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逼設計師#設計師職位的黑歷史

0 評論 6639 瀏覽 1 收藏 7 分鐘

前幾天在招聘設計師的職位需求時候,腦袋里面回想了一圈自己從入行到現在經歷過的職位名稱,有 8 個之多,從早起「網頁制作」到現在的「產品設計」,這里面的變化正好是設計師這個職位在國內地位變化的一段苦逼的心路歷程。我試著把自己經歷的這些職位寫一寫,看看大家有沒有同樣的經歷或者補充?

1.網站制作

剛畢業的時候,在各大招聘網站上基本都是「網站制作」的職位,除了理念比較超前的公司和軟件公司,大部分公司都沒有設計師的概念,就是招一個人搞定所有相關東西,負責設計+前端+程序,也不會細分很多任務,還算好那時候對頁面的要求也并不是特別高,后來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干這個,說實話挺辛苦,但是收獲了很多。

2.網頁設計

「網頁設計」是「網頁制作」的升級版本,一人包辦全部這事極其影響效率,很多公司把「設計+前端+程序」拆開了,那時候主流的做法是「網頁設計」包辦「設計+前端」,開發包辦「程序」,稍好一點的公司再有個「網頁制作」職位做「前端」(那時候網頁前端概念才剛開始,很多人還是把前端叫網頁制作)。

3.美工

和「網頁設計」同一期的還有「美工」這個職位稱呼,這個職位很多不懂行的人還是會這么稱呼,至今還被很多設計師調侃,也是設計行業的歷史遺留問題。

我簡單說說我知道的「美工」的職位:在早期的軟件公司中,軟件都是實現為主,界面的設計都是程序員主導完成的,在完成之后會讓「美工」進行美化,在完成的基礎上讓他變得更好看。后來進入互聯網時代,很多持有此觀念或是已經習慣這種叫法的人還是會稱設計師「美工」來著。

4.UI設計師

忽如一夜春風來,從「死美工」轉職成「UI設計師」并不只是簡單的職位上的變化,而是整個行業對于設計這一塊的重視程度逐步提升了,我自己覺得 2 個因素起到了作用:
國外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普及各種設計理念以及設計師相關的內容
國內互聯網爆發,Web2.0,門戶網站的上市,各種投資的火熱,電商大戰,視頻大戰,千團大戰等,提高了大眾對網站的審美,對界面的要求,設計師的追求。
所以「美工」這種以程序主導的思路已經逐漸淘汰,大家越來越注重界面和體驗,UI 設計師開始普及。

5.UE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師

有了更好的界面與界面相生的體驗問題就更被重視了,很多 UI 設計師在設計界面時候已經會運用同理心,用戶是怎么想的內容來做界面了,但是還木有知道這就是用戶體驗,后來隨著國內的各種民間組織(UCDChina,UPA)的普及,用戶體驗在設計圈就炸開了鍋。

還有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喬布斯所在蘋果推出的產品,以及相關的用戶體驗的事例也影響著眾多 CEO ,之后各大 CEO 不僅對內重視用戶體驗(不一定所有都是),但是對外一律會聲稱是最重視用戶體驗的。這也帶動了整個行業,所以會對一些重視用戶體驗的設計師稱呼 UE 設計師。

6.交互設計師

UE(用戶體驗) 畢竟是個名詞,具體進行設計還是需要做更具體的職位,交互設計師就是在沸騰的用戶體驗熱潮沉淀后出現的職位,通常隸屬于 UED (用戶體驗部門),負責設計產品的信息結構,與各種元素的交互,用戶的行為路徑等,經常輸出邏輯圖,結構圖,線框圖,完成后與視覺設計師進行配合完成整個界面的設計,最后交由前端完成。

因為職位的特殊性,交互設計師通常是 T 型技能,對設計以及前端和開發都需要了解,其實我覺得對于交互設計師 UI UE 應該都擅長,用戶看到的是界面。

7.UED設計師

很多朋友說我的工作是 UED,我說 UED 雖然可以譯成「User Experience Design 用戶體驗設計」但是在國內普遍把 UED 是理解成是「User Experience Department 用戶體驗部門」,其實就是一群做用戶體驗的團隊或部門,包含了「前端工程師」「交互設計師」「視覺設計師」「用戶研究員」,所以稱之為「UED 設計師」的說法不夠準確。

8.產品設計師

目前還不是主流的招聘職位,只在幾家公司中存在的職位,「產品設計師」的職位大概是這樣子,他需要具備「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職能,最好還能有「UI設計師」的技能,這樣從前期的需求收集,到中間的設計產品中的細節,最后后期上線后的用戶反饋和數據跟蹤等,都能夠掌控。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一開始「網頁制作」時各種包辦,到后來各種細分,到現在的「產品設計師」的再次匯合。我覺得這是一種對設計這行的再認識。

* 以上寫的都是我經歷過或朋友分享的,不能代表整個行業,所以如果有什么地方有些問題請多多包涵,有感想的話可以回復我。:)

作者:@icojump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