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潔、星巴克和特斯拉,降本套路花落誰家?(重磅分析·下篇)
在當前環境下,各大企業通過各種方法來進行降本增效。在上篇中,我們談到大量企業在當下的經濟寒冬期通過戰略聚焦法、組織增壓法和經營單元法來實現降本增效。除了這三種方法外,本文還將從寶潔、星巴克和特斯拉這三個企業的降本增效套路進行解析,一起來看看吧。
上一期(《真正玩懂降本增效的企業,用了幾種套路?(重磅分析·上篇)》),我們談到了,大量企業在當下的經濟寒冬期通過戰略聚焦法、組織增壓法和經營單元法來實現降本增效。
其實,降本增效的套路不止上述三種,除了LV、阿里和小米,還有其他大企業在降本增效方面有新的玩法。本期,我們就把這個話題展開說透。
01 套路4:數字化提效法
所謂“數字化提效法”,是通過數字化技術改造企業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形成各個領域效率提升的效果。這是時代的大勢所趨,也是諸多企業都在嘗試的,在這個方向上,我們能找到諸多的案例。
供給側的數字化提效,典型的企業是寶潔中國。這家企業在2018年正式開始進行了全面的數字化改革,為了滿足日益變化、復雜的用戶需求,供應鏈成為了數字化的重中之重。主要有如下幾個操作:
- 其一,通過工業4.0的手段,打造極致柔性的生產能力,極速回應市場需求。通過在線傳感器實時檢測、自動清洗消毒和一鍵轉產等功能,打造出了可以無人值守的“幽靈工廠”。
- 其二,通過數字化物流方式,重構物流網絡,甚至將自己與合作伙伴的網絡融合在一起。寶潔中國宣稱,這些手段縮短了和消費者之間的流通鏈路,實現物流成本降低10%,收貨效率提高30%。
- 其三,在供應鏈整體數字化的基礎上,推動算法的智慧決策。當供應鏈的數據都實現了在線化,就可以根據需求,協同各端快速做出最優的供應鏈決策,甚至實現“千場(場景)千鏈”。例如,寶潔過去的履約路徑固定,而現在則可根據訂單結構、不同網點的庫存以及供應鏈的響應能力,將每個訂單動態分配到最優路徑。
需求側的數字化提效,典型的企業是星巴克。在“互聯網思維”席卷商業世界的年代,這家2C巨頭企業一度被外界認為可能“過時了”,但時至今日,公眾才發現,他們可能是在需求側率先實現數字化改造的標桿。當外界看到“互聯網思維”的套利空間時,他們看到的卻是更宏大的數字世界。
2015年星巴克的App設計者正式提出“忠誠優先(Loyalty First)”的概念,并推出了Mobile Order & Pay,從此讓星巴克走上了需求側數字化的快車道。時至今日,他們已經將2000萬星巴克移動端用戶鎖在了自己的流量池里,變現效率也高得驚人。
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在三年疫情期間,星巴克的運營費效比(利潤/運營費用)增長率保持了一定的水平,下挫不多,且在2021年還逆勢增長;相較之下,瑞幸的利潤基數不大,由于運營費用不斷在上漲,在受到疫情沖擊后運營費效比(利潤/運營費用)增長率大幅下挫。后者以強勁的線上能力而著稱,但之所以有這種表現,不僅是運營費用的大幅支出,需求側的效率問題也值得探討。例如,大量需求端的補貼是長久之計嗎?如何更有效率地激活流量池?
圖1:運營費效比(利潤/運營費用)增長率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星巴克財報、瑞幸財報
以下是幾個經典的操作:
- 拓展線上銷售場景,實現了手機下單、店內取單的無縫體驗。這個操作的意義在于,拓展了銷售場景,讓個性化推薦成為可能。在星巴克這樣快節奏的場景里,店員很難在線下推薦搭售產品,而一旦下單的場景轉移到線上,就有了無限可能,系統會根據顧客所下單的時間結合以往購買歷史推薦匹配的產品。
- 個性化產品推送。全新的平臺可以發送40萬種不同類型的促銷頁,并向客戶推薦完全基于客戶個人購買習慣、選擇、以及所在位置的產品推薦。這意味著,理論上超過2000萬星巴克移動端用戶可以享受完全1對1的個性化內容。
我相信,不少國內企業都已經把“數字化”作為主要戰略,并執行了數年時間,但為何效果依然不夠明顯?我的觀察是,大多企業將“數字化”作為一種工具,對其給予了太高的期望,而忽略了數字化戰略落地的約束條件——組織設計。
一個明顯的原因是,數據化是數字化的基建,標準化是數據化的基建。國內企業在普遍管理基礎薄弱、標準化程度較差的情況下,推動數字化的效果天然就會大打折扣。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企業的數字化是要實現數據的公開透明在線,而在當前國內企業金字塔組織的設計里,部門墻等壁壘天然存在,數據在“部門的煙囪”里根本出不來。以這種組織模式去推動數字化,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不是數字化不行,而是組織不行。
02 套路5:極限成本法
所謂“極限成本法”,就是通過技術迭代、工藝進步和流程重塑等相對直接的手段,把成本壓縮到最低,以便在冰冷的市場環境里保持旺盛的出貨能力。在這個方向上,典型的企業是特斯拉。
馬斯克曾表示,如果成本足夠低,需求便不是問題所在,因為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價格是限制銷量的重要性因素。正因如此,特斯拉一直致力于將成本控制推到極致。
在技術上,特斯拉通過電池技術迭代(升級到4680及CTC底盤),讓單車節省約1-2萬元。不僅如此,特斯拉在投資者大會上還表示,下一代平臺將減少75%的碳化硅,而下一代永磁電機將完全不使用稀土材料,成本還會進一步下降。
