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企業如何打造精簡的市場部門?
論初創一個公司如何打造精簡的市場部門,大家對于這個問題有什么想法嗎?下面跟著一起往下看看究竟里邊的內容是什么樣的情況吧,
一、如何低成本打造一支精明的市場部門
對于很多初創企業,低成本打造一支精干的市場部門,從而實現營銷工作的極高投入產出比,是很多企業負責人、老板們熱烈期望的事情。
就我個人的從業經歷和商務咨詢經驗來看,很多類型與營銷智能相近的組織架構,都被稱之為“市場部”、“品牌部”,但是具體工作嘛,千差萬別。
例如,有的市場部,僅限于給高管發聲做宣傳,算是一個媒體公關團隊;有的品牌部,干的是產品市場經理的工作,拿到銷售線索再內推;還有的部門,做的是客戶品牌工作,完成各種愿景/使命/價值觀的建設。
以上種種情況,各有自身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日常工作中暴露出的問題,大多也都自己清楚。
但是如何完成部門的精簡化設計,且匹配公司的市場戰略,是個很有挑戰的話題。
組建部門的原則之一,用最小成本來跑通業務流程,并持續獲得成長經驗,以此來滿足部門、公司的業務發展需要。
1. To B企業初建市場部門,基本就是兩種方案
第一,自建團隊和相關技能,找到了解公司業務、且具備一定營銷工作經驗的內部員工,來填充部門,并進行不斷的培養。
第二,外部采購,例如文案、設計這些和公司主業不不是很相關的能力需求,可以找懂的外包。像線下會展這類常見活動,To B企業就很需要,可以找專門的會務公司來做。
以上兩種方案各有利弊,按實際經驗來看,主要是看公司所處階段:初創企業,一般選擇外包;業務成熟后,換成自建團隊。
比如創意、美工、會務這類需求,要是自己來做,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打磨技能、儲備案例,其出品也是同質化很嚴重。
好處是做的久了,出活快,駕輕就熟;缺點是思維受限制,長期維持在及格線內,對于市場部這種追求創意的單位來說,是個致命缺陷。
要是選擇供應商來做,他們服務客戶多,見得多,所以給出的方案、思維界限就更有選擇性,甚至還能啟發我們自己人。相對來說,更加經濟、高效一些。
還有一些簡單重復的工作,比如營銷數據的清洗、智能外呼等,選供應商的優勢在于運營風險低,外部資源也相對豐富些。業務差的時候,停掉就行,不像招幾個人進來,到時候一裁員,又是麻煩事。
上述的方案對比及效果,本質上還是因成本而起,畢竟“預算有限”。
2. 市場營銷成本,可以分兩種
一是基礎建設的成本,比如員工人力成本、平臺/工具采買的成本等;二是運營成本,能按實際業務需求,隨時增減的那種,比如流量投放的成本。
所以市場部門的成本管理,負責人考慮的關鍵就是,如何控制基建成本與運營成本的比例,來匹配業務波動。
最典型的匹配方案,就是“四五買量、九十沖”。
To B業務淡季,一般是七八月份,按照一個月的咨詢轉化周期來算,那就是五、六月的時候,市場部就需要做出一批SQL來。再往前推導,四、五月就需要大流量進來,為淡季做準備。
至于年底的業績沖刺,同樣邏輯下的結果是九、十月時,市場部沖擊最后一批線索量,因為年底前,客戶那邊提前做來年預算,真到年底去談業務,說的都是明年的事情。
具體到團隊人員,該怎么安排工作與職責,先看工作量,再看市場活動的復雜性。
第一原則,要看這里工作是長期執行,還是短期完成就可以。比如網站建設、SEO投放、品牌管理、內容開發等,屬于長期執行;像某幾場活動、樣板門店建設、大型會議參展等,屬于短期工作。
第二原則,看一看是屬于“計劃制定/修正”,還是屬于具體執行工作,這里也是給部門設立層級的機會。經驗豐富的不一定適合當領導,可能對方干活不錯,但是長期規劃能力較差,這里面的尺度和變化,市場負責人要長期觀察、調配人員。
最后,為了不讓市場部成為一個成本中心,負責人還要控制部門的擴張速度,總體小于公司的速度,運營效率必須高效。
- 初創階段,整個To B公司的市場部工作,應該是不用搞一個專職崗位的,有一兩個相關負責人即可。這個階段的營銷戰略,CEO會全程參與,執行動作也是全公司配合,用到什么工具,找供應商即可。市場專員需要是個多面手,會修圖,會剪視頻,會做網頁,會寫ppt,要的就是執行,很高效那種。
- 公司處于快速發展期,別的配合部門沒辦法參與進來,市場部需要擴員,獨立運作。負責人還是配合CEO,承擔整體的PR工作;具體執行就可以分解給助手們。這個階段最常見分工的話,主要是以線索培育為主,包括線上(seo、私域等)、線下(活動展會、沙龍等),崗位以工作內容來區分,管理上會更加精細,KPI考核難度提升。
- 公司業務穩定之后,市場部可能會有專職的CMO角色。這類角色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更多在于“市場部的花費值在哪里”。一般而言,就是兩個字:品、效。
前者指的是品牌,比如品牌架構的設計或優化,制定新的品牌策略。后者指的是效率,負責引流、獲客、線索培育等工作。
這個階段的市場部門相對成熟,理順內部跨部門的對接與職責分工,以及外部的上下游合作關系。人員規模達到10-20人左右,業務規模涉及海內外的話,人員可能會突破50人——再多就需要看人效了。
作者:段琛,微信公眾號:段琛
本文由@段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