起推敲
  2. 讓別人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表達,有助于順暢溝通
  3.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影響,正向滾動

?三、思維可視化的核心是什么

前文說過,大多數設計師擅長圖形記憶和形象思維,但是對講求邏輯和提煉梳理能力的結構化思維并不擅長,那如何提升結構化思維的能力呢?其實可以將思維可視化。

那么思維可視化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結構化思維的核心就是整理,就是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所謂整理,就是從無序到有序的思考過程。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有很好的邏輯,但是邏輯可以被訓練。只要懂得把自己的思維進行整理,就能跳出混沌的狀態。前文我們說,要把我們混亂的思路放到一個結構中,那么怎么找這個結構就是重點了。

四、整理的方式

通常情況下,我們有兩種最常見的思維模式——漫思維模式和聚思維模式。

此圖引自“設計師的思維整理術-四個思維可視化模型”

漫思維模型是大部分人大部分時間的思維模型,從一個想法漫入進來,思緒經過各種游弋,然后再散漫地發散,如果有幸從中間找到一些價值點,那也只能說是幸運。不過像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這種依賴腦力激蕩的思考方式,倒也適用于這種漫思維模型,因為頭腦風暴確實需要從無限可能性中去尋找方向。所以這種思維模型也不是一無是處,只是適用的場景不同,也不需要可視化出來。

此圖引自“設計師的思維整理術-四個思維可視化模型”

聚思維模型是少量善于邏輯分析的人的思維模型,他們善于先自我發散,再篩選可能,然后聚合成靠譜的方向,再具體細化。思維是一個漏斗,最后沉淀下來的想法,是經過層層篩選的。而能控制自己從發散中提煉的人,是善于控制思維的人,這種人完全可以不依賴思維可視化,就能想清楚很多事情。

但事實是,大部分人無法做到發散后合理提煉和歸納,所以這種情況下,將這個過程進行可視化,就能更好地整理思維。過程如下圖所示:

五、 如何運用結構化思維

常見的可視化的方式,有以下這幾種:“放射狀”、“矩陣化”、“線性化”、“層次化”。

接下來我用一個項目來說明,在思考分析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是如何運用這些可視化的方式來整理思路和解決問題的。

1.有既定目標卻不知道如何下手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個需求:“接下來我們的計劃是要做一個最權威的**分析平臺,Joy跟進一下”……沒有然后……

老板僅僅交代了一個大概的內容和方向,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那么我要從哪里開始呢?

按照聚思維模式的步驟:?“發散–篩選–聚合–細化”。首先開始發散。但是問題又來了,要怎么發散?怎么可視化?在這個階段,我運用了“放射狀規整”的可視化方式(和腦圖差不多)。

第一,開始發散,具體步驟如下:

a. 假設目標已經達成:

b. 然后根據結論倒推——要做到這個“全網最全的**分析平臺”需要哪些條件?

c. 細化各個小目標

經過發散之后,我們能得出一個假設的分析結果。不要小看這樣一個假設的分析過程,這其實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可以讓自己的頭腦對這個事情先有個大概的認知。

如下就是我們能得出來的完整分析圖(項目原因圖片展示模糊處理)。

第二:信息分組和提煉

發散之后,根據上圖,我們再進行了整合和歸類,把發散內容中有關聯性的內容用同樣的顏色標注出來,然后把這些標注出來的內容再歸類,得出我們的優勢、劣勢、我們有哪些能力,我們有哪些資源。

第三:聚焦細化

最后是細化,細化競爭策略和方式,并開始搭建產品框架,規劃迭代步驟,開始具體地設計落地。(由于項目原因此處細節做模糊處理)

通過以上的步驟和過程,我們很快找到了突破點,并用可視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在匯報和溝通的過程中也提高了效率,并且快速推進和落地了這個項目。

2.需求紛繁復雜如何找到重點

在項目迭代中,除了來自產品的需求和業務需求,還有用戶反饋的需求。總體來說需求信息量很大,而且從四面八方涌來,很難找到重點。我們可以繼續按照聚思維模式的步驟 “發散–篩選–聚合–細化”進行分析。

第一:列出所有內容

把關于這個問題的所有需求和所有點都列出來,有多少就列多少,不用管順序和優先級,當你覺得列的差不多的時候,就讀出這些列出來的內容。

第二:信息歸類

讀出這些內容,找到哪些是有相關性的,哪些是同一個類別的,把同類型的內容進行一個歸類。

第三:分組提煉,把有關聯的用相同顏色的線條連起來

第四,聚焦細化,找出核心問題點

針對核心問題點進一步分解,為什么用戶跳出率會高?我們從后臺數據發現,首頁的跳出率高達35%,是站內跳出率最高的頁面,但頁面平均停留的時間很長,這是出了什么問題呢?

