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產品工作總結(上篇):從9個方面深度思考 To B 與 To C

25 評論 33680 瀏覽 377 收藏 22 分鐘

這是一份3萬字十足干貨的工作總結,主要是作者對自己從事產品這份工作的回顧概述,其中包含對行業的理解,對產品工作的新認知,對技術上的認知等。此文為上篇,主要是從9個方面深度思考 To B 與 To C 。enjoy~

從上一篇文章到現在,已經半年沒有輸出過東西了,真不是懶,實在是太忙了,自從加入這家公司以后每天基本都是很充實,很有挑戰的,很高興能經歷了一團亂麻,到現在漸漸捋順走出困境的經歷,我想這是對職業上一段不錯的成長經歷。

一直想寫一篇對這份工作的總結,其中包含對行業的理解,對產品工作的新認知,對技術上的認知等,但是每每想要落筆,居然發現腦子空了。不知從何開始說起,也發現這個題材實在太大,經歷實在太多,學到的實在太多,想要剝離出,回憶起來,整合成完整的體系,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完成的。

從籌劃,到落筆,再到成文,無數次修改和優化穿插其中,畢竟工作年限還是有限,不能和見多識廣的大牛們同日而語。

文章結構:

  1. 基本情況
  2. To B 與 To C 的深度思考
  3. 公司行業模式分析
  4. 產品技術架構描述
  5. 行業細分創意類分析
  6. 行業細分編輯類分析
  7. 未來計劃內的產品規劃
  8. 開些腦洞不能內部落地的產品規劃
  9. 一些做人做事的思考和技巧
  10. 展望個人

以上幾段,將逐一分列進行思考后輸出成文,可交流,可指正,可相互學習,多多包涵。

一、基本情況

所為基本情況,分兩種:一為人,二為企業?,F逐一介紹:

人,在北京,之前做過社交,做過教育,對整個產品行業有過自己一些輸出和理解,可以翻看過往的文章記錄,年齡不大,粗算一下,正式步入產品行業工作,就是從15年的1月至今,僅僅3年,還是個小學生。

再說說企業,目前我所在的企業是視覺中國(后文均簡稱為視覺),一家上市公司,主要做圖片授權交易的平臺。如果你的企業有UI設計師或者是內容型公司,一定會知道我們。近兩年,國家開始重視知識產權這塊,所以我們的整體增長率都是不錯的。

視覺整體是To B的,不對個人,這也造成了我們近兩年以來對商業模式、對客戶群體的摸索和探索。

在圖片細分行業,我們是屬于國內第一把交椅,占有約50%左右的市場份額,也是世界第二大圖片公司Getty images的中國獨家代理,獨一無二的內容,造就了不可逾越的內容壁壘,造成了“不來我這,你就沒得選”的襲斷地位。

具體的行業模式,在第三段中能講的都詳細講給大家,這里也就不多說了。

加入這家公司,也算是機緣巧合。公司高管在網絡上看到我撰寫的文章,我也恰好留了聯系方式,就找到了我,吃吃喝喝之后直接敲定讓我加入。

講實話,當時的狀態是科研狀態,每天都在探索市場上的新玩意,結合自己過往的經驗和理解盡可能地輸出總結,正在梳理階段是不太想進企業工作的,因為知道一旦進入,勢必要放棄這種狀態。果不其然,中斷許久,也算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吧。

我在公司內的職位是web產品經理,也就是唯一門戶的掌控者。我加入的時候,恰逢十年一遇的底層架構重構,前端也無法幸免,一并在重構。重構的原因是當時我們的數據量增長實在過快,核心內容也就是圖片,已經逼近2億張。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據量級,十年前的技術架構已經無法支撐這種量級,并且也無法迎合當下的公司發展。所以,高層大筆一揮,決定整個架構重構,這真的是一個十足的工程,加班加到吐血。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視覺最初實際是兩家公司合并構成的,一家是華蓋創意,一家是cfp,合并之后變成完整的視覺,但是由于是兩家公司,底層數據一直是割裂的,僅僅在呈現上是一套網站而已,這次重構對于內部人的一個重大意義是數據整合,將兩家公司的底層數據進行合并和整合,完全推翻過去,擁抱未來。

整體的完整上線,是在17年的4月份。不夸張地說,現在還在填補那時候的有些窟窿,這也導致了一些前端產品的遺憾。因為前端產品的核心價值不是補窟窿的,實際是在挖掘需求、產品體驗、增長、轉化等一系列環節發揮作用的。

在系統穩定后,我個人發起二次重構并獲批。理由是一次重構時,人員不成熟,架構有缺陷,并且人員陸續離職,沒有留下一絲一毫的開發文檔,這也就導致了前端的可維護性極差,性能、穩定性也會有很大問題,出于各種考慮,從其它項目組中抽調精兵良將外帶外招,形成了一個4人的敏捷開發項目組,開始二次重構。

