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創新與價值的載體

0 評論 1082 瀏覽 1 收藏 15 分鐘

產品本身是連接用戶與企業的橋梁,承載著創新與價值的雙重值使命。

Cagan認為,產品設計應始終圍繞用戶需求展開,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與用戶洞察,不斷優化產品功能與用戶體驗。

只有當產品能夠真正解決用戶問題,提供獨特的價值主張時,才能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單純依靠華麗的技術已不足以長期吸引用戶。

一旦新鮮感消退,產品若缺乏深度價值,便難以留住用戶的心。因此,產品設計應超越技術層面,深入探索用戶體驗的核心:情感與需求的雙重滿足。

這意味著,產品不僅需具備優秀的可用性、精致的交互設計、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以及符合人體工學的工業設計,更應將用戶體驗置于首位,讓每一處細節都服務于用戶的情感和實際需求。

一、謹慎對待特殊需求:從個性化到大眾化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面對客戶提出的特殊需求,需保持審慎態度。例如,某合作伙伴提出,若產品能新增XX功能,即按其特定要求定制,愿簽訂大額合同。

這類需求雖誘人,但應認識到,特殊需求不等于普遍需求。盲目追求個性化,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1. 用戶在未見成品前,難以準確描述所需;
  2. 用戶對產品實用性及可行性缺乏判斷;
  3. 缺乏用戶間溝通,難以平衡或滿足多元需求,最終使產品偏離離大眾市場。

為此,應與客戶緊密合作,深入分析需求本質,找到既滿足個別需求又兼顧大眾市場的解決方案。

其實大部分用戶并不喜歡定制化產品,大眾化的服務性能更穩定,迭代速度快,也可以獲取到其他優秀用戶的玩法案例。同時,其數據兼容性和移植性也更好。

二、創新源于洞察與進化:新瓶裝舊酒的藝術

成功的創新往往并非創造全新的概念,而是對已有理念的優化與重塑。

正如”新瓶裝舊酒”,關鍵在于新瓶比舊瓶更出色、更便捷、成本更低,從而改變消費者對寸”舊酒”的認知。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把握兩大要點:

  1. 深刻理解市場:對目標市場了如指掌,洞察現有產品的不足。利用產品可用性測試,精準評估自家產品與競品的優劣。
  2. 緊跟技術潮流:持續追蹤新技術趨勢,確保產品在技術層面保持領先。

三、驅動消費:恐懼、貪婪與欲望的博弈

消費者的決策過程深受情感驅動的影響,產品設計首要任務便是觸及這些深層情感,滿足用戶內心的需求。這不僅涉及視覺效果的吸引力,還涵蓋功能的實用性和產品特性的親和力。

我們應思考,如何通過設計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何種視覺風格能夠直擊心靈?哪些功能設計能切實回應用戶需求?又有哪些產品特性可能無意間抑制了用戶的情感表達?

不同用戶群體的情感需求千差萬別,而真正的挑戰,往往來源于打破傳統的生活與工作模式。產品不僅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更需直面大眾根深蒂固的習慣與偏好。

四、情感接納曲線:從用戶視角出發

要洞察市場動態,關鍵在于關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令大眾感到困擾的問題,嘗試從中尋找解決方案。

憤怒的用戶往往成為推動產品進化的催化劑,他們的反饋遠比單純的技術指標更能指引未來方向。切勿僅從技術角度審視產品,而應更多地站在用戶立場,思考如何優化體驗,滿足真實需求。

基于消費者的情感特質,我們可以將用戶大致歸為以下五類:

  1. 技術發燒友:他們熱衷于產品采用的最新技術,但因其偏好較為小眾,故對大眾市場的影響力有限
  2. 非理性消費者:此類用戶易受情緒影響,如憤怒、恐懼或孤獨,這些強烈情感常促使他們沖動消費。盡管他們的情緒波動會隨時間減弱,但在產品成熟階個段,這類用戶往往會逐漸加入消費行列。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處于底層的人性需求,是我們應當重點關注的對象。
  3. 理性消費者:這部分早期大眾消費者,傾向于選擇成熟、實用的產品,他們更看重產品的實際效用。
  4. 超理性消費者:作為后期大眾消費者,也是品牌的核心用戶群體,他們的情感需求相對較低,對產品有極高的標準,任何微小的不滿都可能導致他們停止消費。
  5. 觀望者:約占總人數的15%,他們通常追隨市場風向,只購買經過驗證、口碑良好的產品。

五、可用性與美感

在設計網站時,我們不僅要追求視覺上的美感,以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還要注重交互設計的合理性,確保網站既美觀又實用。

優秀的視覺設計能夠吸引用戶的眼球,而卓越的交互設計則能留住用戶的心。

例如,Netflix的主頁設計,不僅色彩鮮明、布后局合理,還通過智能推薦算法,為用戶提供了個性化的觀影建議,這種結合了視覺與交互的設計,極大地提升了用戶體驗。

六、打造大眾網絡服務產品:直面用戶,快速迭代

與傳統實體商品不同,大眾網絡服務產品如電子商務、社交網約各、搜索引擎和網絡游戲等,可以直接觸達最終用戶,無需依賴銷售團隊或分銷商作為中介。

這一特性使得網絡服務產品可以更頻繁地與用戶進行互動,收集反饋,從而快速驗證并優化產品創意。例如,Facebook就經常根據用戶反饋調整其新聞推送算法,以提供更符合用戶興趣的內容。