我們先按照用戶類型和關鍵路徑來分析:

由此,我們定位到最核心的問題有兩個:

  1. 老用戶無法通過首頁發現有價值的信息
  2. 對于新用戶來說,他也無法感知網站的能力,無法快速前往他所需要的功能。

所以實際上,我們要解決的是用戶“看什么”和“去哪兒看”的問題,所以我們就從內容、視覺展示、結構三方面做了優化。

優化方案:

1.優化內容結構,為用戶提供高效的信息。

我們都知道,信息的質量越高,越及時,用戶就會越感興趣。所以我們會綜合信息的質量和時效性來安排內容,在首屏位置優先提供推薦的報告、排行榜這些用戶最關注的內容,由此來抓住用戶。

2.用卡片的表現形式,讓視覺吸引力和信息傳遞效率平衡。

3.將導航層級扁平化,縮短用戶路徑。在首頁直接露出功能分類,達到讓用戶快速清晰地找到自己要去哪兒的目的。

4.優化效果

最終的方案上線后,我們可以看到跳出率持續降低,這說明內容運營的規劃對用戶產生了吸引。同時用戶首頁停留的時間減少,這說明用戶現在更高效地找到了自己關注的功能和內容。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上文中提到的這兩個案例。按照聚思維模式的步驟“發散–篩選–聚合–細化”,在不同的場景下,我們可以運用不同規整思路的模式來處理問題。

除了我們可視化出來的這4種思維規則,還有一些思考事物的其他邏輯。我們要在生活當中去思考,練習和領悟。最高級的思維方式是,所有的發散、總結、沉淀都在腦海內部形成。但如果達不到這種高級的程度,可以利用可視化的方式,訓練自己的思維。

另外,即使你思考的方式很牛,如果不能可視化地呈現出來,也很難保證他人能很好地理解你。可視化的規整參考模型還有很多,比如商業模式畫布、魚骨頭等。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繼續深入研究。

六、 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和練習

前面我們有講到,結構化思維在平時溝通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要,它能讓別人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表達。而結構化的核心就是整理,是按照一定的規整順序把內容填進去。

比如,有一天你突然被老板關心:“出差這段時間都在忙什么?匯報一下?!蓖蝗槐焕习逄釂枺隳X中有很多信息奔涌而出……他們野蠻生長,雜亂無章。你有很多話要說,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大堆,老板卻一臉懵逼,不知道你在講什么。事后你只能怪自己表達能力差,或者怪老板理解能力差。

還是回到我們的聚思維模式“發散–篩選–聚合–細化”。

  • 第一,我們還是發散。想一下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所以在回答之前我們要先停下來,整理下思路,也就是先蹲下來系個鞋帶。
  • 第二,篩選重點。哪些是需要重點講的,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到底是什么,不能想到哪里說到哪里,讓聽眾也云里霧里。
  • 第三,歸類整理。如果用一句話高度概括整件事情,對方可能消化不了。那么我們就需要將主題分為幾個小點,一點點地展開來講。
  • 第四,細化,對每個小點進行詳細講述。

整個思考的過程,就是用一個層次化的方式來規整信息的過程,只不過這個內容在你的大腦里,而不是寫在紙上。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會更有利于思路的整理。

這里有幾個技巧可以分享給大家,同樣還是在被老板關心“出差這段時間都在忙什么?來匯報一下”這個場景中。

1.時間法

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來講事情,容易理解,不容易遺漏。每個時間后面要展開相對比較詳細的內容做支撐或者解釋。

2.地點法

按照一定的地點順序來講,幫助聽眾結合具體場景來理解你的表達。

3.類別法

按照幾個方面的順序來表達,這樣會顯的更全面客觀,有點類似六頂思考帽的方式。

比如文章開篇我們提到的一個場景:有A和B兩個方案擺在你的面前,你明明覺得A好,但是其他人都選B。PK過程中,你就是說不清A到底哪里好,最后妥協選了B。

因此,你要用結構化的思維,想想你為什么要選擇A。

最后:好的設計是要深刻地理解戰略、策略和創意執行的整個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設計渠道”。

不會寫代碼的產品經理不是好設計師,希望和大家共勉。

參考文案:

  • 設計師的思維整理術-四個思維可視化模型
  • 抽絲剝繭做設計:結構化思維初體驗
  • 為什么你總是有口難言
  • 金字塔思維
  • 六頂思考帽
  • MECE原則

 

作者: 杜珣 羅靜

來源:微信公眾號:騰訊大學(ID:tencent_university)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6

    來自四川 回復
  2. 不僅僅是設計師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通用的,感謝!把我最近看的書的重點都總結出來了,很好的文章!

    來自廣東 回復
  3. 學姐文章開頭可以用思維導圖做第一頁就好了,

    來自安徽 回復
  4. 總結:文章先通過場景舉例法引起讀者的共鳴,接下來開始通過why how的方式引申具體的工作方法。然后舉了一個事例去闡述每一步應該怎樣做,最后還重新總結了如何掌握的法則。

    點評:高質量文章,總分總架構。很好地利用理論方法去分析架構文章。一看便知道是科班出身,并且輸出的東西有板有眼經得起考驗。

    回復
  5. 給你點個贊 理論邏輯套路清晰 ??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