可以說,這次的重構比之前的坑還大,因為這次是實打實的真正重構。之前是屬于半路加入,有些東西是不用動的,現在不行,每個細節都要考慮到,缺一都會導致產品上線后不成熟的回滾,壓力可想而知。

同時,還要兼顧老版本的更新、維護和迭代,還要兼顧新入職的研發的培訓工作,真的是分身乏術。不過,實屬感謝leader,給了充分的彈性時間也給了充分的信任和空間,前期基本沒有任何干預,算是十分幸運且值得珍惜的一次機會,堪比于內部創業。

在當下,分模塊的重構和迭代還在進行中,也終于可以專注于真正的產品經理的工作了。

還有一個成就,是推動搭建視覺數據化規范,制定核心的量化指標。不再是“瞎子過河,摸黑前進”,逐步將數據化運營,數據決定產品的思路,植入高層,不再是我是老板,說怎樣就怎樣,是用戶說怎樣才怎樣。

這就是本人的基本歷程和經歷,接下來將以此為主線進行詳盡的梳理和深度的思考。

二、To B 與 To C 的深度思考

視覺實屬于To B 性質的公司,而且是To B 里非常特殊的,行業很窄,競爭壁壘很高,外部一時間無法了解清楚的行業。

之前一直專注于To C,一下轉向To B,我想最大的收獲和思考,就是在于這兩種截然不同模式的體會。在2年前,我被面試,被問及To B 與To C 的區別。那時我還傻傻地說,交互不一樣,To B 可以粗糙一些,但是功能邏輯必須明確;To C 是前端體驗重要,要美觀合理。沒錯,這確實是不同,但是現在回憶起來想想,實在太過于淺顯。

實際上,To B 更多的是講究對企業提供服務和價值傳遞,To C 更多的是講究對終端消費者提供服務和價值傳遞,這是最大的不同,所以兩類產品和目標完全是不同的。這也是基礎,誕生之初也就是決定了兩類產品該怎么做。

1. 產品 VS 服務

To C 的產品我提供了這個產品,直接拿到終端用戶上,就可以產生價值收益。

To B 的產品的價值傳遞鏈和決策鏈是比較長的,同時 To B 產品不僅僅賣的只是這款產品,賣的還是服務支持,有可能產品只是整個服務環節中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所以對于To B的產品經理(也就是我)來說,要做好這個工作,不能把時間和經歷都聚焦在產品本身上,還要有更寬的視野,結合更多的因素去考量。

To B 的產品,不僅僅是在做產品,其實也是在做一款服務。這個是相對比較大的一個基點,若運用得好和使用得當,必然是一把封喉利器。

2. 免費 VS 收費

To C 的大多數產品都是免費的,不談精品的收費個例。隱含意思是,To C 產品的替換成本是非常低的,今天覺得這款產品不好,那我隨時可以無痛地替換掉。

大多數是不需要深度考慮怎么收費,可能商業模式都比較簡單:流量、商品,無非就是羊毛出在哪只羊身上。

To B 的產品大多數都是收費的,為什么?因為提供To B產品的企業,不僅僅是提供一個產品,剛剛說了,更主要的是服務,產品成本是相對固定的,而服務的價值或服務所承載的成本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對于大多數ToB企業來說,是付出了很大成本的,也就希望在售賣的時候,客戶來承擔這個成本。

也就引申出另一個問題,既然要收費,那如何來定價(ps:視覺不存在這個問題,有專門的銷售團隊,且策略無需產品方干涉)?其實也是重點工作之一,如何去界定產品價值,同時定的價格是你的客戶愿意付出的成本,這里面有大量工作可做。難度在于是沒有明確的量化指標,是賣1塊錢還是賣2塊錢?這里面也就有許多的因素在里面需要綜合考量。

如今現在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To B 產品采用SaaS服務,是替代傳統的軟件廠商往本地去部署、實施的一個技術,它的成本可以大幅下降,還是有相應的付費空間。

一般的企業云端部署即可滿足,而保密度較高的企業,可能會有私有化本地部署的需求,這也就決定了團隊在做這款產品之初是否要考慮這些。在前期的決定,實際決定了今后團隊要付出的成本,你要儲備的人才不同,你要使用的技術框架的不同,開發的成本和周期也都完全不同,最終也導致了你的定價不同。

比如,你的產品是支持本地化部署的,那你肯定還要有本地化部署的技術人員,可以每天去跑企業的來給進行部署,你的人員需要去駐場,需要幫助客戶企業來梳理他的業務,需要把業務轉化為團隊能實現的需求,從需求再變成研發的功能,從功能,再到上線,從上線再到給客戶的升級版本,還要同步給客戶的培訓和教學,整個過程的成本都是你來付出了的,流程也非常的漫長。而云端部署就省去了這些成本,只需要出個公告通知更新什么,有相應的知識庫,也無需專人駐場,針對不同需求開發不同功能,一視同仁即可。

