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你必須要知道的那些套路
在平時的產品設計過程中,我們會面對琳瑯滿目的需求,在面對這些需求時,我們需要一個產品套路,對需求進行快速地分析和決策。
產品設計中一個重要的套路就是:采用什么方法去解決誰的哪些問題。在這個產品套路中,涉及到三個重要的要素,即:誰的,什么問題,采取什么解決方案。
產品的利益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不僅僅是用戶。
首先,“誰的”是要了解需求背后的主體。每個產品背后都會有多個利益相關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涉眾。
我們平時工作中最容易想到的利益相關者可能就是產品的使用者,即用戶 ;但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我們不能只關注用戶,我們要能看到并且平衡利益相關者有多少,對他們的了解有多深。
比如,在醫療領域,利益相關者會包括患者、醫生、醫院、藥企,甚至還包括一些學會和科研機構等等。再拿我現在負責的項目(為電視臺用戶提供一些播出素材模板的平臺)舉例,所涉及到的利益相關者包括電視臺機構、合作提供制作素材模板的企業、普通的制作廣電素材愛好者以及我司內的銷售、財務、客服部門等,這些都是需要關注的利益相關者。
除此之外,當評估產品的效率和盈利時,我們還要學會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去看問題,從投資者角度所關注的具體指標去看產品以及服務。這里的投資者關注的或許不僅僅是財務指標,還有整個產品的健康程度和存續指標等相關指標。比如一款工具產品的日啟、日活、留存、傳播,或者一款社區型產品的用戶數量,用戶活躍度等。
除了這些容易被漏掉的利益相關者之外,我們最需要關注的依然是用戶本身。我們經常提到產品經理要具備“共情能力”,其實指的就是對用戶偏好和痛點的深刻理解,理解他們的關注點,并把這些變成指標。
不論是用戶還是其他利益相關者,我們需要了解他們對哪些事情最為關心,不同的角色所關心的指標或許會有關聯,甚至有矛盾,我們要在其中做出平衡和決策。
解決什么問題
重視要解決的問題。
產品要解決的問題,都應該圍繞著某一個或某幾個利益相關者的具體問題來展開。我們通常在這里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是不夠的,大家更喜歡花時間在解決方案上。
映射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產品經理接到的需求通常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需求”。而是提需求的人,針對于某一個需求提出的“解決方案”。這樣做并不妥,應該在理解是哪個利益相關者的問題,具體是什么問題之后,才去想解決方案。
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接到了用戶的產品反饋,“希望增加一個收藏的功能”。如果我們此時只是拿到這個所謂的需求,畫個原型,讓開發做出來,那么我們頂多是一個需求翻譯的機器,而不是一個產品經理。
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類似所謂的“需求”當做一個線索,抓住這個線索不斷地向上追問背后的需求動機和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挖掘需求背后的需求,就是穿過解決方案抵達問題的本質。
還是拿收藏舉例子,不同類型產品的收藏功能背后要解決的問題是不同的,瀏覽器的收藏可能是為了重復的訪問,所以演化為了書簽;閱讀類產品的收藏可能是為了日后的檢索查閱,所以需要具備標簽和檢索功能;社區類產品的收藏會有聚合功能,所以很多社區的收藏增加了發布和分享的功能,提供了另一種UGC和粘合新用戶的方式。
深度融入產品的使用場景。
場景的概念在理解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動機,尤其是用戶的需求動機的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考慮需求時,不應該只是獨立地考慮功能邏輯,而是要把這些功能和流程放到具體的用戶使用場景里面去。
把需求放在場景中最好的方式是在腦海中把所有的功能過程演一遍,把自己充分地帶入到場景中,觸達到每個細節。考慮具體利益相關者的情緒、關注點、好惡,以及所處的環境,所用的終端等等。
我們要成為產品的重度用戶,當我們成為自己產品重度用戶后,就不會需要演的過程,不需要“帶入”“模擬”或者“共情”之類的過程,便可以全然沉浸在產品的使用場景中從而發現和理解問題。
問題的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是一個產品設計者的最終輸出,你的一切思考、平衡和執行,都會在這里被體現出來。
出解決方案是產品經理硬技能被提及最多的地方。比如會不會用 Axure,會不會用 Photoshop,懂不懂用戶研究,能不能寫出漂亮的文檔,以及用各種工具來分析流程、邏輯關系等等。
我們設計的方案既包括流程上的、邏輯上的,也包括交互和體驗上的。提高出方案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把玩各種各樣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但要注意一點,這個把玩的過程不應該是隨便用一下、體驗一下就完了。
我們需要通過看到的特性就能理解背后的問題、用戶,盡可能地去抽象考慮同樣的問題還有哪些不同的方案。經常去想一想,如果我是這款產品或服務的產品經理,如何去提升現有方案。見得足夠多了,理解得足夠透徹了,自然出解決方案的能力也就相應地增強了。
互聯網產品經理主要是做產品的功能設計,所以有的時候會本能地想通過增加功能解決一些問題,其實我們還要學會通過改變業務規則、流程去解決問題。
比如,優化退貨流程體驗這樣的具體需求,我們可以經過一些基本的數據分析后,去承擔一些潛在的業務方面的風險,可以去研究一下各大平臺的退貨流程,有很多都是通過業務手段去優化體驗的。比如,高等級的用戶閃電退貨,或者星級合作企業享受優先退貨處理等之類的功能。
這樣的優化不是通過把退貨頁面設計得更簡潔更美觀,或者減少提交退貨的操作步驟之類的功能完成的,而是抓住了退貨流程的體驗核心,用業務的方式解決問題。
技術——互聯網產品的鑄造工藝。
作為產品經理,對技術知識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撐著我們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就像工業設計師要了解基本材料的鑄造工藝一樣,我們也應該了解必備的互聯網技術知識。
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設計方案,從無到有是經歷怎樣的過程的。比如,我們在界面上設計了商品的列表,包括排序、篩選的功能。我們應該清晰的知道如下內容:商品的屬性包括那些,商品的數據來源,商品數據如何進行更新維護以及更新維護的方式,商品排序的字段內容,商品篩選的字段內容。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明確的知道,排序功能的實現方式:在數據庫的商品表中增加要排序的字段,比如瀏覽量,每次進入商品詳情頁時瀏覽量字段數值+1,當用戶點擊“按瀏覽量排序”時,執行SQL語句,按照從高到低對商品進行排序。篩選功能的實現方式:在數據庫的商品表中增加篩選的字段,比如VIP商品,并且默認值為0(非VIP),用戶點擊“VIP商品”時,執行SQL語句,在商品表中查詢出VIP字段值為1的商品顯示在界面上。
總結
總結一下,做產品的一個套路就是,采用什么方法去解決誰的哪些問題。
在“誰的”部分,我們要考慮到所有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在“什么問題”部分,我們要深入挖掘需求背后的需求,同時要學會深入產品的使用場景;在“解決方案”部分,我們要學會通過業務的手段去解決問題,不局限于做功能,同時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互聯網技術知識。
#專欄作家#
流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網產品設計師,4年互聯網產品設計經驗。擅長用戶體驗設計,喜歡鉆研需求功能背后的技術實現方式;在成為綜合型產品設計師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前進!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漏洞百出 。。。業務規則代替功能那里,你覺得有什么區別呢
寫的文章那么爛就別輸出
不錯,整體和細節都表達的清晰,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