在工藝上,特斯拉通過一體化壓鑄,幫助減少零部件供應量,讓單車節省2000-5000元。
在流程上,特斯拉竭力優化制造工序,嘗試將電池包和前排座椅一起組裝,最終實現整車只需要組裝一次的效果。他們將全新的生產流程稱為“并行+串行組裝”?!安⑿小笔瞧渌ば蚪y一為組裝服務,在總裝流水線兩側同時運作;而“串行”則是組裝過程不再留到最后,而是根據兩側的工序先后依次組裝。
截至2022年,Model 3每輛車的成本已經降低30%,而“下一代汽車平臺”則有望再降低50%的成本。2023年Q1,特斯拉全球累計交付新車42.2萬輛,同比增長36%,低價銷售策略已見成效。
特斯拉為什么能在技術、工藝和流程上發力?還是得益于他們在這個領域的知識沉淀,說白了核心還在于硬科技實力。下面一幅圖(圖2)足以說明問題,在與國內“蔚小理”三大電車廠商的PK中,即使狂掀價格戰,特斯拉在毛利率上也一直保持優勢,其底氣可見一斑。
圖2:特斯拉、小鵬、蔚來、理想整體毛利率變化走勢圖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特斯拉、小鵬、蔚來、理想財報
有意思的是,據業內消息,另一家國內超大型車企在面對價格戰時,居然召集了所有供應商,強行要求大家降價18%。這一出“簡單粗暴”,完全讓供應商們凌亂了。仔細想想,如果這種粗暴壓價導致供應商無利可圖,難道不會誘使他們降低品質、以次充好?這種行為難道不會影響該企業產品的市場口碑?
所以,極限成本法一定是建立在技術實力的基礎上,否則就會陷入短期主義的陷阱,導致企業走向歧途。
03 效能管理,萬劍歸宗
上述套路顯然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我更想討論一下降本增效的本質。這里提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究竟有多少企業開始采用了嚴格的零基預算法(Zero-base Budgeting)?答案顯然是“極少”。
這里解釋一下,絕大多數企業的預算模式都是按照上一年的數據,按照對經營業績的預期,做一個增幅或減幅。不管企業如何宣稱自己的預算有多科學,我們實際觀察到的就是“一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問題是,經濟形勢都這個樣子了,企業難道不應該用零基預算法來重新校對一下投入產出嗎?這里有兩個原因:
其一,如果要這樣玩,就意味著老板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意。而人天然是不愿意思考的。美團的王興說,人為了回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這句話可能只說明了不思考的現象,而不思考的真正原因是,太多人不愿承受創新的風險,保持原狀就是他們的最優策略。
其二,如果要這樣玩,就意味著資源的重新分配,但金字塔組織內的利益格局是很難撼動的。舉例來說,某企業明明知道在某個業務上繼續投入是不劃算的,但問題是,業務負責人在老板那里依然有話語權,隊伍也還在,于是,資源的投入還得繼續。這里,主打的就不是效能了,而是一個人情世故。
于是,在口口聲聲的“降本增效”中,企業依然會沿著過去的預算軌跡行動。不同的是,通過一些“運動式”的降本增效,節約下一些快遞費、卷紙費、塑料袋錢;相同的是,浪費掉大量真金白銀的資源。
第二個問題,如果企業成功地實施了上述降本增效套路,未來還有沒有可能反彈呢?答案顯然是“會”。
使用極限成本法,技術、工藝和流程不可能持續領先,必須要持續迭代創新,但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動力?使用戰略聚焦法,企業可能瞄準主戰場,但這種聚焦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耗散?使用組織增壓法,精簡的中后臺會不會被重建?使用經營單元法,就算是將經營責任下沉了,那會不會有無數的業務單元主張自己是“戰略性虧損”,要求集團來補貼?
其實,金字塔的組織結構天然就是一個“浪費的結構”。由于效能(投產比)并不是關注的重點,組織內所有人的最優策略選擇都是要“大資源”來打“大目標”。一方面,有了大資源才有在組織內的“權利空間”;另一方面,對于大量缺乏經營才華的人來說,有了大資源才有達成目標的機會。至于“大資源”能不能真正換來“大目標”,這個要看天、隨緣了。
企業的效能主要可以分為財務效能和人力資源效能,其定義即投入單位財務和人力資源產生的業務結果。企業只有把關注點放到這兩類效能上去,上述浪費才有可能被叫停。原因很簡單,無論誰在提出增加人財兩類預算的需求時,都自動為自己增加了一個業績的要求。
所以,企業必須要考核每個組織模塊的效能,還必須讓效能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激勵,實現科學的效能管理??梢哉f,效能管理才是讓“員工心態”轉變為“老板心態”的最佳方法。企業只有讓“員工心態”轉變為“老板心態”,才能真正意義上持續實現降本增效。
專欄作家
穆勝,微信公眾號:穆勝事務所(ID:hrm-yu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镀脚_型組織:釋放個體與組織的潛能》作者,互聯網商業模式和組織轉型研究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