所以,本地化和云端部署兩者之間如何去做差異化,兩者之間如何去協同,如何通過云端產品來吸引住輕粘度用戶群,培養用戶需求,轉化為重粘度,從而轉化為私有化徹底離不開你的產品,從而開始收割期,這也是產品經理需要考慮的。

3. 體驗 VS 效率

To C 的產品,往往是體驗為王,這款產品的體驗很好,那用戶也就愿意多多使用。

To B 的產品,就不一定是這樣了,往往是效率為王。哪怕這些系統沒有那么流暢、好用、好看、炫酷,你也要去忍受著來使用,比如erp系統,他可以直擊本質的解決企業管理的問題,可以讓企業資產調動起來,可以讓企業成本降低,可以管控員工,本質來說,其實就是在解決企業的效率問題(讓他們高效地賺到錢,才能有錢給你啊^_^)。

4. 渠道 VS 資源

To C 的產品,活的好不好,用戶量高不高,活躍度高不高,一方面是因產品本身而決定,還有大部分是渠道決定的。我是不是去百度買關鍵詞去買流量?我是不是和某手機做軟件預裝合作?我是不是做地推……渠道決定了大部分 To C 產品的生死。

To B的產品,鋪了大量的廣告,實際帶來的轉化是非常少的,甚至是不成正比的。為什么?因為To B的產品不是說做好企業的宣傳和推廣,就能直接帶來營收的。To B 類的產品決策鏈條非常的長,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的,你覺得這個好用,可以申請提案,但不是由你一個人拍腦袋就決策了的。leader還要去價值評估:我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產品?這個產品性價比如何?如果體量比較大,很可能還會發布市場招標,同時來幾家公司投標看看性價比,需求滿足程度,服務態度等等,很可能就會給最初始的這家給駁回,給別人做了嫁衣也就無法轉化為營收了。

所以,To B的產品是否要組建營銷團隊,增加公司內的成本?能否變為組建代理商團隊,向下一級一級分銷制,節約成本?這些手段若是能合理運用,最終才決定了你的產品的用戶量級,當然也不是絕對,襲斷企業完全不在討論中。

5. 通用 VS 垂直

To C 的產品,大多數都是考慮通用性問題,能覆蓋多少用戶,能兼容多少用戶,從而不斷地完善打磨細節,也就足夠了。

但是To B的,在通用性的前提下,也要兼顧考慮垂直深度的問題。垂直化也是一直以來一直在說的,也就是當你的產品無限四垂直下去,也就能盡可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可事實呢?不一定??赡茉谝恍╊I域,做的越垂直,越深入,得到的回報,收益會越高,但是在某些領域就不一定了。

比容內容行業,你的產品通用性一流,體驗一流,但是無核心內容資產,你的客戶也是不會用的;比如數據統計平臺,市面上大大小小十幾家,只不過每家的側重點不同而已,所以這時候就要打出自己的垂直特色:我家是幫客戶免費深度分析;我家是個性化自定義產品等等,這也就能決定你所框到的用戶群了。

通用和垂直是相互結合的,通用決定了我們產品的廣度,可以覆蓋多少客戶群;垂直深度決定了我們產品的價值度,也就是值多少錢。

6. 角色 VS 決策

To C 的產品面向的群體非常單一,就是一個一個的個體用戶,角色即決策:用戶用的爽了,就能決定一直使用你;用戶用不爽了,那就可以隨時卸載你。

To B的產品就需要區分,誰是決策者。但是這個決策者最終,未必是最終使用你產品的人。所以這時候,就決定了,如何突破決策者,如何做好客情關系,進而還需要提高產品的體驗,讓產品最終使用者滿意。你面臨的問題和情況會更加的復雜,所以要處理的問題也會更加的多。

7. 業務 VS 數據

To C 的產品大多數會停留在業務層面,產生的數據是用來輔助優化你的產品,而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當然,如果變為決定性因素的話,證明是不可行,非痛點的產品,那就意味著原有的一切都會被推翻。

To B 的產品做業務時候相對比較容易,找準行業和切入點,開干。但是隨著發展,數據才是未來決定的關鍵,你的數據量越多,你的數據鏈越長越完整,你未來可挖掘出的價值就越大。所以,很多的To B 產品不斷地從數據往業務的方向來移動和傾斜。