面對大眾網絡服務產品的設計與運營,以下關鍵點不容忽視:

  1. 可用性:優秀的產品設計應當讓用戶一目了然,即使初次接觸也能輕松上手。例如,微信的聊天界面簡潔明了,新用戶無需閱讀說明書即可發送消息。
  2. 人物角色:通過研究用戶行為,創建具有代表性的用戶畫像,有助于更精準地理解目標受眾。在開發新功能前,邀請這些”典型用戶”參與測試,可以有效避免偏離用戶需求。
  3. 擴展性:隨著用戶基數的增長,系統可能面臨性能瓶頸。因此,從設計之初就應考慮系統的可擴展性,預留足夠的資源應對未來增長,避免滿負載運行導致的系統崩潰。
  4. 持續可用性:系統故障對用戶信任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覷,因此,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冗余機制,確保在部分組件失效的情況下,核心功能仍能正常運行。
  5. 客戶服務:優質的客戶服務不僅能解決用戶問題,還能增強用戶粘性。建立高效的客服體系,及時響應用戶需求,是維護良好客戶關系的關鍵。
  6. 保護用戶隱私:在大數據時代,保護用戶隱私顯得尤為重要。設計時應遵循最小權限原則,只收集必要的用戶信息,并采取加密等措施防止數據泄露。
  7. 口碑營銷:用戶口碑是網絡服務產品最有效的推廣方式之一。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鼓勵用戶自發向親朋好友推薦,可以形成良性循環,吸引更多新用戶。
  8. 全球化:隨著全球化的推進,產品設計需考慮跨文化因素,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用戶習慣,提供本地化服務。
  9. 平滑部署:對于擁有數百萬用戶的大型網絡服務,每次選代都需謹慎處理,確保新舊版本之間的平滑過渡,避免影響用戶體驗。
  10. 用戶社區管理:積極構建用戶社區,定期舉辦活動,如用戶反饋征集、產品體驗官招募等,不僅能增強用戶參與感,還能收集寶貴意見,用于產品優化。

七、打造企業級產品:聚焦業務價值

企業級軟件涵蓋廣泛,從保障企業安全的基礎軟件到提升運營效率的應用軟件,如CRM系統,它們共同構成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石。

打造這類產品,需關注以下核心要素:

  1. 可用性與交互設計:深入研究用戶工作流程,優化交互界面,確保軟件易于學習且高效操作。例如,Salesforce的Lightning設計系統,通過直觀的Ul設計和流暢的用戶體驗,顯著提升了企業用戶的滿意度。
  2. 產品穩定運行:產品必須按設計初衷無故障運行,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責任。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和質量保證檢查,確保軟件在各種條件下都能保持穩定。
  3. 標準化與定制化平衡:在開發標準產品的同時,留有余地以適應客戶的特殊需求。通過模塊化設計,既能保證核心功能的統一性,又能靈活添加個性化模決。
  4. 特約用戶關系建設:建立緊密的客戶關系網,定期收集反饋,確保產品持續貼合市場需求。成功案例如Workday,通過深度用戶合作,不斷迭代產品,贏得了市場信賴。
  5. 銷售渠道協同:理解并滿足銷售渠道的需求,為分銷鏈各環節節創造價值。例如,通過提供培訓和支持材料,幫助銷售團隊更好地推廣產品。
  6. 區分用戶與客戶需求:認識到購買決策者(客戶)與實際使用者(用戶)可能存在差異,產品設計應兼顧兩方需求,尤其重視最終用戶體驗。
  7. 簡化產品安裝與配置:追求快速、無縫的安裝體驗,減少用等待時間。同時,優化配置流程,降低自定義和集成的復雜度,減少額外成本。
  8. 產品升級與演進:持續優化升級流程,減少停機時間,確??蛻裟軌蜉p松遷移至新版本,無縫享受最新功能。
  9. 多渠道銷售策略: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特別是互聯網平臺臺,拓寬市場覆蓋,提升品牌可見度。

企業級產品應專注于解決特定行業的業務痛點,而非技術細節。

無論目標客戶規模大小,產品均應圍繞業務需求展開,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產品形式多樣,包括但不限于安裝軟件和云服務,通常由多個預先集成的組件構成,有時需要合作伙伴的的認證支持,以增強產品生態系統。

需警惕兩類非專用解決方案,以免陷入誤區:

  1. 產品使用指南:僅提供現有產品使用教程,缺乏創新,難以激發客戶付費意愿。
  2. 臨時腳本修補:基于產品缺陷的權宜之計,無法滿足長期業務需求,易被競爭對手成熟方案替代。

八、打造平臺產品:連接生態

平臺產品是生態系統的基石,旨在為第三方開發者提供構健康用的土壤。

成功平臺需關注三類關鍵用戶:

  1. 應用軟件供應商:關心平臺穩定性及長期支持承諾,確保投資回報
  2. 開發人員:支持主流編程語言、開發工具與基礎架構,但不應過度迎合,最終目標是提升終端用戶滿意度。
  3. 終端用戶:唯一評判標準,只有滿足其需求,平臺才能真正繁榮。

平臺產品構建挑戰重重,但通過聚焦生態共建與持續創新,可實現多方共贏,引領行業變革。

本文由 @萌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