8. 移動端 VS PC端

To C 的產品,現如今如果只有一個PC端,都不好意思出來打個招呼,PC+移動+H5+小程序已經幾乎成了一家有點規模的企業的入門標配。

To B 的產品,90%都只有PC端(釘釘、教育行業那種的除外),畢竟場景是不同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一些也必然向著移動端來轉型,但是轉型之路會非常的坎坷。因為最開始起家的時候就是在做傳統軟件,那樣的技術架構和龐雜的功能,是很難轉變為移動化的平臺。

9. 平臺 VS ISV

To C 的產品,可能更偏重于平臺,不需要考慮太多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的問題,考慮把產品做好,做好之后就會做大,做大之后我其實就變成平臺,就可以提供給第三方或者吸納第三方數據入住。

To B 的產品,最開始就要考慮是不是要做一個ISV的模式,還是要做一個平臺級的服務商。如果是做一個平臺級的服務商,是否有能力去接入和提供相應的行業標準來讓別人接入;若是做ISV的話,應該找準哪個方向的市場來切入,能讓公司能夠活下去。

分享到這里,也就差不多了,這次是從本質結合這些時間工作進行的思考和梳理,表象的比如交互、頁面布局、設計,我也就沒怎么去敘述,好多文章都在贅述這些。

上述是近一年多來對業務間核心碰撞出來的思考吧,有說錯的地方多多包涵,不懂的地方多多交流。

相關閱讀

3年產品工作總結(中篇):以視覺中國為例,從產品角度分析圖片行業

3年產品工作總結(下篇):開些腦洞不能內部落地的產品規劃

#專欄作家#

吳邢一夫(微信號mystic326531548),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3年產品經理工作經驗,需求、用戶、數據有深入研究。歡迎交流想法,拒絕無意義添加好友。

本文獨家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本站許可,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toB的產品,特別是聚焦B端用戶內部管理的產品,在產品發展的初期,產品經理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經理,還必須是一個業務專家才可能做出好的產品。

    回復
    1. 表示認同 B端要非常熟悉業務流程。

      來自安徽 回復
  2. TO B 把產品作為部件,融入到客戶的造錢機器中,讓機器更有效率的工作。如果一部原廠車代表B端客戶,有價值的改裝是在不降低原有平衡基礎上的性能點提升。

    來自北京 回復
  3. 寫的不錯。在產品言產品,壟斷行業toB產品能精益求精確實NB,畢竟其他的不這樣干,哈哈??

    回復
  4. 很不錯??

    回復
  5. 視覺也就是偏TOB,不能完全屏蔽To C 的影響。還有你在To C 上認知淺薄,寫的一些區分只是為了突出ToB的重要性,而相對貶低了To C 的產品路線和產品需求!

    來自江蘇 回復
  6. 深度好文,值得贊賞。

    toB和toC產品本質區別在于:前者是為業務服務,后者為用戶服務

    回復
  7. 有道理有道理,不過還是有更多的場景值得挖掘

    來自廣東 回復
  8. 受教了

    回復
  9. 我也是做TO B的產品,確實TO B不僅僅是做產品,還需要做服務;而且TO B在決策的過程中時間較長

    來自廣東 回復
  10. 感覺都是表面的,沒深度

    來自四川 回復
  11. 對于我這個小白來說,在其中汲取到了一些想要了解的層面!

    回復
  12. To B 的產品,不僅僅是在做產品,其實也是在做一款服務。很多思路值得借鑒,GET

    來自上海 回復
  13. 能拜師嗎,逢年過節請吃飯

    回復
  14. 受教了

    回復
  15. 文章總體講解的挺好的,針對下面一句話我想評論一下:“To B 的產品,99%都只有PC端(釘釘那種的除外),畢竟場景是不同的?!庇捎趥€人是教育產品的產品經理,在教育的to B 產品中,移動端的產品還是比較普遍的,比如說教師/員工辦公使用的APP等。

    來自北京 回復
  16. 我也是ToB類的產品同行,這我所理解的To B 與 To C 的思維區別,To C必須精通消化運營的邏輯和問題并給出解決方案,To B必須精通客戶涉及產品的邏輯和痛點。

    來自北京 回復
  17. 看到了B端的深入思考,但是也不用拿C端做炮灰做鋪墊和對比和打壓和一刀切

    來自上海 回復
  18. GET,蟹蟹

    來自浙江 回復
  19. 受教了!2B和2C的產品決策鏈完全不一樣,就像作者說的,2C的產品,決策的人往往不是使用者,所以把這其中的關系理清楚,才能做好2B的產品

    來自江蘇 回復
  20. 確實很精辟

    來自重慶 回復
  21. 其實根本就不存在,純To C或者純To B的企業或是產品。

    來自北京 回復
    1. 贊同你的觀點

      回復
  22. 我做過OtO,BtBtC,BtC。關于體驗 v效率那塊,總結的很精辟

    來自上海 回復
  23. GET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